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古人用什么掏耳朵?

说起掏耳朵这件事,大概很多人都对此很是喜爱,甚至有人专门花几百到上千去体验“采耳”。而几乎每个人家里都会有一两个掏耳勺,只要觉得耳朵痒痒了就会掏一掏,十分解压。

耳勺起源何时?人耳有垢,就用指甲去挖,指甲不行,便用草木棍,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但何时制出了“耳勺”,这还真是不太容易确定。

从考古发现来看,古人日常生活最离不开三样小物件:一是牙签,二是梳子,三是挖耳勺。陕西考古工作者曾在闻名遐迩的雍城秦公大墓出土了一枚用黄玉雕制的挖耳勺,距今大约两千五六百年。1976年江西考古工作者则在南昌的一座古墓中发现一枚黄金打制的龙形小物什,长24.5厘米,重9克,其龙舌是挖耳勺,龙尾尖为牙签。物主叫高荣,三国时代东吴人,距今约莫1700年。

而还有更早的记载,据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殷墟妇好墓》报道,在安阳殷墟妇好墓曾发现两枚玉制挖耳勺,雕作鱼形;其头部的鱼眼还有穿孔,亦可佩戴。妇好是殷王武丁的王妃,距今已有3200多年。可见古人很早就注意使用耳勺来清理耳道了。

中国古人用什么掏耳朵?

妇好墓玉鱼形耳勺

当时并不知道或一般人并不知道耵聍也就是耳屎的生理保护作用,以致有人挖耳成习,民间亦挖耳成风,故而才有“挖耳当招”这一成语的出现。

《清异录》记载宰相杜宗把“剜耳匙”叫做“铁了事”。杜宗是唐武宗时的人,这说明唐代通称“耳勺”为“剜耳匙”,别名之一是“铁了事”。它的质地,有用铁打制而成的。

我国很早就有关于“掏耳朵”的记载,晋葛洪《抱朴子 · 备阙》篇载 :“擿齿则松槚不及一寸之筳 ;挑耳则栋梁不如鹪鹩之羽。”“挑耳”则为“掏耳朵”,邓之诚《骨董琐记》卷二《挑耳》云:“即今之搔耳。”南唐后主李煜时期(961~ 975 年 ),画院待诏王齐翰创作了《挑耳图》( 又名《勘书图》),画上一座巨大的三折屏风,屏风前略偏左为一长条大案,右侧矮案前,一人坐椅上 ,手持耳匙 ,左目紧闭,挖耳时独有的神态和惬意,表现得十分传神。

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北部的宏村,有许多古建筑精品。其中一幅“唐肃宗宴官”木雕,是在一整块的横梁上雕刻而成,画面所展示的是唐肃宗宴请文武百官,大家在赴宴之前所进行的各种娱乐活动,琴、棋、书、画尽收其中,就连烧水、掏耳朵这样的细小之处也刻画得惟妙惟肖。

从考古和文字记载中可知,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掏耳勺,从古至今所用的材质也是各有不同。早前的耳挖勺常用兽骨制作,但后世多用竹、木、金属来做,其中以金属最多。金属也分金、银、铜、铁等,最上档次的自然是金耳挖勺了。而考古发现的挖耳工具大多以金、银、铜质为多。

魏晋时期发现的挖耳工具大小不一,样式也有一些差异。形制较大者如江苏南京仙鹤观东晋墓出土的两件金耳挖簪,其中一件一端尖细,另一端弯成Z 形,端首为挖耳勺形,器身刻饰龙纹,通长 23.1 厘米(图 1),另一件器身直且细长,挖耳勺后饰竹节纹,长 28.4 厘米(图 2)。这两件耳挖簪簪首应是可以用于系结坠饰,如 Z 形耳挖簪近簪首的一长圆形小孔,直身耳挖簪近簪首的竹节形凸起,或正是为固定系结而设计,发簪横穿发髻,所系饰物悬于耳部,此类发饰或为当时上层社会女子流行的发饰“簪珥”,据《晋书 · 舆服志》载 :“诸王太妃、妃、诸长公主、公主、封君金印紫绶,佩山玄玉……其长公主得有步摇,皆有簪珥,衣服同制。”

