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你知道敢死队,但你知道妇女敢死队吗?

穆桂英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她是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中的人物,后来杨家将相关小说被改编成戏剧和电视剧,穆桂英也因此,变得家喻户晓。

你知道敢死队,但你知道妇女敢死队吗?

穆桂英挂帅,为国恨也为家仇,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她骁勇善战,巾帼不让须眉,是中国文化中,典型的女性英雄人物之一。而这样的美女英雄,在国外也不占少数,比如:在俄国的一战时期,就诞生了一位驰骋沙场,战功赫赫的“女张飞”——博奇卡廖娃。

说起博奇卡廖娃,她是俄国“妇女敢死营”建立的倡导者,是一战时期活跃在战场上的一支女性战斗队伍的领导者。当然,她曾经也是一个普通的村妇,也是一个因为战争失去了丈夫的寡妇。她从小生活在俄国的农村,因为,家庭不是很富裕,家境不是很好。

你知道敢死队,但你知道妇女敢死队吗?

从五岁起,她就挑起了家务活的担子,挑水劈柴是样样都干。因此,她练就了一个“膀大腰圆”的体魄,像男人般宽阔的臂膀。据说,她提重物也是一把好手,竟然,一人就能举起两百多斤的东西。作为一个女性,其力量之大令人称奇啊。

相传,博奇卡廖娃在其16岁的时候,嫁给了她的丈夫阿法纳西·博奇卡廖夫。他也是当地的一个普通农户,并且,还开了一家小小的店面维持生计,生活虽然平淡,但却安逸、稳定。就在博奇卡廖娃的小家逐渐步入正轨,生活的越来越好的时候,1914年,一战的战火打响了。

于是,她的丈夫便被征了兵,去前线打仗了。结果,不到一年时间,博奇卡廖娃便得到了丈夫战死的消息。这让她悲愤不已,决定上前线为夫报仇。为了能够尽早入伍,她还直接给沙皇发了电报,说明了自己请求参军的愿望,后来,得到了当时沙皇的批准。

你知道敢死队,但你知道妇女敢死队吗?

并且,沙皇还要求托木斯克预备营营长,把博奇卡廖娃列入后备军士官生的行列,并将其编入一个连中。

因为,她的心中充满了对于丈夫之死的怒火,这便使得博奇卡廖娃在入伍打仗的前两年中,她将自己的生死安危抛诸脑后,跟所有前线的男兵一样冲锋陷阵,奋力杀敌毫无畏惧。在一次战斗中,博奇卡廖娃所在军队的所有指挥者都战死了,余下的士兵群龙无首,退缩不敢进攻。

就在这个时候,博奇卡廖娃主动站了出来,作为前锋带领着士兵们向敌人发起进攻。作为一个女人都如此勇敢,剩下的男兵们,更是铆足了劲儿地向前冲。所以,在她的带领下,俄军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博奇卡廖娃也因这次作战获得了沙皇颁发的荣誉勋章,一下子名声大噪。

随着战事的推移,战争时间的持续延长,俄军队伍中的反战情绪也日益高涨,士兵们也是被战争拖的疲惫不堪。但是,作为勇猛善战的博奇卡廖娃却对此非常着急,因为,她认为这样的消极应战对于国家没有任何好处,只有勇往直前奋力杀敌,才能最终换来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你知道敢死队,但你知道妇女敢死队吗?

基于这样的想法,她给当时临时政府的总理克伦斯基写了一封信,提议:建立一支“妇女敢死营”,以女性为榜样,在战场上树立新的俄军战士形象,以激发整体的战斗热情。的确,当时俄军是非常需要这样一针“鸡血”,以此,来打消士兵及广大民众对于战争的厌恶之情。

于是,博奇卡廖娃的建议很快得到了政府的批准,并且,就在同年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征兵部署工作。博奇卡廖娃在征兵现场慷慨激昂地说道:“作为女性,我们要让那些男人们感到脸红和惭愧,我们要通过优秀的女兵形象来树立一个整体的俄军战斗榜样!”

