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1年,北京遛鸟老人意外被捕,揭开17年前英雄遇难真相

1951年1月23日清晨,北京西牌楼辟才胡同,老住民李善斋像往常一样,提着鸟笼在胡同里溜达一圈,便回了自家院子。结果他刚进院门,几位不速之客便尾随而至。

李善斋感觉有些意外,他在这里居住了快二十年了,平时虽然性格孤僻,很少与人交流,但似乎也没有招谁惹谁得罪过谁,为何家里会突然闯进来几个神情严肃的年轻人?

于是,他警惕地询问:“你们是谁?”

几位来客里,一个身形高大、面容看起来不怒自威的年轻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本证件来,递给李善斋,并补充回答道:“我们是北京市公安局的公安,请您配合我们调查!”

其实即便年轻人不做解释,李善斋也早看清了证件上‘公安证’三个大字,他心里‘咯噔’一声,知道时间到了。

1951年,北京遛鸟老人意外被捕,揭开17年前英雄遇难真相

吕一民被捕

英雄遇险

时间回到1934年,11月9日,天津,那段时间常住国民饭店的吉鸿昌,一大早便急匆匆回了趟家,那是至今还赫赫有名的‘红楼’,后文会做详解。

他拿了套换洗衣服,又向妻子胡洪霞把家里仅剩的一个存折也要走了。

紧接着,他又急忙返回国民饭店318房间,陪着几位朋友一起打牌。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误会,认为吉鸿昌就是一个不顾家的浪荡公子,其实不然。

他是国民老兵,也是官至省主席的大军阀,但确切说,他是抗日名将,也是革命烈士!

吉鸿昌1895年10月18日出生于河南扶沟,18岁那年,军阀冯玉祥在河南招兵,吉鸿昌瞒着家人到堰城投军,成了一名国民党新兵。

因为他自幼见多了纷乱年代底层人们的辛酸与艰苦,所以他自小就有着‘当兵救国,为民造福’的伟大志向。

怀揣着如此炙热的梦想,吉鸿昌进入部队后稳扎稳打,20年时间,他从一位什么都不懂的新兵,成长为当过省主席及军长的大军阀,手握数万兵力,可他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因为,他虽然当兵了,做官了,但他当的是国民党的兵,做的是国民党的官,非但没有救国救民,似乎还在背道而驰!

所以,在蒋介石逼迫他进攻苏区萧杀手足的时候,吉鸿昌表现得非常‘不听话’,这让蒋介石很是愤怒,他一个伎俩,便蒋吉鸿昌派往国外,美其名曰‘考察实业’,实则为了调虎离山。

因为以吉鸿昌当时实力,顺着蒋介石的话,便是他的左膀右臂,逆着他的话,无疑就是定时炸弹,所以蒋介石防患于未然。

1951年,北京遛鸟老人意外被捕,揭开17年前英雄遇难真相

吉鸿昌烈士

一时之间,汪洋大海蒋吉鸿昌与祖国母亲分离开来,但浩瀚重洋却隔不断他誓要救国救民的决心。

因此,在九一八事件爆发之后,蒋介石不作为的态度惹得全国上下群情激昂的时候,早就与共产党有过交集,

明辨是非的吉鸿昌,二话不说回国加入了共产党,并凭借一己之力联络他所能联络到的一切力量抗日救国。

那时候,吉鸿昌和妻子胡洪霞居住在天津,为了工作方便,他家的三层小楼里设置了会议室和客房,供我们的地下工作者工作居住,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栋小楼后来才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红楼’。

然而,在那个特殊时期,红楼也并没有安全多久,就被国民党的特务们关注上了。

用吉鸿昌妻子的话说,他们在那里还没有居住多久,门前便总是有不三不四的人蹿来蹿去,夜间也会有特务在门前的大街上散步。

红楼不再安全,吉鸿昌等人不得不转换场地,为了掩人耳目,吉鸿昌亲自出资,在惠中饭店定下一间长包房,平日‘无事’,吉鸿昌就是饭店里和朋友们‘打牌’,实则是在牌桌上完成党的各项联络工作。

但特务的嗅觉向来灵敏,惠中饭店‘牌局’没有安稳多久,又被特务盯稍,吉鸿昌便又在国民饭店里包下一间房子来,门牌号是318。

吉鸿昌像往常一样,经常出入318房间与朋友一起‘打牌’。

1951年,北京遛鸟老人意外被捕,揭开17年前英雄遇难真相

抗日同盟合影

11月9日那天,他从家里拿了换洗衣服和存折后,返回318房间,就在靠近暖气管道的座位上坐下来,佯装打牌,然后开展工作。

暖气管道有些热,吉鸿昌脱了外套,只穿着一件白布马褂。

后来因为有人闯入房间,称皮球掉入吉鸿昌房间,前来寻找为由,进来查看一番又退了出去,此时,牌桌四圈已满,也到了换位的时候,吉鸿昌便披上外套,换到旁边的位置,

一个叫王化南的人则坐去了吉鸿昌刚坐过的位置,同样是因为管道太热,王化南也脱了外套,只穿着白布马褂。

那一刻,他们谁都没有想到,就是这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竟然使吉鸿昌逃到了一场一枪毙命的暗杀。

因为就在他们换过位置,再度开始牌局的时候,门外又突然闯进来一个人,对着吉鸿昌刚刚坐过的位置连续开过几枪后,便夺窗而逃。

坐在那个位置的王化南因为这突出其来的枪击而当场牺牲,坐在一旁的吉鸿昌也因弹片飞溅受了伤。

楼道里一时慌乱起来,饭店茶房的人上来查看,因为与吉鸿昌交情甚好,拿出太平梯(安全通道)的钥匙,让他们快逃。

但吉鸿昌比谁都清楚,对方是奔着他自己来的,一定是早有准备,即便逃出饭店,也逃不出那道街口。而事实也如吉鸿昌所预料的那样,街上早上拉起警戒,森严程度,似乎连只蚂蚁也难爬出去。