形制较小者可见甘肃酒泉西沟村魏晋墓出土的一支铜耳挖(图 3),通长仅为 6 厘米,柄为上粗下细的圆柱形。另山西大同迎宾大道北魏墓群出土的银耳挖(图 4),该耳挖为两件套装,一为耳挖,一为用于放置耳挖的柱状收纳筒,耳挖为扁长型,耳勺与柄部之间有小细颈相连,耳挖与收纳筒通长分别为 5.5、5.75厘米。配有收纳筒这个习惯一直流传到明清时期,明代流行的金银“三事儿”也经常带有收纳筒,如江苏南京市明沐睿墓出土的一件明代金四事便带有收纳筒。

中国古人用什么掏耳朵?
中国古人用什么掏耳朵?

唐代流行一种铜耳挖,这种铜耳挖一般通长为 7~15 厘米不等,其一端为耳挖,另一端往往做成镊子,镊子的形制有两种,一为尖头的,以作耳镊之用,一为宽头的,用于修理眉毛。

徐州市奎山驮篮山唐代墓、河北邢台中兴西大街唐墓等都出土有这样的铜耳挖。这种带耳挖的铜镊子稍长者应是可以作为发簪使用,梁朝江洪《咏歌姬诗》:“宝镊见珠花,分明靓妆点。”又元龙辅《女红余志》载 :“袁术姬冯方女,有千金宝镊,插之增媚。”可知在汉及魏晋时期镊子就作为发簪使用了,这种风尚也一直沿袭至后来的明清时期。

在唐代,无论男女都十分重视对眉毛的修剪描绘,化妆的眉形多达十余种,元代陶宗仪《说郛》卷七十七下载唐张泌《妆楼记》载 :“明皇幸蜀,令画工作十眉图,横云、斜月皆其名。”

而另据《安禄山事迹》载,天宝十年,安禄山过生日,杨贵妃赐与他的物件中就有铜镊子:“十载正月一日,是禄山生日。先曰赐诸器物衣服,太真亦厚加赏遣。元宗赐金花大银盆二……玳瑁刮舌篦耳各一,铜镊子各一……”将镊子的另一端做成耳挖,可见唐人将耳朵的清洁卫生与眉毛的修整美化看作是生活中同等重要之事。由上可以发现,魏晋至唐这一时期,“耳挖”及“耳挖簪”的形制并不固定,但是均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

金银耳挖及耳挖簪的普及,始于宋,又以耳挖簪为多,宋人称其为“一丈青”,“这种发簪名叫一丈青,又俗称为‘耳挖子’,其形状是 :一头尖锐 ;另一头凿有一个小杓,供人耳用。”这一称呼也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宋代耳挖簪通长一般在12~18 厘米之间,比魏晋时期的“簪珥”的长度要短,其基本形制为扁长形 , 一端尖削 , 另一端作挖耳状,挖耳与簪柄处有一小节细颈相连。江苏江阴长泾镇宋墓出土的银耳挖簪,素面,通长 12.3 厘米,扁平面刻有铭文“北周铺造”四字。

宋代的商品经济是非常发达的,由此生产金银器及首饰的私营小作坊众多,为了维护商业信誉或行业竞争,手工艺者会会在产品上刻印铭文,为自家的品牌做宣传,展示匠师们的手艺。例如湖南耒阳城关六朝唐宋墓出土的一支宋代银耳挖簪,制作十分精细,该簪通长 13 厘米,整体为扁长形,簪柄下部略方,背部錾刻卷云纹。

元代时,挖簪发展出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实用功能的,其形制与宋代耳挖簪基本相似,另一种便是如意簪,如意簪虽然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如浙江衢簪首顶端便打了一个弯,但是从元代如意簪端部的小耳挖看,应是与宋代耳挖簪在渊源上更为接近,不过元代如意簪端部的小耳挖并不能实用,因为其连接簪柄的细颈部分十分短小,如用其挖耳,显然无法自如地进入耳洞内,且如意簪的簪柄往往打造繁缛的装饰,也难以长时间手持,所以,如意簪的耳挖只能是作装饰之用,如湖南新合元代窖藏出土的一支如意金簪。

