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网络“造梗时代”我们为什么不会说话了?

你是否也曾经刷到微博的一段文字,凝视良久,对着一些不似英文单词的字母,却也猜不出究竟是什么汉字缩写的拼音声母;不一会儿,你在一些短视频中,看着画面中的主角呐喊着“奥里给”,又疑惑那个好吃的饼干什么时候改名了吗?又或者,半天没有在互联网上冲浪的你,这会儿突然发现大家正在热烈创作“凡尔赛文学”“废话文学”以及“咯噔文学”。在今天,网络社会媒体仿佛进入了一个“造梗时代”,半天不刷社交媒体,就像是上数学课时不小心把笔掉了,弯下身捡起笔之后就听不懂大家在说些什么了。层出不穷的流行语和“梗文化”,令人应接不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二次元的语言表达已然融入三次元的现实生活,现代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正在被重新塑造,而这些网络流行语和梗文化便是这个时代的文化征候。

一、网络时代的表达匮乏症

在网络上,当代年轻人们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流行语,人们的表达方式日趋多元化,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对于文字表达的极端经济性追求,网络交流中常常以各种各样的表情包替代文字的输出,而语言缩略语已经不只是“不明觉厉”“人艰不拆”这样的类四字成语,已经演变为大量的拼音缩写,诸如“YYSD”意为“永远的神”“XSWL”意为“笑死我了”,网络的便利使得当代人的惰性不只是提笔忘字,甚至已经在日常表达中不再遵从基本的文字使用规范,以至于在书面表达上更是难以文从字顺,这种语言惰性或许是视觉文化蓬勃发展的副作用。

在网络“造梗时代”我们为什么不会说话了?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将语言视为一套符号系统,语言是社会的、同质的、约定俗成的;而言语是个人的、暂时的。语言的存在在于能指和所指的联结,能指就是音响形象,所指就是概念,二者之间存在任意的二元对立关系。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社会制度,而人们选择音响形象(字词)而不是视觉形象(手势)来作为语言的工具是任意的。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语言表达越来越开放,然而当下一个吊诡的现象在于——当代年轻人每天在网络上创造无数的“梗”和千奇百怪的表达方式,同时却在现实生活中逐渐丧失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如那句经典的“废话文学”——“说了又好像没说”,今天人们的语言表达似乎都陷入了这种模糊不清的尴尬境地。令人眼花缭乱的梗背后却是空洞而无实质的内容空壳。

法国哲学家拉康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基础上,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语言符号相结合,提出主体的言说行为无时无刻不在透露着言说主体无意识的欲望与想法,而说话行为本身既掩盖本我的欲望,又透露着主体真实的欲望。拉康意义上的“能指”不再是单纯的音响形象(字词),而是主体不断涌现的欲望。而欲望来自匮乏,而匮乏就在于符号所指的缺席。主体只能不断地从一个能指追逐至下一个能指,在能指链上没有尽头地无限延展。在今天的网络世界,当代年轻人不断创造新的流行语,却无法说清自己想要表达什么,看似繁复的梗文化恰恰表征了当代年轻人现实精神世界的匮乏。

二、网络世界的语言共商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今天有很多网络流行语都是肇始于亚文化圈,网络强大的传播能力将这些词汇从一小部分受众扩散至整个社交网络。越来越多诸如“破防”“墙头”“本命”“绝绝子”这样的网络黑话出现时,我们反过来也发现了在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有饭圈、二次元圈、游戏电竞圈等等不同的圈层文化。今天的“黑话”不再以排他性为原则,更多的只是因为我们身处不同的信息茧房而导致信息不共通。在这个意义上,网络就应该形成可以相互商讨、不断交流的公共舆论空间。

在网络“造梗时代”我们为什么不会说话了?

互联网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时空的折叠压缩,缩短了物理距离本应该为身处不同地区的人们创造交流的机会,享受与不同群体相遇的美妙体验。正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斯所说,所有的思想都是借助符号来表达,“符号是一个携带着心灵解释项的再现体”,符号的本质功能在于使得低效率的意指关系变得有效,语言符号应该是传达所思所想的中介。符号处于无节制的生成过程,因为对指称对象的不同阐释使得解释项不停变成新的符号,如此延绵以至无穷,但是符号的指称对象是动态实体,其意义处于不断的发展积累之中,不断深入的同时保持生成的开放性。语言的运用就是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内部相互协商的过程。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语言首先是用于沟通交流的,即便是在网络空间之中。只要保持沟通交流,语言必然永远处于商讨的过程与生成的流变之中。

三、严肃思考并真诚说话

诚然,这些流行语能够为大众所接受并广为传播也正是切中大部分年轻人的情感共鸣。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世界成为一个相对低门槛的舆论空间,似乎人人都可以说上一嘴,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网络的虚拟世界是现实的避难所,在网络世界发言常常不再认真斟酌,加之面对面交流的语境缺失,人们常常只是以一己之立场片面地判断他人之立场,从而情绪宣泄取代了基本的沟通,在这种氛围中,个体易于盲从,被他者的欲望和表达所裹挟。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或者这个问题背后潜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当代人如何更真诚而无负担地面对他者和自己。无论是网络世界还是现实生活,我们都亟须更加良性的交流环境。在戏谑与自嘲之后,我们是否还能回归自我,严肃思考并真诚地说话。

另一方面,因为网络强大的传播能力,年轻人总是汲汲于发表彰显个性的言辞,然而,极端地追求具有差异性的表达却往往失去了语言的温度,无论是视频内容还是成篇文章,今天互联网的表达趋于模板化、同质化,对于新鲜流行语的创新速度也使得语言流于表面,所谓的“知乎体”“豆瓣体”何尝不是这个时代的网络八股文呢?通过小程序,就能生成一段互联网黑话、控评文案或者emo语录,这些网络梗文化也正在形成固化的定式。因此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语言的美感,需要语言来传达我们的所思所想,真正的文学应该是能够激发我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的,或许我们应该回到自己活生生的生活当中,追求具有鲜活感受的文字,唤醒我们感知生活、感受世界的本能。

微信编辑:吕漪萌

二审:任晶晶

三审:徐健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