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陕西农民殷思义耕田时,挖出个陶罐当鸡食盆,一年后成了国宝孤品

1957年,陕西农民殷思义耕田时,突然犁头一震,挖出个古怪的陶罐,拿回家当了鸡食盆。一年后,专家竟断定它是国宝,还是孤品……

陕西农民殷思义耕田时,挖出个陶罐当鸡食盆,一年后成了国宝孤品

在老农殷思义眼里平平无奇的“鸡食盆”,怎么就摇身一变,成了国宝呢?

因为它是距今5300年左右的仰韶文物里,独一无二的陶鹰鼎。虽然我国新石器时代出土了不少陶器,但以鸟类造型的陶器,目前仅有陶鹰鼎这么一件。

那么,“国宝中的国宝”为何会出现在陕西华县农户家里呢?

1957年的一天,老农殷思义去耕田,突然犁头一震,像是撞上了什么硬东西。他就用手去挖泥土,扒出一个像是石头制成的罐子,捡了起来,擦去表层厚重的泥土。这罐子奇特的造型立马显现,状若肥硕的公鸡,却没有鸡冠,背上还有个碗,乍一看挺可爱的。殷思义就把它带回家,当鸡食盆来用了。

不料,这“鸡食盆”却吓到了家养的鸡,一开始没有一只敢靠近吃食。

若在平日,殷思义一撒饲料,这群鸡就会你争我抢,咯咯直叫……今天倒是稀奇了,鸡食盆里盛满了饲料,它们却不敢靠近,纷纷绕道躲开。

这让殷思义疑惑不已,盯着脚边的鸡食盆,感觉有点怪异,就是没看出来它是只雄鹰!

就这样,后来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七大镇馆之宝的陶鹰鼎,在殷思义家院子里当了一年的“鸡食盆”。

陕西农民殷思义耕田时,挖出个陶罐当鸡食盆,一年后成了国宝孤品

直到1958年,北大考古队在陕西省华县泉护村发现一处仰韶文化时期人类遗址,并决定在附近走访调查。当路过殷思义家时,院里的鸡食盆却吸引了考古专家,因为这造型实在太新奇了。

经过仔细观察,专家初步推测:这个盆子极有可能与泉护村仰韶文化遗址有关。于是,专家向殷思义借了鸡食盆,带回实验室鉴定。

当专家在实验室中,将这个盆子清洗后,呆住了。这哪是一只胖公鸡啊,分明是在猎食的鹰。

这只鹰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最大腹径32厘米,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站立的支架像是一条尾巴垂至地,与鹰腿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圆鼓鼓的鹰眼,弯弯呈钩的喙部,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酷似背抱状,看起来又凶又萌。

这一造型与同时期其他的陶器都不一样,以三维立体的造型出现,就像活起来了一样。

深感蹊跷的考古队,火速找到殷思义,希望通过他的指引,给陶鹰鼎的出土位置定位,然后组织挖掘。而这次挖掘,终于揭开了“鸡食盆”的真正身份,震惊了整个考古界。

原来,这个盆子出土于一座墓葬,压在一位三四十岁的女性墓主人的脚底下。同时出土的,还有十多件骨匕、石斧、石圭和一批生活器皿……经研究,专家确定它们全属于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物。

因周围一大片区域,再没发掘其他墓葬,此墓主人身份也无从确认。

但唯一能确认的是,鸡食盆是新石器时期的鸟形陶器,造型罕见,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不可估量,并为其取名:陶鹰尊。

而老农殷思义得知自家“鸡食盆”是无价之宝后,并未占为己有,而是决定无偿上交给国家。

陕西农民殷思义耕田时,挖出个陶罐当鸡食盆,一年后成了国宝孤品

就这样,陶鹰尊顺利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又因其价值不断被挖掘,著名考古专家评价它:这件文物开启了陶器鸟兽造型的先河。之后,它被定级为国家一级文物,更名为“陶鹰鼎”。

1993年,在北京申办2000奥运会时,可爱的陶鹰鼎代表中华上下五千年古文明,远赴瑞士奥林匹克博物馆展出,成为中国国宝“申奥大使”之一。

之后,在2002年,陶鹰鼎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和众所周知的两个重量级文物——后母戊鼎与曾侯乙编钟一起,成为64件被永久禁止出国的国宝文物之一,可见其地位之高。

与此同时,也不得不感叹,五千多年前中国工匠的想象力与制作水准之高!

陕西农民殷思义耕田时,挖出个陶罐当鸡食盆,一年后成了国宝孤品

资料来源:《陶鹰鼎-陶醉了六千年》纪录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