耳挖簪在明代的使用更为普及,是王孙贵族或普通平民发髻上的常见之物。明代通俗类书《增补易知杂字全书 · 金银首饰靴鞋门》中就有:“……耳坠、戒指、耳爬、齿托、纽珠……”,其中的“耳爬”便是此物。从耳挖簪的实物发现来看,也以明代者最为丰富。与此前的挽发用钗不同,明代不论男女,挽发几乎都是用簪。又因为发髻上常常要戴冠或罩网巾,故用作挽发的簪子总是很短,通常在十厘米上下,一般不超过十三厘米。

明代耳挖簪的样式相较宋元有了明显的变化。与宋元耳挖簪的扁长形不同,明代耳挖簪簪柄为圆锥形或四面锥形、六面锥形等,耳挖与簪柄连接处由细圆形颈部相连,这一部分相连处通常又饰有多道弦纹,呈竹节形。除此,有部分明代耳挖簪细颈部平滑。明代也有如意簪,明代的如意簪虽然与耳挖簪还有相似之处,但已基本摆脱了端部小耳挖的影响,如意的样式特征更为明显,装饰性更强一些。装饰者已基本摆脱耳挖簪固有形制的影响,夸大了耳挖部分,装饰意味更强。

中国古人用什么掏耳朵?

明代耳挖簪(宋蕙家族墓出土)

明代耳挖簪在功能上相较宋元有了很大的提升。首先明代耳挖簪圆锥状或六面锥状的簪柄更有利于手握的牢固性,也方便挖耳时的灵活转动。其次,颈部的竹节形设计不仅起到装饰的作用,也更加有利于耳垢的清洁,现代采耳器具中就有这样的设计,第三,是耳挖簪的长度设计,从现有资料来看,明代的耳挖簪大都在十厘米上下,长度较宋元明显变短,更加方便手持的舒适性,不管是自己清洁耳朵或由另一方辅助实施时,这样的尺寸都较为合适。

而像采耳这样的服务项目起源尚无定论,不过采耳习俗的普及与佛教在我国的普及有着一定的关联。耳根为“六根”之一,“耳根清净”是“六根清净”的一类,“耳根清净”一词完整出现于《圆觉净》卷上:“闻清净故,耳根清净 ;根清净故,耳识清净。佛教十八罗汉中的“挖耳罗汉”,因其论耳根最为到家,塑像表现的也是一位闲逸自得、神情惬意的挖耳罗汉。

《优婆塞戒经》中将耳挖与如意、摘爪一同作为布施之物列出,可见佛教经文中对个人卫生程度的重视与提倡。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一件鎏金铜蹀躞饰件,也直接印证了耳挖常作为外出布施化缘的佛门子弟随身携带之物。

虽然具体时间不详,但采耳之术应该早于宋代就有了,《西湖老人繁胜录》“诸市”条中记载市场所售之物有:“细扣子、闹城 ( 娥 ) 儿、消息子、揪金钱。”这里的“消息子”也就是耳捻子,也是一种采耳之物,耳捻子、耳挖和镊子都是采耳时必不可少的工具。《永乐大典》为宋元梳剃伎艺之人编录的《净发须知》卷上“大行程诗话”收有三首《消息》诗,其一写道 :“形如箭撞似鹤毛,细软由能入耳曹。响镊相依似蝉噪,得人清爽意惶惶。”形象地描绘了“消息”的形制。刘瑞明在《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中对“消息”注释:“据《苏州常言俗语》载:‘捎息:挖耳子。’”

“捎息”同“消息”,“消”的意思是转动,也就是以“消息”或“耳挖”于耳中捻动进行局部按摩,宋周密《志雅堂杂钞》卷上《医药》载 :“今之消息者,不知起于何时,然药方《千金方》自有按摩之术,如十段锦之类是也,唐时有按摩博士。”又宋陈叔方《颍川识小》载 :“今市井间有为人消息者,其按摩之馀术也。”?