所以吉鸿昌跟没事人似的,捂着不住出血的肩膀,神情自若地坐在318房间里,等待特务们来将他‘抓捕归案’。

1951年,北京遛鸟老人意外被捕,揭开17年前英雄遇难真相

吉鸿昌

溜鸟老人竟是军统特务

再说回溜鸟老人李善斋,在他看到公安人员出示的工作证件时,他就已经明白,时间到了,一切都该坦白了,所以几乎没有什么纠缠,他极其顺从地去到公安局将一切真相合盘托出。

原来,老人并不叫李善斋,这只是他的化名,他的真实姓名叫吕一民,河北省宝坻县人,曾是民国时期的军统特工。

1934年11月,吕一民了解到吉鸿昌和任应岐等人经常出入国民饭店,于是便伙同王文等人也混入饭店,并在吉鸿昌对面也开了一间房子,对吉鸿昌行踪进行秘密监视,以寻机暗杀,从而向蒋介石邀功请赏。

事发当天,吕一民为了探听虚实,甚至还伙同王文等人,上演了一处‘找皮球’的戏码,谎称皮球掉入吉鸿昌房间,以取球为名,查看吉鸿昌确在房间,并确定其所坐位置后,吕一民负责望风,王文则持枪进入房间,实施刺杀。

猝不及防的吉鸿昌当场受伤,后来被天津租界的法国工部局以牵扯人命缘由,实施逮捕,之后又被引渡到北平军委会,交给军统特务头子郑介民进行审问。

1951年,北京遛鸟老人意外被捕,揭开17年前英雄遇难真相

北平陆军监狱旧址

英雄赴死

被关押进北平陆军监狱的吉鸿昌,他受尽折磨却毫不屈服。

当特务们拿着写有南汉辰、陈伯达、柯庆施、朱其文等四位重要地下工作者名单的纸条,试图询问吉鸿昌他们行踪的时候,吉鸿昌一把抢过纸条,撕得粉碎。

他甚至狂笑着说道:笑话,笑话,还想从我姓吉的嘴里去出卖朋友吗?

敌人拿他没有办法,几乎酷刑用尽,却从他嘴里撬不出一个字来,最终,在半个月后,也就是1934年11月24日,他们残酷地将吉鸿昌押上刑场。

吉鸿昌妻子在回忆丈夫的文章中曾这样记录道:

时候到了。在这个监狱里,他不愿多停留一分钟。他披上斗篷,就像平时出门溜弯儿似地走了出来,脸上还是一百八十个不在乎。

吉鸿昌当时才39岁,抛开国民党大军阀的优渥待遇,投身光明的党的事业,他显然是义无反顾的,所以,即便是在被押赴刑场的那一刻,他也会表现得大义凛然,无所谓生死了。

1951年,北京遛鸟老人意外被捕,揭开17年前英雄遇难真相

后来,他在赶往刑场的路上,用树枝写在地上的一首小诗,也正印证了他当时的状态: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至此,英勇无畏的吉鸿昌已经让特务们刮目相看了,但他后面的举动,更是令特务们深感惭愧。

到达刑场后,吉鸿昌对端着枪准备行刑的刽子手提了这样一个条件:

给我拿个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对方有些讶异,甚至觉得可笑,一个将死之人,要求还这么多,但当他的目光迎上吉鸿昌眼中凌厉且没有商量余地的光时,他们不得不按吉鸿昌要求照做,搬来一把椅子,让他弯腰坐下。

坐定后的吉鸿昌不屑地盯着特务,又提出一个让特务们也敬佩不已的要求:

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跪着挨枪,不能在背后开枪!

特务们有些愧疚,迟疑一刻,询问道:“那您说怎么办?”

吉鸿昌说:“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么打死我的!”

1951年,北京遛鸟老人意外被捕,揭开17年前英雄遇难真相

吉鸿昌刑场雕像

吉鸿昌的坚定与无惧,让在场所有人都不自觉地头低下几分,他们满足吉鸿昌所有要求,行刑手甚至不敢与吉鸿昌的目光对接,便匆忙抠动扳机,吉鸿昌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尽全部力气,喊出了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抗日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那是1934年11月24日,39岁的吉鸿昌,带着对日寇入侵的仇恨,带着对蒋介石不作为的愤怒,带着不能继续革命的遗憾,也带着正义必胜的信心,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人民罪人以身正法

吕一民在加害于吉鸿昌后,从天津搬去北京生活,就住在西牌楼的辟才胡同,近二十年的时间,他虽然与周围居民都已熟识,但是平日却极少与人交流沟通,更不愿意别人打听他过去的事情。

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吕一民已然明白自己曾经犯下什么样的滔天大错,但是顾及生死,他没有勇气承认,所以每天只能住在胡同里,提笼溜鸟,苟且偷生。

但是1951年,几位公安的到来,让吕一民知道,纸里终究是包不住火的,所以,他在被捕以后,积极配合公安调查,对自己加害于吉鸿昌的事情,只字不漏的供认出来。

1951年,北京遛鸟老人意外被捕,揭开17年前英雄遇难真相

吕一民送案书

1951年,北京遛鸟老人意外被捕,揭开17年前英雄遇难真相

吕一民供诉记录

最终,公安部门在审问调查清楚后,判处吕一民死刑,立即执行。虽然这份惩罚迟来了17年,但是这个判决让英雄吉鸿昌终于可以含笑九泉了!

在此,也让我们以最崇高的敬意,致敬吉鸿昌39岁的人生:

谢谢您为共和国拼过命!

谢谢您为我们拼过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