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赓率领八万人在湍急的黄河上利用简易措施渡河使国军大败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18日,刘邓首长回电陈赓:“我们开进顺利,并不太紧张,你们晚些天过河没有关系,渡河要确保安全,不要急躁”!陈赓接电万分感动,因为他深知此时刘邓大军身边团团围着国军30多个整编旅,压力非常之大,所以此电充满着宽慰和爱护。许多年以后,陈赓每每回忆起南渡黄河的往事,总是感慨地说:“我们吃的是刘邓的饭”。

原八路军第129师名将陈赓,此时正担任新组建的临时兵团“陈谢集团”的司令员兼政委,所部战斗序列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陈赓的太岳纵队)、第九纵队、第八纵队之第22旅、起义过来的孔从洲“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全兵团共29个团80000余人的兵力。该集团主力虽然是晋冀鲁豫军区的部队,但是已转隶军委直接指挥,成为一个独立的“准战略集团”。

始终活动在晋南和豫北地区的陈谢集团,原本曾经主动请缨西渡黄河保卫中央的,但是中央做出了更伟大的决策:着该兵团南渡黄河杀入豫西地区,攻击胡宗南薄弱的后方和兵力稀少的开封、洛阳等地,切断陇海路,配合刘邓大军的挺进大别山和华东野战军的外线出击,使三路大军成“品”字形完成战略配合和展开,共同经略中原。

陈赓率领八万人在湍急的黄河上利用简易措施渡河使国军大败

陈赓

这是一招妙棋,一旦陈赓兵团南渡黄河,陇海铁路西段将直接处于我军的攻击之下,不仅胡宗南必须抽调进攻陕北的部队回援,围攻刘邓大军的白崇禧集团也得分兵救援,必将彻底调动敌人从而极大改变中原战场的局势。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陈赓兵团能否及时、成功地渡过黄河天险,迅速在敌占区完成战略展开。

然而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第一个困难是晋南地区遭遇前所未有的暴雨天气,导致多处山洪暴发进而冲毁了道路,使其八万人马的行军变得异常困难,陈赓不得不紧急电告正在转战陕北的军委、以及焦急盼望的刘邓首长,所以才有了本文开篇的那封回电。第二个困难是连日大雨使黄河水暴张,而我军只有一些小木船,根本无法顺利实施强渡。

黄河水流的湍急程度与长江完全不同,流速猛,旋涡多,小木船在如此汹涌的水流中极易倾覆,同时,陈赓兵团选择渡河的潼关到孟津一段,自古就是黄河要冲,河道狭窄,地势险峻,对岸敌人又早已封锁渡口修建了防御工事,拥兵两个整编师又一个旅。更要命的是,陈赓麾下的指战员多为北方籍而不习水性,一旦翻船则人船都难以自救。

陈赓率领八万人在湍急的黄河上利用简易措施渡河使国军大败

军情如火,陈赓将军在北岸也是心急如焚,八万大军聚集在黄河北岸是难以长时间保密的,设若被敌人发现而加强对面的防御和兵力,后果不堪设想。事情的诡谲在于,南岸的国军反而此间大为放心毫无戒备,因为按照常理,如此暴涨后湍急的黄河水,别说是大军南渡,就是少数有经验的黄河船工都不敢冒险而选择歇工了。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22日,陈赓在大雨中下达了强渡的命令,次日凌晨,各纵队的突击队乘坐小船出发,而跟随他们同时下水的,是由当地民兵组织的“葫芦队”。这些身上绑满葫芦的青年民兵都是泅渡的好手,他们持枪游在木船的前后及两侧,卫护着船队前行。队伍行进到黄河中间时,仍然被南岸守敌发现了,于是黄河两岸的炮火和河中间的步机枪打成一片。

突击队仅仅用了30分钟就到达南岸,随即猛扑敌人的防御据点,而我军大部队的强渡随即开始。由于船只很少,当地百姓特别制作了一种独特的渡河工具:用油布把棉花和秸秆包裹起来,重量很轻但是浮力不小,即使中弹也不影响使用,所有不会水的战士都抓住这种东西勇猛向前。因此在黄河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观:小船、葫芦、油布包、木筏甚至门板纷纷下水,夹杂着巨大的勇气和胆量在急浪中翻滚,毫无畏惧地奋勇向前。

陈赓率领八万人在湍急的黄河上利用简易措施渡河使国军大败

挺进中原示意图

看见这景象的国军士兵已然吓懵了,本来我军第一波登岸的突击队数量并不多,但是其决绝的攻击和河面上的壮观场面,让守军彻底胆寒,不少人放弃抵抗狂奔逃命,陈赓兵团仅用24小时全部渡过黄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24日拂晓,陈赓将军本人及司令部渡河到达南岸,三天后率部攻克渑池县城和观音堂车站,彻底斩断陇海铁路的运输,迫使陕北和大别山之敌纷纷回援,胜利达成战略目标。

陈赓兵团在凌晨南渡黄河的战役不仅出乎敌人所料,并且由于其逆天的军事行为,在当地百姓间也引起了巨大轰动,民间啧啧称奇并且越传越神。以至多年以后,这里还流传着“骑龙过黄河”的传说,说是陈赓将军的部队到了河边,只见狂风怒号,河水翻腾,正束手无策之时,一条巨龙自云中而罗,颌首领命,大吼三声,驮着十万将士直飞南岸云云,种种有鼻子有眼。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