古人的采耳究竟有多舒服?《消息诗》其二也写道 :“耳作蝉鸣似有琴,身无气脉不通风。妙手精玄轻一镊,教人快乐自玲珑。”采耳给人带来的感官愉悦可见一斑。明代,采耳作为养身之道十分普及,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 · 论文房器具》既历数了书房客厅常备的文具文玩,还开列出了“内藏抽斗”中的日常梳剃器具 :“更有一窍透开,内藏抽斗,中有刀锥、镊刀、指锉、刮齿、消息,挖耳,剪子,收则一条,挣开成剪。”“消息”、“挖耳”都列于其中。明代中后期,崇尚奢靡享乐的社会风气盛行,采耳作为养生享乐、生活闲逸之事,得到社会上层阶级及士大夫们的喜爱与推崇,而在明代的民歌时调里,采耳甚至作为男女性事的隐喻与象征。

到了清代,人们对采耳的追求更是不减,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一般的采耳都是刀镊工来服务的。

刀镊又称“刀籋”,即刀和镊子。刀是古代去除毛发修整头面的主要工具。镊子,既是摘除毛发的工具,也是是招揽顾客的一种工具,由两根铁片(棍)一端焊接而成,焊接部位再加一手持铁棍,用另一铁棍划过两铁片(棍)之间发出声音。刀镊工是古代专门从事梳发、修鬓、修须、修眉等面部毛发清洁、修整、梳理,兼及身体局部推拿按摩的工匠。这种职业者还被称为刀镊徒、刀镊妇、镊工。“理发”一词最早见于朱熹《诗集传》为“其比如栉”的注释中,“栉,理发器也”,是指梳理头发。至清朝,刀镊工服务增加剃发一项,故刀镊工又称剃头匠、剃头者,且有 “待诏”“待招”“三旗兵役”等官称。

元代王喆《蓦山溪·赠刘哥会剃头面》称:“公能刀镊,将彼姿颜接,刮削与提寻,甚停当、心洽意惬。如描似画,眉秀鬓须齐,添嫩貌,减裏容,又更增言捷。内灵和协,无质无腮颊,妙手有何述,敢把此、分明拈捻。若还会得,慧剑便磨砻,呈白刃,显青钢,剃出圆成晔。”这首词基本涵盖刀镊工主要服务内容,如修鬓须、按摩。

清朝以后,刀镊工要掌握十六种技艺,包括八种顶上技艺,即剃(头)、刮(脸)、梳(头)、编(辫)、掏(耳)、剪(鼻须)、剔(眼)、染(发)。还有针对全身的八种技艺,即捏、拿、捶、按、接、活、舒、补。也有十一种之说,即捏、掐、捶、攥、揉、搓、剁、弹、捺、敲、刺。后来,这丰富的技艺减少仅有剃头、刮脸、剪鼻须、掏耳朵四种。

中国古人用什么掏耳朵?

杜德维的相册(1876-1895)中刀镊工为客挖耳

和现今理发师不同,刀镊工除修整面部毛发,按摩、挖耳也是其基本职能。按摩也是刀镊工不可忽视的工作内容。刀镊工挖耳则有较大风险,轻则感染发炎,重则失聪。清末《东方杂志》第三十三卷第十一号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左耳原能听,六年前被理髪匠人将耳鼓挖破,当时如闻雷轰一声远致全声,其后数月耳吼不绝。后经中医治好,听觉如旧复。”后来,官方民间都开始强调理发卫生问题。1922 年10月17日的《晨报副镌》上刊有陈颂平:《卫生经验谈》,内容有号召国民“万不可使理发匠掏耳,及用刀修眼,卷耳鼻毛等。”

现如今,从事采耳的是越来越多,花样也是眼花缭乱,只是相较于当年的刀镊工恐怕也并没有特别专业,万一失误,也容易出现耳朵感染或者损伤等后果。并且过度清洁反而不利于耳朵保养,虽说挖耳朵真的很舒服,但是还是要保持理性与健康为好。

参考资料:《“耳挖”与“耳挖簪”研究:以魏晋至明考古发现实物为核心》邓莉丽;《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徐吉君等;《古人的挖耳勺》文硕朋;《正在消失的职业》蒋蓝;《葑菲菁华录历代采风问俗典籍钩沉》曲彦斌。

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

关于我: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