黄金自从被人类发现其价值之后,就成了人类社会的硬通货,始终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王公贵族也将黄金视为显示权势的工具。黄金所特有金属光泽也是深受大众喜爱,这种俗套上至王公下至黎民莫不如此。

我们常用“金碧辉煌”来形容一间房子的漂亮,比如古代皇帝住的地方。在古代金黄色还是皇家专属,甭说黎民百姓,就是王公贵族也没资格使用这种颜色。皇帝们不仅喜欢把自己的住宅弄得金光闪闪,就连他们穿的用的都是尽可能的追求奢侈。
古代战争频繁,为应付战争中的死伤问题,护身甲胄应运而生,而甲胄的材质也是受穿戴者身份以及科技水平的限制的。古代的甲胄可大致分为金属类与非金属类,铜是人类最早提炼并应用的金属,所以铜质甲胄是古代第一种金属材质的甲胄;后随着冶炼技术的提升,更加轻盈的铁甲出现。而非金属类甲胄比较有代表的有藤甲、石甲、棉甲等。那么,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应当配备什么样的甲胄呢?
有人说皇帝作为国家元首是不会亲自上战场的,起码不会亲临前线杀敌,所以皇帝们用不着穿戴甲胄。
这么说可就错了,皇帝不上阵不代表用不着甲胄,因为有些重大的节日或者为出征将士践行、为凯旋将士接风等等,需要皇帝披坚执锐为军人们站战队,鼓舞一下士气。
所以,皇帝的甲胄是什么样的呢?有人说也就黄金甲能配得起皇帝的身价,听来也有道理,但这种贵重的黄金甲却迟迟未见考证。
初中历史我们都学过关于金缕玉衣的知识,但金缕玉衣并不是甲胄,甚至严格来讲它不算是阳间之物,因为那是汉代皇家贵族死后所穿的殓服。清朝乾隆皇帝有一套“大阅甲”,顾名思义这套甲胄是乾隆皇帝用来阅兵时用的。“乾隆大阅甲”整体呈金黄色,除却部分染色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货真价实的黄金,称其为黄金甲也不为过,然而,其制作材料中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材料,让人不免有些失望。
直到1975年,在甘肃陇南地区礼县东永平乡附近的山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片墓葬群。该墓葬群墓葬数量众多,不夸张的说“墓挨墓,坟叠坟”。考古专家立马对这片墓葬群进行抢救性发掘,经研究,其中最大的一座墓的主人是秦景公,其他墓葬的主人均为秦国贵族,于是专家学者们经商讨后将该墓葬群命名为“秦国王陵”。
然而,此次发掘与其说是发掘不如说是保护,专家们并没有对墓葬群开展大规模的发掘,而是只将一部分破损比较严重的墓葬进行了清理修整,多数墓葬保持了原样。这就给盗墓贼留下了可乘之机。
1993年,边境口岸破获了一起文物走私案,经追查,部分文物出自秦国王陵,其中包括32片刻有复杂纹路的黄金饰片。这些黄金饰片是秦景公墓中出土的,那是秦景公生前所穿甲胄,也就是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黄金甲。然而遗憾的是,虽然我国警方全力追讨,也只是追讨回32片,不足全数的二分之一,所以至今这件黄金甲还是一件残品,其余饰片不知所终。
那秦景公的这件黄金甲是用来干什么的呢?专家们一直认为这件黄金甲是秦景公用来参加重大活动的,它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