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晚潮|潘漠华,驰骋大爱向死而生

□鄢子和

潘漠华家乡武义坦洪乡上坦村,是第四批公布的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一条发源处婺交界龙头眼睛的坦溪穿村而过,流向宣平溪和瓯江。

漠华从小有灵性、秉赋和志向,他像一条勇敢机智游弋在坦溪的军鱼,军鱼会洄游大山深处的源头,大莱龙头眼睛山顶一带有片野生杜鹃非常红艳,如同电影《闪闪的红星》中送红军的映山红。

漠华无论读家塾、村小和县立师范,都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但他考入杭城的浙一师范和知名的北大,家道破落父亲病故,其学费和生活费一直是爷爷锦芳公和从叔亲戚朋友们资助的。

漠华从小爱读为穷人谋自由幸福的书籍,蓄养侠肝义胆,对封建礼教和欺压穷人不公平的社会刻骨仇恨。在杭州西湖边一边读书一边与同仁创办“晨光社”“湖畔诗社”,即使闲逸潜游西湖,身心还是日夜倾听着钱江潮的拍浪和东海的怒吼,“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部分国民思想已经觉醒,漠华不仅自己率先觉醒,还要召唤发动四万万人民一起觉醒。

作者印象老家的一条小溪汇入武义江,从小在大溪(即武义江)抓过很多鱼,但最惊心动魄是追逐抓取光鲜健美的军鱼,它勇猛驰骋逆游而上,遇见蓄水拦坝,就像撑杆飞跃跳向空中。有次一条四五斤重军鱼脑子急转弯跳上溪滩卵石岸,十几岁的我全身扑了上去,还是被它溜走,它几个翻滚就跳回溪中,又如王者威武自得地游走。这是我整个童年抓鱼史最深刻的记忆。

漠华自参加革命,身处白色恐怖和国民党统治的铁网,从1927年起到1934年英勇就义,一次次被捕一次次脱身,总让我想起小时见识过的军鱼的画面。漠华身处革命洪流,横冲直撞在开辟自己的道路同时,还要率领一大批进步青年和革命同道前进。在20世纪上半叶,在漠华茁壮成长为革命者的二三十年代,近300年历史的清王朝遗留下的所有矛盾和问题,需要上下求索有新思想新主张的仁人志士们齐心合力去解决。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又被袁世凯等一批反动军阀搞复辟窃取革命成果,只有国共合作北伐抗战。北伐过程野心家层出不穷,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发动政变叛变革命,残酷清洗镇压风起云涌的共产党。怀抱共产主义理想的共产党人只有独立自主任重道远迈上漫漫革命征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921年创建的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团结全国人民,开辟为穷人打江山的革命道路。

认定马列思想共产主义救中国的潘漠华,在革命征程中脱胎换骨地改变自己,从切身经历认知封建专制和腐朽政府是中国人民衰落、贫穷和痛苦根源,只有走科学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自己。曾经开有南货店、药铺、染房的中产地主家庭败光家底解除唯一的雇工施火吒,漠华认知牛山头脚下赤贫山民火吒师傅和邻村木工阿贵是自己的贴心同道和阶级兄弟,他从小心心念念的姐弟恋是封建伦理认定的罪孽,即使不违反伦理也必须接受包办婚姻。勤劳善良人民过不上好日子、读书人刻苦求学找不到好工作,整个底层没有自由独立和光明出路,除了参加革命推翻旧世界创造新秩序,别无他路。

漠华参加革命是没有工资的,即使有时有点活动经费也朝不保夕,更关键是一旦暴露身份就要被捕镇压,参加地下状态的中共组织是提着脑袋干革命。但这阻拦不了漠华铁了心从书生成为战士,从湖畔诗人成为“北方左联”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在组建中共天津市委担任宣传部长同时,还要东奔西走谋取中学和大学教职、撰写大量短文评论糊口,同时每到一地发动培养进步青年建立党组织,随时随地充实“北方左联”队伍及外围组织,同时兼任三四份工作,还随时要饿肚子喝开水过日子,而他偶尔手头有点钱或有件衣服,只要同志或组织有需求就奉献出去。

