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钱学森回国有多难?儿子钱永刚回忆:母亲随时准备牺牲,保护父亲

钱学森回国有多难?儿子钱永刚回忆:母亲随时准备牺牲,保护父亲

钱学森

前言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作为中国航天先行人,钱学森被毛主席认为是,远超五个师力量的人才;被导师冯卡门认为是无可置疑的、极富想象力的天才!他甚至说,是钱学森发现了他,而非世人所说的他发现了钱学森。麻省理工学院史蒂夫则说,钱学森很聪明,但不足以令人折服。而他对中国的贡献,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这样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享负盛名的爱国天才,历经重重险阻回到祖国,作出重大贡献。在讲述自己取得成就的经历时,也不忘夫人蒋英对自己的帮助。88岁的钱学森曾说:

“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

可见两人感情之深,以及蒋英多年来默默付出,对钱学森产生的影响。

理工男的另类求爱

钱学森回国有多难?儿子钱永刚回忆:母亲随时准备牺牲,保护父亲

年轻时的蒋英

蒋英是中华民国著名军事教育家蒋百里的三女儿,蒋百里与钱学森之父钱均夫,曾同在求是书院学习,毕业后又一起留学日本,两人是相交多年的挚友。

由于蒋百里家全是女儿,而钱均夫家里只有一个儿子。所以,在蒋英三岁的时候,她被过继给钱均夫当女儿,并改名为钱学英。但没过多久,思女心切的蒋家夫妇就找上门来,重新将蒋英要了回去。

而钱妈妈早已对活泼、聪明又漂亮的蒋英喜欢得不得了。随即提出,让蒋英当他们的干女儿,长大了就当他们的儿媳妇。此后,蒋英与钱学森一直以兄妹相称。

因为战争,钱学森深刻感受到了中国航空力量的薄弱。因此他在1935年底,考取公费留学,赴美进修,他和蒋英就此分开。

直到11年后,双双回国的两人再次相遇。此时的钱学森,年仅36岁就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而28岁的蒋英,在国内举办的个人演唱会也大获成功。

但此时,蒋英似乎对钱学森并没有想法,她还与妹妹一起给钱学森介绍对象。几人见面时,钱学森不好意思看相亲对象,却大大方方的看着蒋英。这让蒋英觉得,钱学森不对劲。

此后,钱学森时常借口看望蒋伯母去蒋家。没过多久,他直接对蒋英说:“你跟我去美国吧。”

钱学森回国有多难?儿子钱永刚回忆:母亲随时准备牺牲,保护父亲

钱学森蒋英结婚照

蒋英一脸惊讶地问:“我为什么要跟你去美国?咱们还是再了解了解,再做决定吧。”对于蒋英的拒绝,钱学森这个理工男的回应,显得单纯又直接。他不断重复:

“不行,现在就走。”

没有几个来回,蒋英就选择“缴械投降”了。在她看来,钱学森能够在36岁就成为麻省理工教授是非常厉害的,她从内心深处敬佩对方。而且,她与钱学森一样单纯,简单地认为,有学问的人就是好人。就这样,两人在见面一周后结婚,一同前往美国。

其实,钱学森很早就表现出了对蒋英的喜欢。在他出国前夕,蒋英随父母前来看望他时,他就毫不掩饰对蒋英的喜欢之情。他动情地对蒋英说:“你的笑声很美,你能保持下来吗?”

活泼调皮的蒋英问他:“为什么呢?”钱学森看着她,真诚地说道:“因为,没有什么比快活和清纯更可贵的了!”这可能算是钱学森的第一次告白吧。

当天,两人相谈甚欢,蒋英还为钱学森演奏了一曲,钱学森满眼欣赏,听的很是入迷。临走前,蒋英送了钱学森一本唐诗,钱学森将这本书当做珍品一样,带到了美国,成为他在异乡的重要陪伴之一。

钱学森回国有多难?儿子钱永刚回忆:母亲随时准备牺牲,保护父亲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时的钱学森

在美国期间,两人很是恩爱,钱学森不但教蒋英英语,还烧得一手好菜。朋友拜访时,家里的烧菜重任被钱学森扛起,蒋英还开玩笑地说:“钱学森是家里的大师傅,我是给大师傅打下手的。”惹得朋友们哈哈大笑。

1949年,年仅38岁的钱学森,已经成为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但在听到新中国成立后,他毫不犹豫选择放下在美国的一切。所有金钱、名誉,此时都不能阻挡他回国的脚步。

其实,在这之前,他曾接到过国民党的邀约。但在他看来,国民党统治下民不聊生的景象,与他希望消灭众生困苦和匮乏的愿景,南辕北辙。因此,他愤然表示:

不会为这样的政府粉饰太平!而共产党却让他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因此,与蒋英商量过后,钱学森一心想着早日回国。每当想到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做点什么的时候,他就激动难耐。正如他后来给陈书通写信,表达自己迫切回国愿望那样:

“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

钱学森回国有多难?儿子钱永刚回忆:母亲随时准备牺牲,保护父亲

钱学森在美国授课

但钱学森不但没能如愿立即回国,还因为美国突然掀起的对共产党人的全面追查受牵连。

因为钱学森推荐的研究员威因鲍姆,被查出是共产党身份,美国因此怀疑他有共产党嫌疑,吊销了他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

