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古人用什麼掏耳朵?

說起掏耳朵這件事,大概很多人都對此很是喜愛,甚至有人專門花幾百到上千去體驗“采耳”。而幾乎每個人家裡都會有一兩個掏耳勺,隻要覺得耳朵癢癢了就會掏一掏,十分解壓。

耳勺起源何時?人耳有垢,就用指甲去挖,指甲不行,便用草木棍,這是生活中常見的。但何時制出了“耳勺”,這還真是不太容易确定。

從考古發現來看,古人日常生活最離不開三樣小物件:一是牙簽,二是梳子,三是挖耳勺。陝西考古工作者曾在聞名遐迩的雍城秦公大墓出土了一枚用黃玉雕制的挖耳勺,距今大約兩千五六百年。1976年江西考古工作者則在南昌的一座古墓中發現一枚黃金打制的龍形小物什,長24.5厘米,重9克,其龍舌是挖耳勺,龍尾尖為牙簽。物主叫高榮,三國時代東吳人,距今約莫1700年。

而還有更早的記載,據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殷墟婦好墓》報道,在安陽殷墟婦好墓曾發現兩枚玉制挖耳勺,雕作魚形;其頭部的魚眼還有穿孔,亦可佩戴。婦好是殷王武丁的王妃,距今已有3200多年。可見古人很早就注意使用耳勺來清理耳道了。

中國古人用什麼掏耳朵?

婦好墓玉魚形耳勺

當時并不知道或一般人并不知道耵聍也就是耳屎的生理保護作用,以緻有人挖耳成習,民間亦挖耳成風,故而才有“挖耳當招”這一成語的出現。

《清異錄》記載宰相杜宗把“剜耳匙”叫做“鐵了事”。杜宗是唐武宗時的人,這說明唐代通稱“耳勺”為“剜耳匙”,别名之一是“鐵了事”。它的質地,有用鐵打制而成的。

我國很早就有關于“掏耳朵”的記載,晉葛洪《抱樸子 · 備阙》篇載 :“擿齒則松槚不及一寸之筳 ;挑耳則棟梁不如鹪鹩之羽。”“挑耳”則為“掏耳朵”,鄧之誠《骨董瑣記》卷二《挑耳》雲:“即今之搔耳。”南唐後主李煜時期(961~ 975 年 ),畫院待诏王齊翰創作了《挑耳圖》( 又名《勘書圖》),畫上一座巨大的三折屏風,屏風前略偏左為一長條大案,右側矮案前,一人坐椅上 ,手持耳匙 ,左目緊閉,挖耳時獨有的神态和惬意,表現得十分傳神。

位于安徽省黟縣東北部的宏村,有許多古建築精品。其中一幅“唐肅宗宴官”木雕,是在一整塊的橫梁上雕刻而成,畫面所展示的是唐肅宗宴請文武百官,大家在赴宴之前所進行的各種娛樂活動,琴、棋、書、畫盡收其中,就連燒水、掏耳朵這樣的細小之處也刻畫得惟妙惟肖。

從考古和文字記載中可知,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掏耳勺,從古至今所用的材質也是各有不同。早前的耳挖勺常用獸骨制作,但後世多用竹、木、金屬來做,其中以金屬最多。金屬也分金、銀、銅、鐵等,最上檔次的自然是金耳挖勺了。而考古發現的挖耳工具大多以金、銀、銅質為多。

魏晉時期發現的挖耳工具大小不一,樣式也有一些差異。形制較大者如江蘇南京仙鶴觀東晉墓出土的兩件金耳挖簪,其中一件一端尖細,另一端彎成Z 形,端首為挖耳勺形,器身刻飾龍紋,通長 23.1 厘米(圖 1),另一件器身直且細長,挖耳勺後飾竹節紋,長 28.4 厘米(圖 2)。這兩件耳挖簪簪首應是可以用于系結墜飾,如 Z 形耳挖簪近簪首的一長圓形小孔,直身耳挖簪近簪首的竹節形凸起,或正是為固定系結而設計,發簪橫穿發髻,所系飾物懸于耳部,此類發飾或為當時上層社會女子流行的發飾“簪珥”,據《晉書 · 輿服志》載 :“諸王太妃、妃、諸長公主、公主、封君金印紫绶,佩山玄玉……其長公主得有步搖,皆有簪珥,衣服同制。”