漠华对革命没有幻想,认定中国革命一定要经历长期艰巨付出很大牺牲的代价,但他无怨无悔一往无前。漠华伴侣川妹子陈竹君回忆:漠华个人生活很困难,却对同志很仗义。他经常冬天一身夏衣,夏天一身冬衣,身上经常有当票,没有钱一天吃几个烧饼,有了钱又大吃一顿。一次,有个同志要到外地去,我们把唯一的两块钱全部买了吃的。他说:“这个朋友要走,咱们一块儿玩玩。”后来在报上看见,那位同志在保定牺牲了。

漠华不但有丰富的地下秘密工作斗争艺术,而且还具有强大的对待酷刑的精神意志,平时会有意无意影响同志们。陈竹君在《漠华同志牺牲三十周年祭》中写道:“烈士常常教给同志们如何进行地下秘密工作的一些斗争艺术,如何应付被捕后敌人的残忍刑讯和狡猾的手段。他介绍自己的亲身体会,被捕后敌人对革命者施以各种惨无人道的拷打毒刑,他认为刑具中最使人痛苦难忍的是电刑,这比皮肉之苦尤甚。敌人的目的是要折磨革命者的意志,因之要有不怕苦和不怕死的大无畏的精神来对付貌似强大而凶恶的敌人。”该文还写道:“到我到看守所看望时,烈士被囚在一间阴暗潮湿的监房里,室内有的东西——一个尿桶、一张床板、一床被子。他全身抽动(抽风)。他抑制住痛苦,说对敌人不要有丝毫的幻想,幻想能释放出去。他告别外边的同志说,他没有给党造成什么损失,或有不利于党的事……”

晚潮|潘漠华,驰骋大爱向死而生

汪静之(左)、潘漠华(中)、冯雪峰(右)合影 (摄于1922年4月8日。选自《爱的歌声》)

1980年,漠华堂姐潘翠菊撰写《长命锁的回忆——纪念潘漠华烈士殉难四十五周年》,发表当年《东海》杂志第3期。1984年,为纪念潘漠华牺牲50周年,她又写过回忆文章《参加革命,不盼长命》,文中说:“读丁景唐同志《鲁迅博物馆收藏的潘漠华烈士的手迹》一文,文中说漠华烈士留下的手迹很少,除早期的新诗有原稿外,后期的遗稿尚未发现……而在浙江宣平,即现在的武义县柳城镇,我家曾存有他给我的亲笔信四封,长方形信封,十行纸,用毛笔写;给沈载熙亲笔信六封,两封用西式信封,其余同;给二哥恺详的三封,也是中式长方形信封;共有亲笔书信十三封。此外,尚有小说《冷泉岩》底稿一篇,三十二开用白板纸,两面写三张半;未完成的手稿《深山雪》一篇,用十行纸写了二十张,是记述那次回乡赈灾和施火吒重逢的一段回忆;还有一部译稿,是关于某国一个古老的童话的故事,书名记不清楚了,译稿也用十行纸装订成册的,有七八十张。这些手稿,连同漠华自小佩挂的一块银制长命锁和一对包金银手钏,一起交给我保存。在银制长命锁的正面下端,有漠华亲手镌刻上去的八个字:参加革命,不盼长命。在一对包金银手钏上,则有漠华亲手镌刻的另外八个字:包办婚姻,信物不信。自从漠华殉难以后,我把这些珍贵的遗物,一直小心保藏着,寄托着对他的无限哀思。不幸文化大革命一来,我家遭到八次抄家……”

湖畔诗友汪静之为潘漠华牺牲50周年作诗《漠华赞》:

你说人间像一片沙漠,

你立志要在沙漠里开花。

决心要把沙漠美化,取个名定叫“漠华”

……

你愿将鲜血做肥料,

培植沙漠造乐园。

你宁愿被灌辣椒水千壶,

不愿饮敌人的甘露一滴……

作者简介:鄢子和:笔名老庙。上世纪80年代习诗、杂文、小说等。地方媒体人,武义县作协主席。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