黥布本名叫英布,英布为人豪爽喜交朋友。因为触犯了秦朝律法而被判处黥面之刑,因此人们便称他为黥布。

黥布
别人受了脸上刺字的刑罚后都会闷闷不乐,因为遭受“黥面”之刑是一种极大的羞辱。然而黥布受刑之后反而洋洋得意的到处炫耀:“当初,有人给我相过面,说我在受了脸上刺字的刑罚后就能称王!”听到这话的人,没有不笑他异想天开的。黥布却不以为然。
秦始皇死后,胡亥篡位登基,是为秦二世。由于秦二世宠信奸佞赵高,无论什么事都听赵高的话,而赵高又趁机胡作非为结党营私,于是便造成了秦朝天下大乱的局面。
秦始皇
公元前209年,几百名奉戍守渔阳的戍卒在陈胜和吴广的带领下发动了“大泽乡起义”。此举犹如一把烈火,点燃了天下反秦起义的干柴!原山东六国之遗民,因不堪忍受秦朝的暴政纷纷起兵响应。一时间,原六国统治区域內的百姓,争先杀掉秦朝派来的官吏,迎立起义军领袖或六国王室的后裔割据自立。
借着天下大乱的机会,正在骊山服刑的黥布趁机活动了一批人逃跑了。黥布一直跑到了番君那里,番君倒是很赏识黥布,不仅收留了黥布,甚至还把女儿嫁给了黥布。
赵高
乱世之际人心惶惶,天下无主唯强者是从。轰轰烈烈的"大泽乡起义”仅仅持续了几个月就被秦朝镇压下去了,起义军领袖吴广和陈胜相继牺牲。
于是黥布便投奔了响应起义的项梁。黥布勇敢善战,得到了项梁的重用。后来项梁因轻敌而被章邯杀死,黥布又成了项梁的侄儿项羽麾下的猛将,项羽同样倚重黥布。
大泽乡起义
项羽是因在“巨鹿之战”中的出色表现闻名天下的,但黥布在“巨鹿之战”同样有非凡的表现。《史记》上说:“……楚兵常胜,功冠诸侯。诸侯兵皆以服属楚者,以布一数以少败众也。”由此可见,黥布确有大将之才。
然而,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将才也未必就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帅才。
因此,猛将黥布似乎只适合给老板打工而不适合自主创业。
项羽败亡后刘邦统一了天下,黥布也因功被封为淮南王。然而,做了皇帝的刘邦却对功臣产生了猜忌之心。
天下反秦起义的形势
于是,能征惯战的梁王彭越和楚王韩信便中枪下马,成了刘邦诛除异己的牺牲品。彭越与韩信可都是率兵在"垓下之战″中与刘邦一起击灭项羽的大功臣哪,可是却都落了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场!试想,威望与功劳仅次于彭越和韩信的黥布又岂能不惊恐呢?于是黥布便起了反心!
黥布想:与其让刘邦杀我,还不如索性起兵造反的好!于是黥布便率领部下造反了。
刘邦久知黥布英勇善战,听说黥布造反的消息后异常忧虑。此时,滕公夏侯婴向刘邦举荐了腹中有韬略的薛公。于是刘邦便召见了薛公。
项羽
薛公劝刘邦不必烦恼:别看黥布表面上气势汹汹,但实际上却不堪一击!《资治通鉴》说:“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为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薛公的意思是:黥布只不过是一个骊山的刑徒,赶上了天下大乱的机会,才侥幸成为诸侯王。黥布虽然勇猛,但他只只将才而非帅才,而且只知道考虑眼前的利益,根本没有长远之计,所以黥布是不难被消灭的!
刘邦
薛公一语中的,淮南王黥布果然没有独当一面的帅才。黥布造反后,战略部署完全是围绕着保全淮南国实施的,根本没有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打算!因而白白的浪费了大好时机,使自己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这样的部署只能挨打而不能打人,无异于坐等被刘邦消灭。
结果,气势汹汹的淮南国大军,果然被刘邦的政府军一举击溃!此后,黥布虽然也曾垂死挣扎,但却因大势已去而无法扭转败局!于是黥布只能落荒而逃,最终被番阳人诱杀,果然应了薛公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