气愤之余,钱学森正好以受到不公正待遇为由,要求回国。打包好东西回国前,钱学森出于礼貌,向美国海军副部长

丹尼尔·金贝尔

正式辞行。

但对方在极力劝说钱学森留美未果后,立即通知司法部:“钱学森知道的太多了,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1950年,在钱学森一家准备抬脚迈上回家的邮轮时,他们被美国官员拦截,并以钱学森试图运送秘密科学文件为由,扣押其运送至海关的8个箱子。随后,他们将钱学森拘留在特米诺岛。

钱学森回国有多难?儿子钱永刚回忆:母亲随时准备牺牲,保护父亲

调查钱学森,美国特米诺岛上的听证会

被关期间,他们想尽办法折磨钱学森。不让别人与他说话,晚上房间的灯每三分钟亮一次,钱学森根本没办法好好休息。

仅仅十三天,他就暴瘦30斤左右。甚至在刚出狱的时候,丧失了说话能力。夫人蒋英看着消瘦、无言的钱学森,心疼又无奈。她能做的,只有陪伴与支持。

如果不是加州理工学院的院长与他的导师

冯·卡门等人得知消息,凑齐1.5万美元将他保释出狱,钱学森不知道会被折磨多久。

但这一切,仅仅是他在美国苦难的开始。出狱后,钱学森受到美国方面的监听、软禁,无法自由出入,每个月都要到移民局报道,完全丧失了作为人的自由。

在如此艰难的岁月,蒋英没有任何怨言,她用音乐抚慰内心无限苦闷的钱学森。夫妻二人一个吹竹笛,一个弹吉他,相互陪伴度过这段艰难岁月。她对钱学森说:

“你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会永远陪在你的身边!”

钱学森回国有多难?儿子钱永刚回忆:母亲随时准备牺牲,保护父亲

冯卡门

艰难回国路

有蒋英的支持与理解,钱学森越发坚定回国报效的决心。被软禁期间,他埋头搞学术,完成了40万字的《工程控制论》。终于在1955年,钱学森迎来回国转折点。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人民画报》上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毛主席身边,那个人就是他的太老师——陈书通。

钱学森当即决定写信给陈书通求助。这封信表达了钱学森迫切归国的愿望,同时说明了自己当前被困美国的处境,并附上一份《纽约时报》旧闻,以作证明。

由于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监视,钱学森不能让他们知道这封信的存在。与夫人蒋英商量过后,他们决定给蒋英在比利时的妹妹蒋华写一封信,然后将陈书通的信夹在里面,投进一家商场的邮筒。

为掩人耳目,蒋英用左手模仿小孩的笔迹,在信封上写下蒋华的地址。然后蒋英拿着信件,与钱学森一同前往商场。

期间,钱学森在商场门口,蒋英独自进去。由于美国人将钱学森当做重点监视对象,所以他们也跟着钱学森等在上商场门口,蒋英得以有机会避开他们的视线,将信寄出去。

钱学森回国有多难?儿子钱永刚回忆:母亲随时准备牺牲,保护父亲

钱学森的信

看到蒋英的来信后,蒋华火速将信件寄给钱学森父亲钱均夫。几经辗转,信件最终被送到周总理手中。

看到这封信,周总理心中大喜,真是想什么来什么。美国人之前还撒谎说他们没有扣押钱学森等人,中方一直苦于没有证据戳破他们的谎言,这下可好了。

随即,周总理立即命人将信送到正在日内瓦,与美国大使谈判的王炳楠手中。

为了展现诚意,中方首先提出释放被扣留的,11名朝鲜战争中被俘美国飞行员。但当中方再一次提出,让美方释放被扣押的钱学森等中国公民时,美方依旧狡辩称,钱学森没有被扣押,他很自由,是他自己不愿意回来。

王炳楠随即拿出钱学森的亲笔求助信,当场打脸美方。铁证面前,美方只得宣布释放钱学森。

1955年9月,钱学森一家人终于踏上回国路,他们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准备离开美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危险彻底消除了。

钱学森回国有多难?儿子钱永刚回忆:母亲随时准备牺牲,保护父亲

钱学森一家回国

离开当天,码头上除了前来送别的朋友,还有监视钱学森的联邦调查人员。为防止出现意外,外交部以钱学森父亲的名义,发来电报嘱咐他:

“路上小心,中途不要下船,到了之后会有朋友在边境站迎接。”

随着距离大陆越来越近,钱学森越发激动,但他丝毫没有掉以轻心。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回忆称:

“快到罗湖桥时,父亲与母亲商量好,过桥时母亲有一个特殊任务。那就是,

一旦发生意外,母亲要第一时间趴在父亲身上护住他!以确保父亲的生命安全。”

因为深爱着钱学森,蒋英愿意这样做。因为钱学森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他想要为国家尽一份力,蒋英义无反顾支持丈夫,支持国家建设。基于此,他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这份理解与过人的勇气,实属可贵。

