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陝西農民殷思義耕田時,挖出個陶罐當雞食盆,一年後成了國寶孤品

1957年,陝西農民殷思義耕田時,突然犁頭一震,挖出個古怪的陶罐,拿回家當了雞食盆。一年後,專家竟斷定它是國寶,還是孤品……

陝西農民殷思義耕田時,挖出個陶罐當雞食盆,一年後成了國寶孤品

在老農殷思義眼裡平平無奇的“雞食盆”,怎麼就搖身一變,成了國寶呢?

因為它是距今5300年左右的仰韶文物裡,獨一無二的陶鷹鼎。雖然我國新石器時代出土了不少陶器,但以鳥類造型的陶器,目前僅有陶鷹鼎這麼一件。

那麼,“國寶中的國寶”為何會出現在陝西華縣農戶家裡呢?

1957年的一天,老農殷思義去耕田,突然犁頭一震,像是撞上了什麼硬東西。他就用手去挖泥土,扒出一個像是石頭制成的罐子,撿了起來,擦去表層厚重的泥土。這罐子奇特的造型立馬顯現,狀若肥碩的公雞,卻沒有雞冠,背上還有個碗,乍一看挺可愛的。殷思義就把它帶回家,當雞食盆來用了。

不料,這“雞食盆”卻吓到了家養的雞,一開始沒有一隻敢靠近吃食。

若在平日,殷思義一撒飼料,這群雞就會你争我搶,咯咯直叫……今天倒是稀奇了,雞食盆裡盛滿了飼料,它們卻不敢靠近,紛紛繞道躲開。

這讓殷思義疑惑不已,盯着腳邊的雞食盆,感覺有點怪異,就是沒看出來它是隻雄鷹!

就這樣,後來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七大鎮館之寶的陶鷹鼎,在殷思義家院子裡當了一年的“雞食盆”。

陝西農民殷思義耕田時,挖出個陶罐當雞食盆,一年後成了國寶孤品

直到1958年,北大考古隊在陝西省華縣泉護村發現一處仰韶文化時期人類遺址,并決定在附近走訪調查。當路過殷思義家時,院裡的雞食盆卻吸引了考古專家,因為這造型實在太新奇了。

經過仔細觀察,專家初步推測:這個盆子極有可能與泉護村仰韶文化遺址有關。于是,專家向殷思義借了雞食盆,帶回實驗室鑒定。

當專家在實驗室中,将這個盆子清洗後,呆住了。這哪是一隻胖公雞啊,分明是在獵食的鷹。

這隻鷹高35.8厘米,口徑23.3厘米,最大腹徑32厘米,鷹體健碩、雙腿粗壯,兩翼貼于身體兩側,站立的支架像是一條尾巴垂至地,與鷹腿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而圓鼓鼓的鷹眼,彎彎呈鈎的喙部,鼎口設定于背部與兩翼之間,酷似背抱狀,看起來又兇又萌。

這一造型與同時期其他的陶器都不一樣,以三維立體的造型出現,就像活起來了一樣。

深感蹊跷的考古隊,火速找到殷思義,希望通過他的指引,給陶鷹鼎的出土位置定位,然後組織挖掘。而這次挖掘,終于揭開了“雞食盆”的真正身份,震驚了整個考古界。

原來,這個盆子出土于一座墓葬,壓在一位三四十歲的女性墓主人的腳底下。同時出土的,還有十多件骨匕、石斧、石圭和一批生活器皿……經研究,專家确定它們全屬于新石器時代後期的文物。

因周圍一大片區域,再沒發掘其他墓葬,此墓主人身份也無從确認。

但唯一能确認的是,雞食盆是新石器時期的鳥形陶器,造型罕見,史料價值與藝術價值不可估量,并為其取名:陶鷹尊。

而老農殷思義得知自家“雞食盆”是無價之寶後,并未占為己有,而是決定無償上交給國家。

陝西農民殷思義耕田時,挖出個陶罐當雞食盆,一年後成了國寶孤品

就這樣,陶鷹尊順利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又因其價值不斷被挖掘,著名考古專家評價它:這件文物開啟了陶器鳥獸造型的先河。之後,它被定級為國家一級文物,更名為“陶鷹鼎”。

1993年,在北京申辦2000奧運會時,可愛的陶鷹鼎代表中華上下五千年古文明,遠赴瑞士奧林匹克博物館展出,成為中國國寶“申奧大使”之一。

之後,在2002年,陶鷹鼎又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和衆所周知的兩個重量級文物——後母戊鼎與曾侯乙編鐘一起,成為64件被永久禁止出國的國寶文物之一,可見其地位之高。

與此同時,也不得不感歎,五千多年前中國工匠的想象力與制作水準之高!

陝西農民殷思義耕田時,挖出個陶罐當雞食盆,一年後成了國寶孤品

資料來源:《陶鷹鼎-陶醉了六千年》紀錄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文物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