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要告老还乡?他们靠什么生活?

古代官员们任职期满后该去哪里?他们退休都有养老金吗?古代官员们退休后都干些啥呢?

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官员退休的说法有很多,例如致仕、悬车、乞骸骨等,“致仕”一般指的就是年龄达标,或者身体确实不行了的官员就有了退休的资格,这一类一般都是旁人帮着提请退休。而“乞骸骨”指的是官员们主动提出退休,这种情况一般是官员年龄未达到规定,但身体条件不适宜再继续任职的官员,就可以自己主动提出退休。

以上两种退休说法都属于官员自愿退休,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强制退休”,在古代叫作“令休”或者“勒休”,意思就是命令退休 ,这两种都是在官员符合退休条件却不提出申请,甚至千方百计留下来继续任职的情况下,采取的强制性退休办法。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要告老还乡?他们靠什么生活?

在古代官员的退休年龄一般都采用“七十而致仕”的标准,这个标准也延续到了之后的唐宋元明各朝,随着不断地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的官员退休制度已经十分完善,像唐朝虽然有规定了官员的退休年龄,但是也会有一些官员年龄没达标,但身体不太好不得不退休的情况出现,并且相较于文官的退休年龄规定,武官的退休年龄会要更小一点,一般到了60岁以上就可以申请退休由自己的儿子代管事务,到明朝之后对于官员退休的年龄也有所缩减,规定不论文官武官到了60岁以上就可以退休,或者如果家中有父母超过80岁的也可以提前申请退休。

那么古代官员退休后都靠什么生活?他们退休后都有退休金吗?

每个朝代的官员退休后的待遇都有所不同,在唐朝之前并没有官员的退休金制度,在秦汉时期,除了个别原本就是贵族身份的官员退休后生活仍然过得有滋有味外,大部分的普通官员退休之后没有了生活来源,就相当于彻底成了平民,需要重新找份工作糊口,由于官员们没有退休金制度这个问题,导致很多官员为了退休后能安度晚年于是在位期间大捞钱财,因此唐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开始为退休的官员们发放一些米粮,让他们能够安度晚年,也会有以田产的方式补贴退休官员,到了宋朝时期朝廷有了规定无论官员在位期间的品级高低,在退休之后都可以享受到“半俸”养老的待遇,自此古代官员退休金制度就开始了。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要告老还乡?他们靠什么生活?

明朝作为历史上出了名的抠门王朝,官员们虽然到了60岁就能申请退休,但是只有朝廷高级官员才能享受退休后拿“半俸”的待遇,普通官员原本工资就不高,退休之后还没有退休金,因此一些实在是穷得生存不下去的官员还得通过申请才能每月拿两石米补贴,清朝作为退休制度比较完善的朝代,对退休官员的退休金也是有严格标准的,吏部会参考官员在位期间的政绩等情况,作为他们退休后领取退休金的标准,如果有考核不达标被勒令退休或者因为犯错被皇帝革职的,这些官员都不能领取退休金,其余官员一般会参照在位期间的品级高低,来决定在退休之后能拿多少退休金,例如三品以上的官员在退休之后仍然可以领取“全俸”的退休金,至于三品以下官员如果没有皇帝的恩准只能领取“半俸”的退休金,但是清朝官员退休可以保留品级甚至还能晋升荫及子孙,所以清朝给退休官员的待遇还是很不错的。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要告老还乡?他们靠什么生活?

那么这些官员在退休后都干些啥呢?为什么他们都选择告老还乡?

首先是政治原因,为了避免退休官员插手政务,在《公羊传·宣公元年》中对“退而致仕”的解释就是“致仕,还禄位于君”,如果官员在朝廷上德高望重,从皇帝的角度来看为了消除他们在朝廷的影响力,肯定希望他们退休之后能够告老还乡。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要告老还乡?他们靠什么生活?

另外身在朝廷做事难免会有政敌,官员们退休后没了权力,为了避免这些人明里暗里对自己报复,告老还乡远离政治是最明确的选择。

其次中国人注重衣锦还乡、落叶归根的传统,一代代传承的乡土情怀,因此在官员们退休后都选择回到老家安享晚年,避免客死他乡的遗憾。

而古代京城多是寸土寸金,物价也肯定要比乡下高很多,对于只能领取少量退休金的官员来说,为了晚年能过得安稳,退休回乡购置田地房产才是最佳选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