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作者:游史
1949年4月15日,几度辗转难眠的粟裕大将,最终决定向党中央发去电报,改变渡江战役的作战部署,将渡江作战的时间推迟到4月20日,而这也并非是粟裕第一次向中央提出意见相左的计划,但让粟裕也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建议会被党中央所采纳,而这个最终决定的渡江作战时间,也在之后改变了新中国的命运。为何粟裕会在战前临时改变渡江部署,这份计划又为何会得到中央的同意?

数次推进渡江时间

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第三野战军副司令粟裕收到了来自中央军委的电报,电报中告知南京谈判已经有了新的进展,可能会有转机,而一旦成功,就可以实现和平渡江,但因为此次谈判,原定的渡江时间可能会因此推迟半月或者一个月,此时中央也担心此次谈判可能会是国民党的拖延计策,故专门向渡江前委发来电报,以便了解推迟时间会给战役带来怎样的影响,从而再度做出决策。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渡江前夕的粟裕大将

而在接到电报之后,粟裕也是陷入了沉思,虽然心中已经有了想法,但为了避免有所疏漏,粟裕也是紧急召集其他将领进行开会,并向与会人员宣读了中央发来的电报,对于中央的意见,与会众人也是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但却始终无法给出统一的答案。而此时的粟裕也是陷入了沉思,并开始反复权衡其中的利弊。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临阵指挥的粟裕大将

此次国共之间的和平谈判事关全局思考,如果最终真的能够取得进展,那将会大大加快全国解放的步伐,但从国民党此时的态度来看,此次和谈更像是其虚与委蛇的借口,而从现有的长江水情来看,如果当真延长一个月的时间,那么江水必然会上涨,加之如今面临的雨季,彼时我军渡江所用的船只可能会有三分之二都难以在江面上行驶,倒时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所以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行渡江,然后再寻求和平谈判的可能。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渡江前线的战士

很快粟裕也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与会的同志,而这番缜密的分析也是立马就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在统一想法之后,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了提前渡江的建议,而对于粟裕的意见,主席也是十分的重视,在思考在三之后,最终采纳了粟裕的请求。并决定在一周之后发起渡江战役。

而粟裕在接到中央的命令后,虽然明白中央已经采纳了他的建议,但在他看来,这个一周的等待时间还是有些太长了。毕竟原定的渡江时间是在15号,而推迟一周之后,就到了22号,但是据沿线哨兵所发来的电报,此时的国民党军正在加紧修筑长江防线,不断往周边地区增调兵力,其企图划江而治的心思可以说是一目了然。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蒋介石审阅国民党军

而且我军在渡江作战上劣势比较大,如果等到国民党军完成布防,在其海空军的配合之下,我军将士很难顺利攻到对岸,而且战场本就是争分夺秒地存在,敌人每多加强一层防御,那我军的进攻压力就会增大一份,随之而来的就是部队更多的伤亡。而为了能够渡江便利,粟裕也是再次向中央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将渡江时间定到20号。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蓄势待发的渡江部队

其实对于自己的提议能否被中央所采纳,粟裕并不抱有太大的希望,毕竟战场上多次更换决策也是兵家忌讳,但中央军委在收到其电报后,虽然感觉十分的为难,但还是慎重进行了组织讨论,而基于对粟裕的信任,中央也是再次采纳了他的意见,命令二野三野兵团于20日发起进攻,于22日发起总攻,4月20日也成为了很多人所始终铭记的日子。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渡江战役时的标语

斗胆直陈中央

虽然粟裕大将改变渡江战役的决策,事后被证明是十分正确的,但是自古以来临阵改变作战部署就是兵家大忌,那为什么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会如此信任粟裕所做出的决定,而说起这一切,就不得不提一年前所发生的粟裕拒绝拒绝过江的故事。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粟裕多次电令中央希望尽快渡江,但与其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1948年1月,当粟裕接到军委让华野过江的命令时,其却始终摇头,迟迟不肯渡江。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急速行军的部队

这并非是因为粟裕怯战,而是因为在当时的局势下他也有着自己难言的苦衷。我们很多人总喜欢把粟裕大将和林总进行比较,认为林总比较稳重,而粟裕则擅长打神仙仗,其实粟裕打仗虽然雷厉风行,犹如秋风扫落叶一般,但其实面对没有把握的仗,他也经常会倒骑在板凳上思虑良久。

