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种中国精神。提起他,我们都该肃然起敬

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种中国精神。提起他,我们都该肃然起敬

(一)

曾经有一个外国人,把生命留在了中国。

在生命即将远去的那一刻,他并不后悔 ,甚至精神上是充实而愉悦的。

在生命即将远去的那一刻,他没有害怕,他把自己仅有的、在当时环境下还算是稀有的皮鞋、夹克、毛毯等生活用具,详细按名单留给指定的中国朋友。

在生命即将远去的那一刻,他身边所有的人们都泣不成声,他依然从容微笑,劝慰着身边关心他的朋友们。

在生命即将远去的那一刻,他给他其中一个中国朋友聂荣臻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聂司令员:

我今天感觉非常不好,也许就要和你们永别了。请转告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我在这里十分愉快,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多有贡献。

请转告加拿大和美国人民,最近两年是我生平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

两张行军床,你和聂夫人留下吧,两双英国皮鞋也给你穿吧。马靴和马裤给冀中区的吕司令。贺龙将军,也要给他一些纪念品。医学书籍和小闹钟给卫生学校。给我的小鬼和马夫每人一床毯子,并另送小鬼一双皮鞋。

每年要买250磅奎宁和300磅铁剂,专为治疗疟疾和极大多数贫血的患者。

千万不要再去保定、天津一带购买药品,因那边的价钱要比沪、港贵两倍。

我不能再写下去了。让我把千百倍的谢意送给你和其余千百万亲爱的同志!”

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种中国精神。提起他,我们都该肃然起敬

临终之语,至朴至真,感人肺腑。

一个人即将死去之前在想些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他,却写下了这样感人至深的一封信。

可以看出,他完全没有顾及自己即将逝去的生命。临死前跟异国穷乡僻壤的这些人,像亲人朋友般百般不舍之情跃然纸上。

这个曾经手挥千金的人,甚至像个斤斤计较、吝啬的小商人。临终之时,还在替这些并不富裕的团体省钱,操心药品的性价比。

从这封遗书中不难看出,他割舍不下的,不是他在他的国家优厚的生活条件、精湛的医术和对故乡的依恋,而是对当时并不发达的这个国度中,物质条件更加艰苦的穷乡僻壤里,为中华崛起而艰苦奋斗的那一批缺医少药的中国官兵和中国百姓。

从信中可以看出,对于这些人的牵挂和依依不舍,为了这些人为之奋斗的沃土,他死而无憾。

聂荣臻看了信,收到他最后的馈赠后,是怎样的悲痛,可想而知。

请注意,他不是一个平庸的加拿大人,他在才二十多岁时,就被要求苛刻的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录取成为会员。

他曾发明和改进了12种医疗手术器械,还发表了14篇在西方医学界,有很大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他曾被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聘为顾问。

他曾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

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种中国精神。提起他,我们都该肃然起敬

金钱和尊重,他一样也不缺。

但就是这么一个医术精湛、具有崇高威望的他抛弃了优厚的生活,选择了中国抗战时期最艰苦的晋察冀边区,并将这里作为了最后的归宿。

在中国,他心怀大爱,在当时条件艰苦的这块土地上所表现出来的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情操和高尚的医德,以及,纯粹的国际主义精神。

也有人考证他年轻时也曾手挥千金、放浪不羁,如果真是这样,也只能使他的形象更加的丰满和有血有肉,使他在中国那个艰苦而贫瘠的土地上无私而彻底的奉献,更加具有含金量。

当他来到中国和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表现出的情操和境界,完美得不像个凡人。

在他闭上双眼的那一刻,一个高尚而伟大的灵魂永远留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

中国共产党领袖根据他的品德和精神,制定了标准: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他高尚的品格和情操,使他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这个名字。

他的那个外国名字已经成了一种中国精神。

他的名字叫:亨利·诺尔曼·白求恩。

那种精神,叫做“白求恩精神”。

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种中国精神。提起他,我们都该肃然起敬

(二)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这是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的第一句话。

1936年9月,陶行知先生为发动华侨并广泛联合国际进步人士支持国内抗战,自筹经费先后奔走法国、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37年7月30日,陶行知应邀参加美国洛杉矶医友晚餐会,在北美医学界早已名声鹊起的白求恩也在场。

陶行知详细叙述了中国当前严峻的抗战形势、日寇的暴行、百姓的苦难和虽然两国实力悬殊,但中国人民坚决抵御外侮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的讲述深深打动了侠骨柔肠的白求恩,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愤慨,和作为一个医生救死扶伤的使命,点燃了他内心的热情。他当即表示,愿意组织一个医疗队,去支援中国抗战。

