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12个师番号到最后3个师,八路军最初编制为何是45000人?

抗日战争中,大家都知道我军的主力是八路军,而八路军又有三个师,即115师、120师和129师,这三个师加上总部直属部队最早的编制数是45000人。

那么从红军主力到八路军,上述的这3个师到底是如何编成的?八路军最早的编制数又是如何确定的呢?本文便来一起探讨下。

首先早在1936年时,国共双方就进行了早期的非正式谈判,其中谈到红军改编的问题时,国府称红军可保留3000人,师以上干部一律解职出洋,半年后召回,量才录用。

很显然,这个条件是我们绝对不能接受的。直到1937年初,在双方的正式谈判中,关于红军改编的核心议题才逐渐得以推进。

从12个师番号到最后3个师,八路军最初编制为何是45000人?

当时在陕甘的红军全部人数统计是74404人,加上后来西路军归队人员,总计红军人数约8万人左右。当然,这个不是战斗人员的数量,而是当时几乎所有党政军人员的全部。

因此在双方的首次正式接触中,我们提出红军改编应组成一路军,设总指挥部,配正副总司令,以朱德为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下辖部队应编为4个军、12个师,分别以林彪、贺龙、刘伯承、徐向前为军长。

当时之所以提出这么大的编制,其实也是谈判策略而已,因为国府这边是肯定不会同意的。

果不其然,国府代表顾祝同按照老蒋的意思称,红军只能编2个师、8个团,总计只编15000人,而且不能设总指挥部。

在初次正式谈判中,我方提出4个军编制,对方提出2个师编制,在指挥部问题上也分歧极大。这实际上就是互相先提出了大的范围,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谈。

从12个师番号到最后3个师,八路军最初编制为何是45000人?

之后,我方将编制需求更改为4个师12个旅加直属队,编制兵力让步为六七万人。国府代表转达老蒋意见称,红军只能编3个师,27000人。

很显然,这个兵力规模虽然比最初双方的意见相比,接近了些,但仍相差甚大。

这时候国方代表张冲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认为红军主力可编为4个师16个团,另编2个徒手工兵师8个团,总计还是60000人。

对张冲个人提出的这个方案,我方表示接受,并在正式谈判中提出。

双方初步达成的协议是,红军主力编成4个步兵师,总计4万余人;编2个徒手工兵师,计2万余人,担负修路任务;设立总指挥部,原直属队改编为某路军直属队;红军地方部队改编为保安队等。

但是这个提案老蒋并不同意,老蒋坚持红军只能编成3个师,每个师9000余人。

从12个师番号到最后3个师,八路军最初编制为何是45000人?

后经过进一步谈判,3个师的编制没有增加,但每个师的编制兵力得以扩充。在1937年3月8日,终于达成了初步协议:

红军中最精壮者改编为三个国防师,计六个旅十二个团及其直属工、炮、通信、辎重等四万五千人。在三个国防师上设总指挥部。各级人员由自己推选,报南京批准。

这个初步协议虽然达成了,但是老蒋并不满意,对于红军改编后的指挥权、兵力数量等仍加以处处限制,因此红军并未在1937年的3月就进行改编,双方仍在持续谈判中。

当时我方的底线就是三个国防师、45000人的编制以及设立总指挥部,这个是绝对不能再退的。

到1937年6月时,我们自己制定了红军改编后的编制表,以每个师14000人为基准,另外总部直属队3000人,合计45000人。

从12个师番号到最后3个师,八路军最初编制为何是45000人?

这个14000人编制的步兵师显然要比当时国军正常的师编制兵力还要多些,但参照了国军当时二旅四团制师的编制情况,毕竟在明面上我们改编后的国防师所执行的也是二旅四团制,这个基本是当时已经协商敲定的。

其中师直属队编3000余人,辖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及通信、特务各营,之所以直属营编这么多主要就是填充兵力。

师下辖2个旅,旅部各有50人;每个旅辖2个步兵团,每个团兵力2700人,直属迫击炮连或排;每个团辖3个步兵营,每个营辖4个步兵连和1个机枪连;每个步兵连满编160人,理想装备6挺轻机枪。

之前说八路军当时的师是丙种师,这可能是根据二旅四团制来推断的,实际上当时国军大部分的师都是二旅四团制,比如中央军精锐调整师也是如此。我军当时的步兵师具体编制实际是根据这个二旅四团制基础上,细化自定的,也就是说大面上基本差不多,但细节上却有不同。

比如以国军中央军调整师中编配最齐的88师来说,其师直属队有炮兵营、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连、特务连。

从12个师番号到最后3个师,八路军最初编制为何是45000人?