在1948年初,蒋介石从陕北和山东调用的两路重兵已经被我军在蟠龙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中摧毁殆尽,但是彼时敌强我弱的局势依旧没有改变,当时蒋介石依旧在中原地区布置有大量的重兵,并始终对解放区虎视眈眈,为了盘活整个局势,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做出决定,与其被动应敌,不如主动出击,让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将战火引到国统区,为日后的作战赢得主动权。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但是当时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总兵力只有13万人,而这13万人直插蒋介石的腹地南京地区,也势必会引来国民党的疯狂反扑,因此孤军深入的刘邓大军也需要另一支部队来进行掩护,并且吸引蒋介石在中原重兵的注意力。而当时的军委领导班子,几乎一致认为执行这一任务的最佳人选就是陈粟所率领的部队,因为这支部队曾经在苏北和皖南地区孤军深入,并且有与敌人游击作战的经验。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解放时期南下的部队

但对于中央军委的这一战略部署,作为部队指挥人之一的粟裕却有着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将战火进一步扩大到国统区是十分必要的,但对于当下来说还为时过早,其原因主要有三,一事当时中共的部队并没有进行城市攻坚作战的经验,如果抵达后方后很容易遭遇坚壁清野的情况,导致其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二是当时蒋介石的主要注意力还是集中于中原战争,即使自己率领部队深入敌人后方,也很难吸引蒋介石主力部队的回援,其更多的只会派遣小股兵力来进行层层阻击,三是,我军在江北地区的战役尚且还没有结束,如果贸然进入江南地区,很容易陷入首尾难顾的尴尬境地。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中共高级将领合影

为此,粟裕也是将自己的意见交给了司令员陈毅,并希望其能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建议。而陈毅在思来想去之后,觉得粟裕的想法很有道理的,但是军委的命令也不能忽视,所以一时之间也是有些拿不定主意,随后他建议粟裕把自己的想法告知后续将要配合的刘邓二人,了解一下两人的态度。

而在听闻粟裕的意见之后,刘邓二人也当即明白了华野的难处,并批示了自己的意见:如果要是目前渡江有困难,可以迟一些。而随后粟裕也是将这些老总的意见进行了整理,并总结出了一份电报,发给了党中央,并说自己此份电报是“斗胆直陈”,而至于意见是否采纳,则全凭借中央定夺。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粟裕大将和陈老总

在接到粟裕的这份电报之后,以毛主席为首的领导班子也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因为在此前的苏中七战和孟良崮等战役中,党中央就充分认识到了粟裕的军事领导能力,所以对于他的建议也是十分重视,但是这样的决定毕竟牵扯甚广,毛主席也不敢轻易下决定,为此他亲自请陈粟二人前往西柏坡面议,当面说明问题,分析战局,而粟裕也是直陈了自己的观点,说明了其中利弊,在深思熟虑之后,毛主席最终决定,不再让陈粟部队担任过江的任务。

但是部队如果不渡过长江,又应该被放在那个地方呢,为此粟裕向毛主席提出请示,希望把华野部队继续留在中原地区,再打几个大仗,最大程度的消灭国军在中原地区的有生力量,等到江北局势稳定之后再进行渡江战役,毛主席也在后来批示了粟裕的请求,并且鼓励他要在中原地区多打几个大胜仗,而此后便有了著名的豫东战役。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豫东战役地图

豫东战役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所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兵团作战,在战斗过程中,粟裕所率领的华野部队和邱清泉的第五军、胡琏的第十八军等国军精锐部队进行了直接交锋,而在为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粟裕带领部队在敌强我弱的局势下,攻克了河南重镇开封,并相继围歼了区寿年兵团主力和黄百韬兵团一部,前后消灭国民党兵力高达9万多人。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惨烈交锋的战场

此次战役是我军在解放时期的一次关键转折点,它不仅极大的盘活了整个中原战场的局势,也极大的鼓舞了我军将士的士气,也为后来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等大兵团作战提供了鲜明的经验样本,而在听闻战争胜利之后,毛主席也对其作出了极高的评价“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而豫东战役的胜利也预示着我国的解放事业走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正是由于粟裕起初的“不愿过江”,才极大程度地保存了华野的有生力量,为日后在中原地区聚歼国民党军奠定了伏笔,也为后来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提供了充足的底气。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渡江战役一触即发

渡江时的先斩后奏

而随着三大战役的结束,最后的渡江作战也是迫在眉睫,中央在听取粟裕等人的报告之后,最终也是把进军的时间定在了4月20日,不出所料的是,国民党南京政府最终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随着毛主席和朱老总所发布的《向全国进军命令》的下达,浩浩荡荡的渡江战役也是正式展开,而在渡江过程中,粟裕大将再次先斩后奏,两度变更战术,并最终促成了渡江战役的圆满结束,其精湛的战略指挥能力也在此次战斗中展现无疑。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渡江战役作战地图