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种中国精神。提起他,我们都该肃然起敬

“在一个充满阴谋和腐败的社会里,我不会袖手旁观。我不会宽恕那些贪婪的人对别人发动战争。”

白求恩是个没有种族偏见、没有国籍区分的医生,他认为人人平等,每个人的生命都非常宝贵。

白求恩在1935年加入了加拿大共产党。

1937年他前往西班牙战场当志愿者,和毕加索、海明威、聂鲁达等人一起并肩作战。

见证过血流成河的战争后,对侵略和反侵略有了更深的认识。在那里,他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运输血液的办法,挽救了很多战士的生命。

他前往中国的请求,经过国际援华委员会报名,和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共同同意后,1938年1月8日,白求恩率由他和美国外科医生帕森斯、加拿大护士琼·尤恩三人组成的加美援华医疗队,踏上去往中国的道路。

白求恩自己筹集了五千美元,购买了一批医疗器具和药品。搭乘“亚洲女皇号”邮轮启程前往中国,经过漫长的19天后,经香港,到达武汉。

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种中国精神。提起他,我们都该肃然起敬

国民党盛情邀请医术精湛的白求恩留在国统区,给白求恩和他所带领的医疗队安排了最好的吃住条件,更是许下许多优厚的待遇。

白求恩的同行美国医生帕森斯都被这些优越的待遇和承诺所打动,留在了国民党那里。

但白求恩志不在此。

国难当头,国民党的拉拢和奢侈腐败让他很是反感和失望。他曾经看过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直对延安的共产党心向往之。

他认为,时下的中国,只有在那个贫瘠却生机勃勃的黄土坡上,才能看到中国的希望。

他不怕苦和累,只是想从精神层面,去感受并抓住这份希望。

对于这份让现代有些人无法理解的情怀,毛泽东在他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做出了最恰当的解释: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种中国精神。提起他,我们都该肃然起敬

白求恩多次试图前往华北八路军处未果,后经人推荐,求助于宋庆龄。

对中国共产党从同情到赞赏的宋庆龄先生,全力帮忙斡旋,把白求恩介绍给了周恩来。两人会晤后,周恩来即刻将白求恩去往延安的行程,做了详细而周密的安排。

看到睿智儒雅、精明干练的周恩来,使白求恩炽热的向往之心,更加的火辣滚烫。

这种心情,从他到达延安见到毛泽东时的那一刻,可以窥见一斑。

(三)

1938年3月31日,白求恩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延安。

“我现在明白为什么毛泽东那样感动着每一个和他见面的人。这是一个巨人!他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在与毛泽东长达三个多小时的谈话结束后,兴奋不已、整夜无眠的白求恩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他对毛泽东精准的评价,在他逝去的十年后,得到了证实。

到达延安的第二天傍晚,八路军卫生部部长姜齐贤来通知白求恩,告知午夜十一点毛泽东要与他约谈的消息。

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种中国精神。提起他,我们都该肃然起敬

心情激动的白求恩穿上一身崭新的八路军军服,仔细整理自己的仪表,认真系好每一个扣子,怀着朝圣般的心态往毛泽东居住的农家院落走去。

这与他在武汉国统区,对待国民党的态度和心情,有着鲜明的对比。

远远看到衣着破旧却气宇不凡的毛泽东,微笑着在门口相迎。白求恩向毛泽东敬了个礼,郑重地把自己的党证双手递给毛泽东:“我是来报到的。”

“我们应该将你转入中国共产党。这样,你和这个国家就密不可分了。”毛泽东笑道。

毛泽东和白求恩谈论了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接着又谈到中国的抗日战争,特别是在医疗方面的迫切需求。

当时八路军的医疗条件很差,缺医少药不说,医生水平和数量也严重不足。战士们受伤后,死亡率非常高。毛泽东坦率而真诚地阐述了目前的状况。

白求恩表示,可以利用他带来的这些医疗器械,组建一支战地医疗队,然后把这支医疗队派往抗日前线,就近照顾战斗伤员。这种方式是救助伤员最有效的方式。

“根据我在西班牙的经验,只要在前线附近有战地医疗队,就有75%的重伤员可以救活。”

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种中国精神。提起他,我们都该肃然起敬

白求恩所讲的这个治愈率,与八路军现有情况悬殊巨大的百分比数字,震动了举重若轻的毛泽东。

“75%?是这样吗?”