形制較小者可見甘肅酒泉西溝村魏晉墓出土的一支銅耳挖(圖 3),通長僅為 6 厘米,柄為上粗下細的圓柱形。另山西大同迎賓大道北魏墓群出土的銀耳挖(圖 4),該耳挖為兩件套裝,一為耳挖,一為用于放置耳挖的柱狀收納筒,耳挖為扁長型,耳勺與柄部之間有小細頸相連,耳挖與收納筒通長分别為 5.5、5.75厘米。配有收納筒這個習慣一直流傳到明清時期,明代流行的金銀“三事兒”也經常帶有收納筒,如江蘇南京市明沐睿墓出土的一件明代金四事便帶有收納筒。

中國古人用什麼掏耳朵?
中國古人用什麼掏耳朵?

唐代流行一種銅耳挖,這種銅耳挖一般通長為 7~15 厘米不等,其一端為耳挖,另一端往往做成鑷子,鑷子的形制有兩種,一為尖頭的,以作耳鑷之用,一為寬頭的,用于修理眉毛。

徐州市奎山馱籃山唐代墓、河北邢台中興西大街唐墓等都出土有這樣的銅耳挖。這種帶耳挖的銅鑷子稍長者應是可以作為發簪使用,梁朝江洪《詠歌姬詩》:“寶鑷見珠花,分明靓妝點。”又元龍輔《女紅餘志》載 :“袁術姬馮方女,有千金寶鑷,插之增媚。”可知在漢及魏晉時期鑷子就作為發簪使用了,這種風尚也一直沿襲至後來的明清時期。

在唐代,無論男女都十分重視對眉毛的修剪描繪,化妝的眉形多達十餘種,元代陶宗儀《說郛》卷七十七下載下傳唐張泌《妝樓記》載 :“明皇幸蜀,令畫工作十眉圖,橫雲、斜月皆其名。”

而另據《安祿山事迹》載,天寶十年,安祿山過生日,楊貴妃賜與他的物件中就有銅鑷子:“十載正月一日,是祿山生日。先曰賜諸器物衣服,太真亦厚加賞遣。元宗賜金花大銀盆二……玳瑁刮舌篦耳各一,銅鑷子各一……”将鑷子的另一端做成耳挖,可見唐人将耳朵的清潔衛生與眉毛的修整美化看作是生活中同等重要之事。由上可以發現,魏晉至唐這一時期,“耳挖”及“耳挖簪”的形制并不固定,但是均具有一定的時代特點。

金銀耳挖及耳挖簪的普及,始于宋,又以耳挖簪為多,宋人稱其為“一丈青”,“這種發簪名叫一丈青,又俗稱為‘耳挖子’,其形狀是 :一頭尖銳 ;另一頭鑿有一個小杓,供人耳用。”這一稱呼也一直沿用至明清時期。宋代耳挖簪通長一般在12~18 厘米之間,比魏晉時期的“簪珥”的長度要短,其基本形制為扁長形 , 一端尖削 , 另一端作挖耳狀,挖耳與簪柄處有一小節細頸相連。江蘇江陰長泾鎮宋墓出土的銀耳挖簪,素面,通長 12.3 厘米,扁平面刻有銘文“北周鋪造”四字。

宋代的商品經濟是非常發達的,由此生産金銀器及首飾的私營小作坊衆多,為了維護商業信譽或行業競争,手工藝者會會在産品上刻印銘文,為自家的品牌做宣傳,展示匠師們的手藝。例如湖南耒陽城關六朝唐宋墓出土的一支宋代銀耳挖簪,制作十分精細,該簪通長 13 厘米,整體為扁長形,簪柄下部略方,背部錾刻卷雲紋。

元代時,挖簪發展出兩種樣式,一種是有實用功能的,其形制與宋代耳挖簪基本相似,另一種便是如意簪,如意簪雖然在宋代就已經出現,如浙江衢簪首頂端便打了一個彎,但是從元代如意簪端部的小耳挖看,應是與宋代耳挖簪在淵源上更為接近,不過元代如意簪端部的小耳挖并不能實用,因為其連接配接簪柄的細頸部分十分短小,如用其挖耳,顯然無法自如地進入耳洞内,且如意簪的簪柄往往打造繁缛的裝飾,也難以長時間手持,是以,如意簪的耳挖隻能是作裝飾之用,如湖南新合元代窖藏出土的一支如意金簪。

