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档映大荔》馆刊

《档映大荔》馆刊

古冯翊郡的郡治所在地——大荔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自秦厉共公十六年(前461年)设临晋县始,曾有过临晋、怀德、华阴、南五泉、武乡、朝邑、冯(ping)翊、河滨,河西、临沮、同州之称,今大荔县是1950平民县并入朝邑县,1958年朝邑县并入大荔县合并而成。黄河、洛河、渭河从境内流过,且渭、洛二水在大荔汇合,流入由南北走向折为东流的黄河,是古代出入秦晋的关隘和交通要道,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为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以后相继设郡、州、署,至今历时1800多年,最大的郡是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的左冯翊。左冯翊辖今陕西省渭河以北,径河以东的洛河下游地区,周境长约800公里、东西长约250公里的关中东部、北部、南部辽阔富饶的区域。郡府原设今高陵县,东汉末年移治临晋(今大荔县)。

《档映大荔》馆刊

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左内史为左冯翊

左冯翊府即左冯翊的官署,长官为太守,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

左冯翊的名称由秦掌治京师的内史发展而来。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分内史为左、右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左内史为左冯翊。冯,意为辅;翊,意为佐,冯翊二字完整地可以读解为辅佐。那改左内史为左冯翊就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辅佐君王的一个重要职位,职为太守。太守秩中二千石(秩指官的品级、体禄),银印青绶,与九卿同,得“独奉朝清”,三辅之一(三辅指左冯翊,京兆府,右扶风)。虽然左冯翊职位相当于郡守,但他的地位远远在郡守之上,无疑是君王看重的显赫人物。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曹操卒,子曹丕代汉,是为魏文帝,将左冯翊改为冯翊郡,郡署设临晋。公元265年,司马炎逼魏主禅位自立,是为晋武帝,年号泰始元年,至晋武帝去世的前一年太康十年(289年)改临晋为大荔。从晋元帝大兴元年到晋安帝义熙十一年(318年一415年)仍沿称大荔。公元416年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到公元425年宋文帝元嘉二年,复名临晋,隶属冯翊郡。

《档映大荔》馆刊

《大荔县志》熊兆麟载“隋炀帝大业三年,同州改为冯翊郡,

并改五乡为冯翊县”

此后160年间,州、郡、县建置随着更朝换代变化频繁。隋炀帝开业三年(583年)废武乡郡(今大荔县),实行州、县制,保留同州(今大荔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同州改为冯翊郡,并改武乡为冯翊县,连同朝邑县(今大荔县朝邑镇)也隶属冯翊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废冯翊郡为同州。唐玄宗天宝元车(742年)同州又改为冯翊郡。五代时期(907年-一960年),沿设同州,州衙所在地设冯翊县。宋、金两代冯翊皆为县治,仍属同州。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废冯翊县,地归同州直辖。

后800多年间, 冯翊作古地名不再在行政建置中沿用,但它承载的厚重历史并不被邑人所忘,清代朝邑县有华原书院,同州府地有冯翊镇、冯翊书院,许多大户人家也以冯翊命名家庭或家族的堂名,诸如雷姓冯翊堂、李姓冯翊堂、王姓冯翊堂等等,就连人名、街道名也有以冯翊命名,今大荔县城就有一条冯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