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鄂豫皖的两支“偏师”,红25军、红28军,最后都打成全军主力

从大别山里走出来的红军部队,其杰出代表自然是红四方面军,这支以大别山子弟为主的工农武装,是土地革命时期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先后开创了鄂豫皖、川陕两大苏区,根据地和总兵力都仅次于中央苏区和红一方面军。

但是大别山的神奇之处在于,有着英勇斗争传统的鄂豫皖根据地人民,能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不断同敌人进行战斗,使革命队伍前仆后继、生生不息。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后,老区党和人民以力竭之身又先后拉起两支红军部队:

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

这两支部队的老底子都是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后留下的“偏师”和老弱病残,可是这两支“偏师”后来都打成了主力,“后裔”遍布全军,堪称“百将之师”。

鄂豫皖的两支“偏师”,红25军、红28军,最后都打成全军主力

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这两支部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都曾经多次组建,红二十五军于1931年10月、1932年11月先后组建两次;红二十八军于1933年1月、1933年11月、1935年2月先后组建过三次。

最早的红二十五军是1931年10月组建的老红二十五军,包括73、74、75师。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带着红四军的3个师和红二十五军的73师撤离大别山,留下74师、75师坚守鄂豫皖根据地。1932年11月,留守的鄂豫皖省委决定将减员严重的74师撤编,以75师为基础,与部分地方武装合并,重建新的红二十五军。新的红二十五军以吴焕先、王平章为军长、政治委员。

如今我们提起的红二十五军,其实就是重新组建的这支红二十五军。

1932年12月底,鄂豫皖省委又决定组建红二十八军,在皖西坚持武装斗争,与红二十五军在鄂东北形成犄角之势,相互支援,确保了大别山红旗不倒。1933年1月初,红二十八军正式成立。

鄂豫皖的两支“偏师”,红25军、红28军,最后都打成全军主力

红二十五军的三位领导人,从左至右依次为: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

鄂豫皖的两支“偏师”,红25军、红28军,最后都打成全军主力

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自建立之初起,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红二十八军的历史稍晚于红二十五军,它的部队与红二十五军分分合合,两军的领导人经常相互调换,两者可以看成是一对孪生兄弟。

1933年4月,红二十八军缩编后并入红二十五军。11月,红二十八军再次重建。1934年4月16日,由于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围剿”,部队损失惨重,红二十八军再次并入红二十五军。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进行战略转移,全军开始长征。

红二十五军长征后,留守红军在鄂豫皖省委常委高敬亭的领导下收集分散人员,又第三次组建红二十八军。

部队频繁的组建、撤销、重建,可见当地局势的残酷、国民党军队进攻的疯狂、红军战士损耗的严重。

从1932年到1934年,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红二十八军军长廖荣坤,政委王平章都先后牺牲或被错误地执行“肃反”被杀,一颗颗未来的将星陨落,这是中国革命的巨大损失,但接连的挫折并没有打击红军官兵的士气,他们继续顽强斗争。

鄂豫皖的两支“偏师”,红25军、红28军,最后都打成全军主力
鄂豫皖的两支“偏师”,红25军、红28军,最后都打成全军主力

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写下了南方八省红军坚持游击战争的艰苦,这一时期也是中国革命最为艰辛苦难的经历,其困难程度甚至要超过红军主力长征。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以疲弱之躯坚守大别山,是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斗争的有力组成部分,他们的战斗经历正是这一苦难时期的生动写照。

跟全国其他地区的主力红军、尤其是“同胞大哥”红四方面军相比,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以留守下来的老弱病残和地方部队为主,是地地道道的“偏师”。

他们缺少大部队和主力的支援与策应,人数更是远远少于“围剿”的国民党军,面对几倍、十几倍于己的敌人,红军处于绝对劣势,常常只能分成几十人、几百人独立作战,战斗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他们没有重武器,连人手一枪都无法保障,很多战士只能用最简陋的大刀、长矛作战。在与国民党军队周旋的岁月里,他们几乎每一天都要行军打仗,但是他们英勇善战、屡胜强敌,创造了我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罕见奇迹,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页。