但我们这边编的步兵师直属队,有多达五六个直属营,比中央军88师的直属营还多。

这里需要注意一下,88师的直属营是名副其实的,炮兵营有炮、辎重营有车;我们的直属营除了骑兵营名副其实外,其余的都是战斗部队。

具体到最基础的步兵团来说,国军步兵团是3个营9个步兵连,我们的步兵团是3个营12个步兵连,实际有的团特务连、警卫连、侦察连,那也是步兵战斗连队。

也就是说,我们在总的45000人的编制下,除了3000人的总部直属队外,在14000人的步兵师中,实际编入的大多都是战斗人员。

因此当时的电文中这么写道:红军改编以四万五千人为定数,地方部队另编一万人,如此除老弱妇女外,便无多余精壮青年。

从12个师番号到最后3个师,八路军最初编制为何是45000人?

我们前面说过,红军当时在陕甘的七八万人是全部的人员,其中有老弱妇女,也有伤病残人员,并不全是可以战斗的。

而45000人的编制数基本就是其中全部的精壮战斗人员,包括长征后的红军精华和陕北红军主力,而地方部队10000人基本是新战士,综合素质远不如前者。

因此在改编的基本规模确定后,我们实际就在着手改编部队了,只不过国府这边一直拖拖拉拉,在指挥权问题上不放手,也不给予正式番号。

直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抗战形势风起云涌,国府迫于抗战压力才最终让步。

从12个师番号到最后3个师,八路军最初编制为何是45000人?

因此到1937年8月下旬,国府才最终宣布红军改编为第8路军,下设三个师的具体番号为第115师、120师和129师。

其中第8路军的番号以前就有过,是陈济棠的粤军所用;而三个师的番号都是之前东北军的番号。无论是陈济棠的粤军还是东北军,当时都被老蒋解决掉了,因此给这样的番号其实也有别的内涵。

这三个师的具体编制,就是参照我们上面说过的14000人步兵师编制调整的,但是由于三个师分别是以三个方面军主力及部分其他部队改编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实际的编成情况也不相同。

其中第115师除了2旅4团的基本编制外,多出了一个红1师改编的独立团,这是实打实的老红军部队,也是纯战斗部队。

在师直属队方面,有骑兵营、炮兵营、辎重营、教导队。对比原先的编制表,多出了教导队,但少了其他直属营。另外在师旅两级,应该还有警卫部队,在战史中有师直属警卫连,另外344旅有直属警卫营(这个营原为红15军团警卫营,情况特殊)等。

从12个师番号到最后3个师,八路军最初编制为何是45000人?

115师最初改编时实际兵力达15500人,除炮兵营、辎重营(原红74师改编,实际是步兵部队)留守外,均开至抗日前线,开往前线的兵力约14000人。

120师除了2旅4团的基本编制外,多出了一个教导团,在师直属队方面有炮兵营、骑兵营、辎重营、工兵营、特务营,少个通信营。

全师改编时兵力合计14000余人,除大部分直属营及718团留守外,实际开上前线的是教导团、骑兵营、358旅全部、359旅717团,总兵力8200余人(另有9500余人之说)。

129师除了2旅4团的基本编制外也多出个教导团,在师直属营方面除通信营外,其余也均有。

全师改编时,兵力为13000余人,除大部分直属营及770团留守外,其余均开至抗日前线,总兵力为9300余人。

另外八路军总部及直属队合计有3000多人,八路军实际的兵力要比45000人的编制数略多些,有将近46000人。

从12个师番号到最后3个师,八路军最初编制为何是45000人?

按照当时双方达成的协议,这45000人编制是可以拿到军费和军装补给的。

比如115师独立团,这个虽然是自己单独编出来的部队,但由于员额在总编制人数之内,因此也是可以拿到军装和军费补充的。当然了,八路军拿到的军费实际要统筹前线和后方,真正的用法要比较复杂。

除了军费、军装外,在武器的补充方面,国府是加以限制的,因此八路军所用的武器主要就是之前红军时期武器拣选状态较好的使用。因为红军武器过于老旧、庞杂,因此当时八路军的武器状况总体不佳,如129师的步枪型号就有十几种。

而在火炮方面,全军只有4门山炮;3个步兵师合计只有6个迫击炮连,16门迫击炮,而且炮弹很少。机枪配置上,所谓营属重机枪连,实际是排的实力;而步兵连的6挺轻机枪也没有达标,实际是装备3挺轻机枪的情况较多。另外就是子弹、炮弹较少,如129师全师迫击炮弹只有67发,全师子弹102828发。

以上就是1937年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时的基本情况了,希望对大家了解当时我军的基本情况有所帮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