“至少如此!但前提是组织一个战地医疗队,今天开门见山,我想到前线去,想到有战斗的地方去,也就是说到有伤员的地方去。”

“是呀,我们的八路军、新四军都在前线,他们每一天都在流血。”

毛泽东心里一阵激荡。缺医少药、重伤基本无治,是物质方面捉襟见肘的八路军一个大问题。战地医疗队,正是现下最需要的。但让白求恩上前线,无疑又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白求恩来延安以前,有很多计划。

建立一个像样的医院,为八路军培训出大量合格的医务人员,和改善医疗设施等。但由于他没想到陕甘宁边区的各种条件竟然如此困难。现有的条件,只能组织一个战地医疗队,去前线抢救更多的战士。

毛泽东答应由八路军卫生部来安排白求恩的工作,并且向白求恩致谢。

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种中国精神。提起他,我们都该肃然起敬

这次谈话进行了3个小时。白求恩医生回到凤凰山下的住处后,把这次会见的情况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我在那间没有陈列的房间里和毛泽东面对面坐着,倾听他从容不迫的言谈的时候,我回想到长征,想到毛泽东和朱德在那伟大的行军中怎样领导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途跋涉,从南方到了西北丛山里的黄土地带。

由于他们当年的战斗经验,使得他们今天能够以游击战来困扰日军,使侵略者的优越武器失去效力,从而挽救中国。

我现在明白为什么毛泽东那样感动每一个和他见面的人。这是一个巨人!他是我们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四)

在延安期间,白求恩去抗日军政大学,作了演讲;到党政机关里,作了报告。延安条件虽然比较艰苦,但从他的文字中表达了他对延安的喜爱之情:

“在延安我见到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它是中国管理得最好的一个城市。在汉口,我所看到的是一片混乱和优柔寡断、昏庸无能的官僚政治的种种令人灰心的现象。

而延安的行政部门却表现出有信心和有目的。街上一片蓬勃的气象,来来往往的人们好像都知道自己是为什么目的而奔忙。

在这里,无论地位高低,人人都是平等相待,人们都有一种勤奋向上的精神,相处非常友好。”

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种中国精神。提起他,我们都该肃然起敬

白求恩也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热情的服务,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在延安军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但对延安心向往之、充满敬意的白求恩,却也有他性情中人的一面。

延安条件困苦,但给白求恩在饮食上,给与了特殊照顾,三餐小米饭,每星期至少一次肉食或鸡蛋。

一开始白求恩并未在意,后来偶然有一次他去见任弼时,看见任弼时的饭食窝头咸菜,连一盘像样的菜都没有。这才知道,自己是被特别照顾了。

但这个照顾却让他心里很不舒服,他坚持要求撤除这种优待,一时未得到解决,只说会考虑。

这么个模棱两可的回复把他给激怒了,他认为自己来延安并不是享福的,而是要同甘共苦,现在这样,相当于把自己当成外人。大家一看他真的动怒了,只得撤销优待。

延安来了这么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也是非常的难能可贵,再出于对国际友人的爱护,对白求恩上前线的要求自然要考虑再三。

白求恩显然无法忍受平静的生活。前线的将士还在流血,三番五次请求上前线不成,一向和蔼的他大发脾气,扔出一把椅子,把窑洞的窗户砸破了。

这次的“大闹窑洞”,让大家哭笑不得,也明白了白求恩坚持上前线的决心。

1938年4月,身穿八路军军服的白求恩终于东渡黄河,前往晋察冀边区。

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种中国精神。提起他,我们都该肃然起敬

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初见白求恩时,劝他先休息几天再谈工作,白求恩却说:

“我是来这里是工作的,不是来休息的。请你们赶紧给我安排地方,我要救治伤员。司令员同志,请你告诉我,我的战斗岗位在什么地方?你们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

很快,白求恩离开司令部,赶往60多里外的五台县松岩口村的后方医院,立即展开工作。

仅仅几天时间,白求恩就救治了521名伤员,一个月就做了157名伤员的手术。这些伤员得到救治后,很快就康复出院,回到自己的部队继续战斗。

在野战情况下输血,更是人们从未有过而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白求恩不仅开创了我军战地输血的先河,而且他还经常在急救中,自己亲自给伤员献血。对此,他说:“输血救活一个战士,胜过打死十个敌人。”

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种中国精神。提起他,我们都该肃然起敬

他向后方医院的同志们发出号召:“到前线去,哪里有伤员,我们应该到哪里去。到伤员那里去,不要等伤员来找我们!”