最终,在博奇卡廖娃的号召之下,“妇女敢死营”第一次征兵人数达到了2000人,其中,主要年龄层次在18-30岁之间,这其中,有学生、贵族、农民,还有家庭妇女等,而她们参军的目的也很多,比如:为了荣誉,为了摆脱家庭束缚等等,而更多的是带有国仇家恨的女性。

这些女人都急着去战场上,为她们死去的亲人报仇。为了能让这支妇女队伍快速成为训练有素的军人,博奇卡廖娃亲自对其进行训练。这些女人们剃着光头,穿着男装,带着特配的卡宾枪,开始了每天13小时的超负荷训练,其目的就是为了可以更早的上战场杀敌。

你知道敢死队,但你知道妇女敢死队吗?

而且,她们每个人都宣誓“不投降”,并以剧毒药丸防身,以备战败后不被俘虏,服药自杀。

女人要跟男人一样上战场,这在满是男性的军营中,感觉就是一个“笑话”,所以,这些女人们的一举一动,更受到了俄军男兵们的持续“关注”。但是,外界的偏见并没有影响博奇卡廖娃带领她女性兵团奋勇杀敌的热情。

1917年6月,博奇卡廖娃的部队被授予“博奇卡廖娃第一敢死营”的军旗,几天后开往前线作战。在之后的多次的战斗中,“妇女敢死营”表现出色,屡获战功,一时间堵上了那些曾经嘲笑她们的男兵们的嘴。但是,打仗不是逞一时之勇,也不可能百战百胜。

在1917年的7月,这支妇女队伍在遭遇德军之后受到重创,虽然,后来在兄弟部队的帮助下将德军击退了。但是,她们自身伤亡惨重,不得不回到俄罗斯境内休养生息。同年8月,“妇女敢死营”完成了第二次征兵,这次是1200人。

你知道敢死队,但你知道妇女敢死队吗?

虽然,博奇卡廖娃带着这帮女人们不顾生死,奋勇斗争,但实际上,她们也不过是当局政府的一颗棋子而已,组建她们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能在媒体上吹嘘她们的战功,以粉饰功绩。之后,就在这支“红妆”战士第二次被送上前线之时,“十月革命”开始了。

当时,斯莫尔尼宫是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指挥中心。

此时,她们作为驻守部队,驻扎在了圣彼得堡。而在同年的11月,这支妇女队伍正式被解散,所有女兵也都回归到了原来生活的地方。从开始到解散,这群“妇女敢死营”仅仅存在了大半年时间。而作为队伍首领的博奇卡廖娃,因为拒绝跟新政权合作,她最终逃到了美国跟英国。

但是,后来因为俄国爆发了内战,博奇卡廖娃就在这两个国家之间进行宣传活动,以获取两国的财政援助。不久,博奇卡廖娃又重新返回了国内并组织了一支医疗队伍,成员依旧是妇女,为高尔察克效力。高尔察克的政权垮台了之后,博奇卡廖娃彻底告老还乡,回家照顾父母了。

你知道敢死队,但你知道妇女敢死队吗?

但是,沙俄的这位“圣女贞德”,虽然告老还乡了,却没过几天自由的日子。

到最后,她甚至被作为了肃清对象,终究还是没有逃脱被现有政权处决的命运。在1920年的时候,这位“圣女贞德”等到了新政府的一行简短的批示:“枪毙”。多年后的解密档案则显示,这个批示者则为:当时的全俄肃反委员会特别局副局长——帕夫卢诺夫斯基。

她,在中国属无名之辈,因为中国没有介绍过她;她,在后来的苏联也属无名之辈,因为,在苏联建立前她就已经命丧黄泉了。因为,布尔什维克不会为一个被自己处死的“魔女”做传,所以,她是一个时代的牺牲品,她的全名叫:玛丽亚·列昂季耶夫娜·博奇卡廖娃。

参考资料:

【《北宋志传》、《一战“妇女敢死营”创始人》、《“侠女”博奇卡廖娃》、《一战解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