耳挖簪在明代的使用更為普及,是王孫貴族或普通平民發髻上的常見之物。明代通俗類書《增補易知雜字全書 · 金銀首飾靴鞋門》中就有:“……耳墜、戒指、耳爬、齒托、紐珠……”,其中的“耳爬”便是此物。從耳挖簪的實物發現來看,也以明代者最為豐富。與此前的挽發用钗不同,明代不論男女,挽發幾乎都是用簪。又因為發髻上常常要戴冠或罩網巾,故用作挽發的簪子總是很短,通常在十厘米上下,一般不超過十三厘米。

明代耳挖簪的樣式相較宋元有了明顯的變化。與宋元耳挖簪的扁長形不同,明代耳挖簪簪柄為圓錐形或四面錐形、六面錐形等,耳挖與簪柄連接配接處由細圓形頸部相連,這一部分相連處通常又飾有多道弦紋,呈竹節形。除此,有部分明代耳挖簪細頸部平滑。明代也有如意簪,明代的如意簪雖然與耳挖簪還有相似之處,但已基本擺脫了端部小耳挖的影響,如意的樣式特征更為明顯,裝飾性更強一些。裝飾者已基本擺脫耳挖簪固有形制的影響,誇大了耳挖部分,裝飾意味更強。

中國古人用什麼掏耳朵?

明代耳挖簪(宋蕙家族墓出土)

明代耳挖簪在功能上相較宋元有了很大的提升。首先明代耳挖簪圓錐狀或六面錐狀的簪柄更有利于手握的牢固性,也友善挖耳時的靈活轉動。其次,頸部的竹節形設計不僅起到裝飾的作用,也更加有利于耳垢的清潔,現代采耳器具中就有這樣的設計,第三,是耳挖簪的長度設計,從現有資料來看,明代的耳挖簪大都在十厘米上下,長度較宋元明顯變短,更加友善手持的舒适性,不管是自己清潔耳朵或由另一方輔助實施時,這樣的尺寸都較為合适。

而像采耳這樣的服務項目起源尚無定論,不過采耳習俗的普及與佛教在我國的普及有着一定的關聯。耳根為“六根”之一,“耳根清淨”是“六根清淨”的一類,“耳根清淨”一詞完整出現于《圓覺淨》卷上:“聞清淨故,耳根清淨 ;根清淨故,耳識清淨。佛教十八羅漢中的“挖耳羅漢”,因其論耳根最為到家,塑像表現的也是一位閑逸自得、神情惬意的挖耳羅漢。

《優婆塞戒經》中将耳挖與如意、摘爪一同作為布施之物列出,可見佛教經文中對個人衛生程度的重視與提倡。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一件鎏金銅蹀躞飾件,也直接印證了耳挖常作為外出布施化緣的佛門子弟随身攜帶之物。

雖然具體時間不詳,但采耳之術應該早于宋代就有了,《西湖老人繁勝錄》“諸市”條中記載市場所售之物有:“細扣子、鬧城 ( 娥 ) 兒、消息子、揪金錢。”這裡的“消息子”也就是耳撚子,也是一種采耳之物,耳撚子、耳挖和鑷子都是采耳時必不可少的工具。《永樂大典》為宋元梳剃伎藝之人編錄的《淨發須知》卷上“大行程詩話”收有三首《消息》詩,其一寫道 :“形如箭撞似鶴毛,細軟由能入耳曹。響鑷相依似蟬噪,得人清爽意惶惶。”形象地描繪了“消息”的形制。劉瑞明在《馮夢龍民歌集三種注解》中對“消息”注釋:“據《蘇州常言俗語》載:‘捎息:挖耳子。’”

“捎息”同“消息”,“消”的意思是轉動,也就是以“消息”或“耳挖”于耳中撚動進行局部按摩,宋周密《志雅堂雜鈔》卷上《醫藥》載 :“今之消息者,不知起于何時,然藥方《千金方》自有按摩之術,如十段錦之類是也,唐時有按摩博士。”又宋陳叔方《颍川識小》載 :“今市井間有為人消息者,其按摩之馀術也。”?