白求恩不仅号召其他人这样做,更是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身体力行,坚持在战场最前沿设置手术室,伴着枪炮的爆炸声,在小庙里做手术。

他把对毛泽东说过的话,当做一个必须实现的诺言。

(五)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毛泽东著作中,对一个人的评价,在道德和精神层面上,已经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白求恩刚到晋察冀边区的时候,毛泽东给聂荣臻发了一封电报:“请每月付白求恩大夫一百元。”

那时候,八路军总部的首长,包括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副总参谋长左权,每个月的津贴是五块五。

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种中国精神。提起他,我们都该肃然起敬

白求恩非常感动,但坚辞不就。他在日记中写到:

“如果是为了赚钱,完全可以在加拿大当一个大夫。我没有钱,也不需要钱,可是我万分幸运能够来到这些人中间,和他们一起工作。对于他们,共产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说一套或想一套。……他们的爱能包容全世界。”

白求恩表示:“这里条件艰苦,我要与老百姓同吃、同住,我要这些钱有什么用?”

在晋察冀后方医院里,白求恩是年龄最大的医务人员。

为照顾白求恩,晋察冀军区领导把缴获日军的香烟、罐头、饼干给他送了一些来,白求恩舍不得吃,每次都原封不动地送给八路军伤员,给他们增加营养。

就连聂荣臻为照顾白求恩生活上的津贴10元,他也给了伤病员使用。

翻译董越千担心白求恩年纪大了,体力不支,就瞒着他向边区提了一个要求,早饭给白求恩加一个鸡蛋。

这是白求恩在晋察冀边区,得到的唯一的特殊照顾。

白求恩曾经要求聂荣臻建一所战地“模范医院”。经过再三考虑,聂荣臻同意让白求恩建一所小型的示范医院。如果可行,就推广到其他地方。

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种中国精神。提起他,我们都该肃然起敬

但让白求恩没有想到的是,八路军的医疗条件是那样的艰苦。没有火、没有电,连普通消毒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亲自组织医疗队,克服了各种困难,用了五个星期的时间,就把模范医院就建好。但不久在一次战斗中,医院被彻底摧毁。

按照传统西方模式创建的“模范医院”被摧毁的教训后,白求恩觉得,应该采用一种对八路军的抗日游击战,更加有效的医疗模式。

他开始着手创造“流动医院”,在冀中时,白求恩收到百姓的粪驮子启发,设计了一个打开后,可以成为手术台,收起来后,可以让骡马驮走的“药驮子”。

在这个“药驮子”里,有一些抽屉,里面可以携带一些简易手术器材和必需药品。战士们看到这个“药驮子”后,称赞说:“我们有了马背上的医院!”

他们给这个药驮子取名“卢沟桥”。

从很多这样土洋结合的事例中,可以看出白求恩极端投入的工作态度。

他研制治疗战伤感染化脓的“毕普”药膏,发明牵引器、剥离器、白求恩勒骨剪等20多种医疗器械。

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种中国精神。提起他,我们都该肃然起敬

白求恩创新了战地救助的模式,用骡子代替红十字汽车、建设了一些分散医院、组建医疗队和“志愿输血队”到抗战前线,救助受伤的战士。

通过白求恩积极探索和发明,对现有的医疗技术和战救模式,进行创新。他创办了卫生学校,撰写《消毒十三步法》、《战地外科组织治疗方法草案》等教材,并制定了一整套开展前线救治的原则和方法,为前线培养了一大批医务工作者。

白求恩在河北西部的山区,参加军区卫生机关的组织领导工作。把自己带来的X光机、显微镜、一套手术器械和一批药品捐赠给军区卫生学校。

有一次,一名护士跟着白求恩大夫给一名伤员换药。由于那名护士双手托着换药盘的时间有点长,于是,她就把一只手放入外套的口袋里。

白求恩回头拿工具的时候,发现了这件事。他立即停下手里的工作,眼睛严厉地盯着这名护士。

这名护士感觉到了白求恩的目光,她的脸一下红了,赶紧把手从衣兜里拿出来。

还有一次,白求恩去病房查房,看到一位医生正在给伤员换药,用镊子夹住伤口的纱布,直接撕下来。那个伤员实在没忍住,疼得叫了出来。

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种中国精神。提起他,我们都该肃然起敬

白求恩对此很不满意,严厉地批评了那个医生:“伤员的伤口上长得是肉,那不是树皮,你明白吗?你的动作为什么不能轻一些呢!”