他们没有固定的后方,甚至没有后方,武器装备完全靠从敌人手中夺取,自己打草鞋,缝军装,背粮食,挖野菜,搭茅棚,甚至忍饥作战,赤脚行军。他们自采中草药,用盐水消毒,甚至用野草、树皮、南瓜瓤敷伤口,虽迭历险境,但百折不挠、任劳任怨,尽一切努力继续战斗。

鄂豫皖省委依靠这两支力量,一次次击退“清剿”的敌人,红军和根据地群众还到处张贴传单

“树也砍不完,根也挖不尽,留得大山在,处处有红军。”

英勇的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就是这样前仆后继,一直把革命红旗高举。

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使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由弱小的红军队伍发展锻炼成为英勇善战的革命武装。

在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转战于鄂豫皖3省45县,一心向党,粉碎了国民党4次大“清剿”,拖住国民党17万军队,使1927年黄麻起义后在大别山区树起的革命红旗始终高高飘扬。最后,它成为南方8省15个地区,保存兵力最多,唯一保留军级建制的红军部队。

鄂豫皖的两支“偏师”,红25军、红28军,最后都打成全军主力
鄂豫皖的两支“偏师”,红25军、红28军,最后都打成全军主力

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率先到达陕北,为后续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奠定了基础。到达陕北后,部队从长征时的2980人发展到3400人,是唯一一支在长征期间没有减员的红军部队。

在长征期间,是南下与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主力会合,还是北上从战略上策应中央红军,在这一历史关键时刻,身为政治委员的吴焕先做出了正确抉择,毅然决定全军北上,配合红军主力在西北的行动。

多年后,红二十五军出身的著名战将、“旋风司令”韩先楚仍感慨:

“政委的决定,挽救了红二十五军,也挽救了我们所有人。”

因为这一杰出贡献,红二十五军最终得以和红军三大主力并列,成为一支在军史上被单独书写的部队。

这支由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带出来的老红军,后来发展成为黄克诚的新四军第三师,最后以解放军第39军的威名载入史册,是我军当仁不让的绝对主力。

鄂豫皖的两支“偏师”,红25军、红28军,最后都打成全军主力

国共第二次合作之后,留守的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后第四支队,下辖四个团,总兵力3100余人,是新四军成立之初人数最多、装备较好的部队。

这支部队后来发展成立陈粟大军手下的华野2纵、解放军第21军。第21军及其前身部队在解放战争中,转战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浙江、福建等省,大小战斗110余次,毙伤敌44963人。

21军从解放战争打到抗美援朝,后来进入陕西,隶属兰州军区,卫戍关中大地。2017年军改后,21军以新番号继续保留在我军编制序列中,以新的姿态出发战斗。

鄂豫皖的两支“偏师”,红25军、红28军,最后都打成全军主力

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

毛主席多次称赞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两支部队和其主要领导者。对徐海东,毛主席称赞其

“对中国革命有大功”

。对高敬亭,毛主席称赞说:

“高敬亭他们与敌人斗争很有成绩,很了不起。”

从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走出的战将数不胜数,红二十五军走出了97名开国将军,徐海东名列大将第二;红二十八军和新四军四支队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有76名。

当我们回顾中国革命史时不得不感慨,鄂豫皖真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不但培育了艰难曲折、伟大光荣的红四方面军,就是两支“偏师”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后来都成为雄狮劲旅。历史会铭记从鄂豫皖走出来的这一支支伟大的传奇部队、英雄部队、功勋部队。

鄂豫皖的两支“偏师”,红25军、红28军,最后都打成全军主力

有关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传奇经历,可以查阅作者往期的文章。

传奇红25军:从大别山走出的“种子部队”,诞生97名开国将军

红25军、红28军,为何说不应该把它们视为红四方面军的一部分?

他是红25军军魂,韩先楚每每追忆都感叹:政委如果活着,了不得

红25军撤离鄂豫皖,原计划是一场“短途”,然而意外走了“长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