另一方面,美国虽然释放了钱学森等人,却还想着污名化他们。在美国的施压下,当时的港英当局,以“押解过境”的侮辱性名义对待钱学森等人。

当时,中方派出朱兆祥代表中科院去深圳迎接钱学森。下了船之后,他们一行人缓缓踏上界桥。看到前来迎接的朱兆祥后,有人情绪激动,突然抓住对方的手,泪流面面。

虽然他们相互都不认识,但在这群归国人看来,朱兆祥代表的就是,接他们回家的伟大祖国。

就这样,所有人都带着泪痕,一个个相继跨入国门。

钱学森回国有多难?儿子钱永刚回忆:母亲随时准备牺牲,保护父亲

钱永刚

拒绝美国荣誉:我不稀罕外国头衔!

刚回国后,钱学森就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期间,陈赓将军看着钱学森与教师们围绕着小火箭试验台讨论,他试探性的询问钱学森:“先生,我们能造出自己的火箭和导弹吗?”

钱学森自信地答道:“有啥不能的?外国人能做出来的,我们有一定能做出来!中国人不比别人矮半截。”陈赓因此信心倍增。

1956年,钱学森起草《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并列出一份可以参与此项事业的二十多位专家名单。引发党中央高度重视后,周总理主持召开了军委会议,会议决定采纳钱学森的意见。几个月后,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正式成立,中国的导弹事业由此开启。

研发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时,起初有苏联专家的帮助,钱学森一方面派人紧跟苏联人学习,另一方面开始“反设计”。但在导弹研制的最后阶段,苏联却撤回全部援助专家,导致我们的导弹研制事业陷入停滞。

钱学森回国有多难?儿子钱永刚回忆:母亲随时准备牺牲,保护父亲

钱学森指导发射工作

难道中国的导弹事业就此终止了?聂荣臻焦急万分,火速找来钱学森询问:“我们的导弹研制还能继续下去吗?”钱学森再一次给出定心丸:“可以!”

之后,钱学森带着其他专家,经历过无数个废寝忘食的日子后,终于克服所有技术难关,火箭发动机地面试车成功!此时,所有研发人员欢呼声一片,大家的付出终于有成果了。但最终能不能成功,还要看全程飞行试验,钱学森不敢有一丝懈怠。

为了确保顺利发射,钱学森在发射前夕,冒着零下20度的严寒,仔细检查各个细节,预想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万全的准备之下,终于,“东风一号”成功发射!

后来,在钱学森的带领下,我国于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实现“两弹结合”设想,研制出了有实战价值、威力巨大的核武器。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钱学森回国有多难?儿子钱永刚回忆:母亲随时准备牺牲,保护父亲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这些成果,让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升。有了强大的国防,中国人就有了足够的底气,在国际事务中,我们也拥有了更多话语权。

一头扎进科学事业的同时,钱学森还不忘关心年青一代的发展。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这是钱学森常说的一句话。对于金钱,他的态度非常淡然,一心想把钱用在更有用的地方,而非个人享乐。

1957年初,钱学森因为贡献突出,获得了中科院科学奖一等奖,被奖励一万元。这些钱在当时是一笔巨款。要知道,即便是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万元户就已经很了不得了,更何况是在57年。

但这些钱还没在钱学森的兜里焐热,他就购买了国家发行的五年计划建设公债。到期后,他一共取出11500元,转身将这些钱捐给了中国科技大学。

后来,中国科技大学用这些钱,给买不起上课用的计算尺的同学买了尺子,同学们得以顺利学习钱学森的《火箭技术概论》课程。为此,学校专门写信感谢钱学森。

钱学森回国有多难?儿子钱永刚回忆:母亲随时准备牺牲,保护父亲

钱学森参加学术会议

随着钱学森取得的突破越来越多,中国发展越来越好。美国又来向曾被他们扣留的钱学森示好。

1985年,美国总统的客机顾问基沃斯来华,邀请钱学森访美,并承诺只要钱学森访问美国,他们就授予钱学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的称号,这相当于我们国家的最高科学技术奖。

但钱学森却一口拒绝。他认为,

如果美国不为他平反,他坚决不去访问美国,再高的荣誉也不接受!

他一眼看透美国这种做法没有一点诚意,完全就是在耍花招。

听到友人向他祝贺时,钱学森回应:

“我不稀罕那些外国荣誉。只有中国人民给予我的肯定,才是最高奖赏!”

钱学森回国有多难?儿子钱永刚回忆:母亲随时准备牺牲,保护父亲

钱学森晚年在家撰写论文

不仅如此,1979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颁发给他的“杰出校友奖”,他也没有去领。这个奖章一直放到2001年,学校不得已才让钱学森的好友,专门送到北京,当面颁发给他。

2009年,钱学森在北京病逝。但他对年青一代的教诲,还在耳边回荡:

“鸦片战争百年来,国人强国梦不息,抗争不断。革命先烈为了兴邦和炎黄子孙的强国梦,献出了宝贵生命,血沃中华热土。我个人作为炎黄子孙中的一员,只能追随先烈的足迹,在千万艰难中,探索追求,不顾及其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