说完,白求恩俯下身子,亲自为那个伤员换了药。

当年只有17岁的战士余新元,在参加黄土岭战役中身负重伤,医生准备给他截肢,却被白求恩拦住。

多年以后,余新元还记得白求恩当时对他说的话:

“白大夫问我多大了,我说我17岁了。白求恩跟他翻译说,他这么年轻的小孩,给他截了以后,他以后怎么办?之后他就亲自下手给我治病。他是我一生的救命恩人,所以我永远不能忘白求恩。”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行文一贯落笔惊神的中国共产党领袖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也有这样声情并茂的描述。

(六)

据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栗龙池说,白求恩一工作起来,就完全进入了忘我的状态。

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种中国精神。提起他,我们都该肃然起敬

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白求恩部队来到了山西雁北和冀中地带,此次也是白求恩最为艰难的时刻,因为伤员实在太多了,正好这个时候日本开始了大扫荡。

短短四个月的时间,白求恩行程700多公里,光是手术次数就长达300多次,在这期间里,白求恩每日工作时间长达18小时。

白求恩内心十分清楚,他一定要与时间赛跑,只有自己不停的救治,才能拯救更多的伤员。

救治过程中白求恩因为疲劳过度出现了两次昏迷,曾经最多一天一夜救治了20多位伤员。

在齐会战斗过程中,他做手术的一个小庙,离火线只有三公里。

隆隆的炮声中,白求恩连续69个小时没有休息,做了115例手术,而且成功率是80%以上,在当时,无论精力和成功率方面,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白求恩是怎么坚持下来三天三夜不睡觉呢?白求恩的勤务兵何自新介绍说,白求恩在特别疲倦难以支持的时候,他总是在喊,小鬼,拎冰水。

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种中国精神。提起他,我们都该肃然起敬

何自新就给他提着一桶冰冷的水过来,他把脑袋猛地扎进去,在里边待上片刻,拔出头来,继续上去做手术。

在理想的感召下,他成了一个严于律己、没有不良嗜好,主动拒绝特殊照顾、具有博爱情怀的纯粹的人。

除了忘我的工作,鉴于日常工作中的所见所闻,他每个月还要为《曼彻斯特卫报》写两篇文章,向国际宣传八路军的抗日的英勇事迹。

1939年下半年,白求恩计划回一趟加拿大,好筹集经费和器械。

临行前,特意巡视20所战地医院工作情况。但在河北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白求恩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感染,恶化转为败血症。

由于病情迁延日久,又因医药条件的限制,他的脓毒败血症无法得到足量抗菌药物的控制,病情渐趋恶化。生命垂危的他依然牵挂着工作和伤员:

“我十二分忧虑的,就是前方流血的伤员,假如我还有一点儿支持的力量,我一定留在前方……但是我已经站不起来了。”

11月10日,白求恩被担架送往驻在唐县花盆村的军区外科医院。当日下午路经唐县黄石口村临时停留。

这里也成了他生命永远停留的地方。

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种中国精神。提起他,我们都该肃然起敬

次日,在村民邸俊星家的小北屋土炕上,白求恩自知生命即将终止,给聂荣臻写了感人至深的那封信。

他信中从容的表述,看不出任何悲戚和哀伤,对中国朋友的依依不舍和死得其所的心情跃然纸上,还在想着自己未尽之事,和怎样为这个并不富裕的组织省钱。

11月12日,白求恩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去世。

这一天,是他来到中国的第594天。

在晋察冀,白求恩先后直接参加了11次战役战斗的救治工作,亲自为1290余名伤员施行外科手术,接受过他诊疗的根据地军民数以万计。

毛泽东亲自为白求恩大夫题写了挽词:

“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

后记 :

白求恩大夫的事迹,在中国无人不晓,各类有关作品也层出不穷。

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种中国精神。提起他,我们都该肃然起敬

现在再写白求恩,不知道还有没有人爱看。

再写白求恩,对我而言,纯属出于一种情感,出于一次又一次的感动。

从他的事迹,我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做真正无私而彻底的奉献。

他感人至深、近乎于完人的表现,至少让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值得我们全身心付出的坚定信仰,和真善美的存在。

再写白求恩,希望我们的后辈每提到这个名字时,依然能在他们心中激起波澜。

我不希望因为时代的远去,让这样一个伟大、高尚的灵魂失去光芒。

中华民族历来英雄辈出,在那些璨若星河的英雄当中,有很多能感动千古的人物。

希望我们、和我们的后辈永远也不要忘记,在那些无数感动千古的中华英杰当中,并肩站立着的那个感人至深、慈祥而倔强的外国老头。

这个外国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种中国精神。提起他,我们都该肃然起敬

虽然在中国人心目中,他早已不再是一个外国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