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疆“强迫劳动”谎言背后,这家中国纺织企业为何成攻击目标?

作者:凤凰卫视

2021年11月,印度时报网站曾刊发一篇文章,文中援引美国自由亚洲电台网站内容,称一些新疆维吾尔族工人被送进工厂后,被“强迫劳动”。

这篇报道中提到的招工,到底是怎么回事?被指“强迫劳动”的工厂真实情况又如何?杜撰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何许人也,他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凤凰卫视改版后推出全新栏目《新闻鉴证组》,抽丝剥笋、层层递进,用事实证伪,以正视听。本文摘编自节目内容,鉴证“强迫劳动”背后的真相。

新疆“强迫劳动”谎言背后,这家中国纺织企业为何成攻击目标?

主持人:梁茵

分析员:白孟宸

疑点重重的“招工广告”

在《印度时报》的文章中,所谓“强迫劳动”的证据,是一家就业安置公司的招工广告,称超过2000名维吾尔族工人将被安置在中国各地,从事为期两年的动工。而这个“证据”的源头——由美国国会资助的自由亚洲电台,它在文章中却又说:在中国的四川有一家职业的介绍所,2021年将3000多名的维吾尔族工人转移到了南京的工厂。

2000人和3000人相差巨大,媒体为何如此随意?报道中的所谓招工广告,一系列重要信息缺失——为哪儿招工?工作内容是什么?薪酬是多少?一概不知。这样的广告,真的存在吗?

节目分析员白孟宸认为,所谓招工广告中提到,招工的年龄是16~30岁。显然是对中国法律法规不了解。16岁-18岁是未成年工人,不会和30岁放在一起招工的。而且其中提到的员工转移,在中国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从新疆到南京大概平均3600千米,如此远的距离地大规模转移几千人,还要保证防疫安全,做到完全不动声色、无人知晓,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报道中提到的所谓“招工”,显然疑点重重。

被指“强迫劳动”的工厂,竟是这样一家让西方国家“眼红”的企业

相关报道还提到,被招工的维吾尔族人,其中一些会被送到阿克苏地区一家叫华孚的纺织厂进行劳动,他们不能离开工厂,也不能回家。

节目组调查发现,华孚是一家真实存在的企业,名为华孚色纺,成立于2010年。截至2021年底,员工有4462人,少数民族占88%,它的地点就在新疆阿克苏地区。

新疆“强迫劳动”谎言背后,这家中国纺织企业为何成攻击目标?

△华孚色纺招工广告

我们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新疆华孚色纺,有很多工厂员工发布的视频,内容丰富。其中包括工厂的实景、厂里举办的活动、节日福利等等,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工人被强迫劳动。节目组的采访中,也没有人提及“强迫劳动”,反而是满满的幸福感。

新疆“强迫劳动”谎言背后,这家中国纺织企业为何成攻击目标?

节目分析员白孟宸认为,通过视频可以看出,这家企业本身是一家高科技企业,同时员工素质较高。从它在网上公布的一些信息来看,其色纺工艺水平很高,在节水、减少污水等方面,比旧的工艺能提高大概六成。另外,这家企业对当地老百姓的脱贫,对新疆的发展,甚至是对咱们国家纺织行业的发展都意义重大。

但就是这样的企业,却经常遭到“抹黑”。首先,华孚色纺在整个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其次,纺织行业在很多的西方国家也是很重点的企业,很多的西方企业希望能够通过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或者说“壁垒”的方式,来对中国的企业进行一种不平等竞争。

这个很大程度上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西方媒体会针对华孚——因为它好,因为它强,所以那些不希望看到中国很好发展的人,就会将这样一家企业作为针对目标。

纺织行业本身是一个劳动相对密集型的产业,我国现在的高科技纺织企业,对员工的素质,包括教育水平要求都很高。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它不太可能会进行西方人所谓的“强迫劳动”。

作者起底

《印度时报》相关报道中引用的报告,它的作者是薛和来提吾首尔,这个人究竟是谁?他此前都在做什么?他的报告可信吗?

新疆“强迫劳动”谎言背后,这家中国纺织企业为何成攻击目标?

薛和来提吾首尔,1965年出生,美国籍,目前是自由亚洲电台的记者。为了对他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节目组查看了他的社交媒体,并在他的推特和脸书账号中,发现大量与新疆有关的内容。

在吾首尔的Facebook中,有一组2021年10月转发的视频,其中两条是一位老人正在制作面条和田间劳动。下面配有一段乌兹别克语,大意是“这里是安米兹,是唯一的俘虏,一个去集中营的人”。

新疆“强迫劳动”谎言背后,这家中国纺织企业为何成攻击目标?

然而,事实上,这些视频原始出处是我国的社交媒体,发布者是一名新疆男子,这名男子所发表的大部分视频中都有一位老人,正是吾首尔所转发的视频中的老人。从原作者的社交账号可以看出,这位所谓“在集中营里的俘虏”,与视频发布者非常亲密,他们很可能是家人。

而在吾首尔的推特与facebook账号中,类似搬运嫁接、刻意扭曲的内容,还有很多。

白孟宸认为,西方记者借助当地民众对中国互联网业态和内容的不熟悉,对中国网络上的素材进行编造,用这种方式去欺骗受众,灌注错误印象。随着中国互联网上的画面素材越来越多,这种方式会成为他们抹黑中国的最佳选择。

编辑:二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