古人的采耳究竟有多舒服?《消息詩》其二也寫道 :“耳作蟬鳴似有琴,身無氣脈不通風。妙手精玄輕一鑷,教人快樂自玲珑。”采耳給人帶來的感官愉悅可見一斑。明代,采耳作為養身之道十分普及,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 · 論文房器具》既曆數了書房客廳常備的文具文玩,還開列出了“内藏抽鬥”中的日常梳剃器具 :“更有一竅透開,内藏抽鬥,中有刀錐、鑷刀、指锉、刮齒、消息,挖耳,剪子,收則一條,掙開成剪。”“消息”、“挖耳”都列于其中。明代中後期,崇尚奢靡享樂的社會風氣盛行,采耳作為養生享樂、生活閑逸之事,得到社會上層階級及士大夫們的喜愛與推崇,而在明代的民歌時調裡,采耳甚至作為男女性事的隐喻與象征。

到了清代,人們對采耳的追求更是不減,對于尋常百姓來說,一般的采耳都是刀鑷工來服務的。

刀鑷又稱“刀籋”,即刀和鑷子。刀是古代去除毛發修整頭面的主要工具。鑷子,既是摘除毛發的工具,也是是招攬顧客的一種工具,由兩根鐵片(棍)一端焊接而成,焊接部位再加一手持鐵棍,用另一鐵棍劃過兩鐵片(棍)之間發出聲音。刀鑷工是古代專門從事梳發、修鬓、修須、修眉等面部毛發清潔、修整、梳理,兼及身體局部推拿按摩的工匠。這種職業者還被稱為刀鑷徒、刀鑷婦、鑷工。“理發”一詞最早見于朱熹《詩集傳》為“其比如栉”的注釋中,“栉,理發器也”,是指梳理頭發。至清朝,刀鑷工服務增加剃發一項,故刀鑷工又稱剃頭匠、剃頭者,且有 “待诏”“待招”“三旗兵役”等官稱。

元代王喆《蓦山溪·贈劉哥會剃頭面》稱:“公能刀鑷,将彼姿顔接,刮削與提尋,甚停當、心洽意惬。如描似畫,眉秀鬓須齊,添嫩貌,減裏容,又更增言捷。内靈和協,無質無腮頰,妙手有何述,敢把此、分明拈撚。若還會得,慧劍便磨砻,呈白刃,顯青鋼,剃出圓成晔。”這首詞基本涵蓋刀鑷工主要服務内容,如修鬓須、按摩。

清朝以後,刀鑷工要掌握十六種技藝,包括八種頂上技藝,即剃(頭)、刮(臉)、梳(頭)、編(辮)、掏(耳)、剪(鼻須)、剔(眼)、染(發)。還有針對全身的八種技藝,即捏、拿、捶、按、接、活、舒、補。也有十一種之說,即捏、掐、捶、攥、揉、搓、剁、彈、捺、敲、刺。後來,這豐富的技藝減少僅有剃頭、刮臉、剪鼻須、掏耳朵四種。

中國古人用什麼掏耳朵?

杜德維的相冊(1876-1895)中刀鑷工為客挖耳

和現今理發師不同,刀鑷工除修整面部毛發,按摩、挖耳也是其基本職能。按摩也是刀鑷工不可忽視的工作内容。刀鑷工挖耳則有較大風險,輕則感染發炎,重則失聰。清末《東方雜志》第三十三卷第十一号中有這麼一段記載:“左耳原能聽,六年前被理髪匠人将耳鼓挖破,當時如聞雷轟一聲遠緻全聲,其後數月耳吼不絕。後經中醫治好,聽覺如舊複。”後來,官方民間都開始強調理發衛生問題。1922 年10月17日的《晨報副镌》上刊有陳頌平:《衛生經驗談》,内容有号召國民“萬不可使理發匠掏耳,及用刀修眼,卷耳鼻毛等。”

現如今,從事采耳的是越來越多,花樣也是眼花缭亂,隻是相較于當年的刀鑷工恐怕也并沒有特别專業,萬一失誤,也容易出現耳朵感染或者損傷等後果。并且過度清潔反而不利于耳朵保養,雖說挖耳朵真的很舒服,但是還是要保持理性與健康為好。

參考資料:《“耳挖”與“耳挖簪”研究:以魏晉至明考古發現實物為核心》鄧莉麗;《中國風俗通史·宋代卷》徐吉君等;《古人的挖耳勺》文碩朋;《正在消失的職業》蔣藍;《葑菲菁華錄曆代采風問俗典籍鈎沉》曲彥斌。

轉載請注明來源:一本正經說曆史(ybzjlishi)

關于我:一本正經說曆史(ybzjl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