在渡江战役之前,总前委就作战方案进行了分析讨论,虽然此前国民党军因为三大战役的失败其主力已经消亡殆尽,但其在江南地区一定还尚存部分战斗力,而渡江战役的核心则直指国民党军政中心南京地区,国民党在南京周边很有可能会组织有效的反击,因此总前委认为前线的部队应该在战术上稳扎稳打,有组织有准备进行战斗,防止轻敌乱碰,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部队的伤亡,尽可能的避免轻敌冒进所带来的损失。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进行防守的国军

但是在渡江作战过程中,我军的突进速度却超出了想像,国民党的守军毫无斗志,几乎一触即溃,所谓的千里江堤在解放军的攻势之下,几乎成为了一片坦途。面对这样的情况,粟裕将军也是果断提出,主攻的部队不应该按照战前计划的那样稳扎稳打,而应该大胆地向前穿插,迅速切断敌人南逃的退路,不给敌人任何喘息之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我军不必要的伤亡,给溃败的敌人以致命一击。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在4月21日,粟裕也是将自己的阵前分析用加急电报发送到了总前委和中央军委,总前委对于粟裕的主动出击战术也是给予了赞同。其实早在总前委回应之前,粟裕就已经命令部队火速向南部纵深地区进行穿插。在分析战局之后,粟裕认为国民党的败军可能会从京杭铁路向南溃逃,于是粟裕直接命令第九军团的25军和27军南下到溧阳一线,并命令第七军团侧面穿插到宣城地区。而在粟裕的指示之下,第九军团和第7军团也是顺利完成了穿插配合,并一举截断了敌人的南逃退路,这也是粟裕在渡江战役期间的第一次先斩后奏。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浩浩荡荡的渡江部队

经典的郎广围歼战

而在完成穿插之后,粟裕将军又极具战略眼光地预估到,想要将敌人进行围歼最好的战场就是在郎溪、广德一线地区,随后他反复测量了敌我双方到达这个地区的距离和路程,并认为谁能在时间上抢在前面,谁就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为了抢占优势,他在23日至24日凌晨时分,连续发出了数份电报,要求各部迅速进行猛进、阻击,争取将南逃之敌为围歼于太湖西岸的广德、郎溪地区。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前线的炮兵部队

但在4月24日,渡江总前委却发来急电,“此次渡江已取得了伟大胜利,但迄今为止敌人被歼不多。我军一面派队追击敌人,一面应整顿态势,克服并停止渡江追击造成的紊乱现象”。从总前委的角度来看,如今渡江战役已经取得了成功,而主力部队也已经顺利地度过了长江天险,更为主要的在4月23日,我军已经成功的占领了国民党的政治中心南京,整个渡江战役已经取得了圆满的顺利,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继续穷追猛打,可能因此出现差错从而会让此次战斗蒙上一层阴影。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渡江总前委

但是对于总前委的致电,粟裕大将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此时的国民党军已经成为了惊弓之鸟,如果不能乘胜追击,等到敌人缓过神来,反而会因此加大日后作战的难度。而出于这样的考虑,粟裕也是命令部队不作休息,继续执行追击任务,而在25日,粟裕也是再次致电总前委要求继续追击敌军,同时他也向各级部队下达了战斗指示,如果在郎广一带遭遇敌军应先将其包围,等待最后的总攻命令。而这也是粟裕在渡江战役时期的第二次先斩后奏,在粟裕的指挥下,一场精彩的郎广围歼战也是就此拉开。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穿插迂回的部队

25日晚,28军和23军分别占领宜兴及溧阳,彻底切断了国民党向杭州方向的撤退路线,并成功歼敌二万余人,而准备撤往杭州的国民党五个军,也只得被迫调头向朗溪、广德地区逃窜,而朗溪广德正是粟裕预先指定的伏击战场。

28日凌晨,通过郎溪、广德进至吴兴地区的西线27军与东线28军正式会师,国民党五个军约8万被包围在了朗广地区的起伏山林之间,当年新四军的晥南事变依旧历历在目,不过不同的是,这一次主角与配角更换了位置。郎广围歼战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的战役,两天时间,约五个军的8万人全军覆没,其中大部分是束手就擒。而郎广之战也充分反映出粟裕高超的指挥技巧,更体现出其全局观的冷静判断以及对时机的精确把握。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欢呼胜利的解放军战士

两让司令成美谈

从1948年婉拒党中央渡江决策,到1949年多次发电请求中央修改渡江时间,从渡江时期两度先斩后奏,到随后郎广围歼战的巨大胜利,我们不难看出粟裕大将高绝的指挥能力和独特的战略眼光,而在这些事件的背后,也充分体现着粟裕大将艺高人胆大的个人风格和公心为上的优良品质。

战场上的粟裕大将可谓是军神一般的存在,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风采让很多人都为之向往,但粟裕大将更让人为之佩服的则是其淡泊名利,一心为国的高贞品质,而其两让司令的故事更是让人们为之津津乐道。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不久,华中局曾经建议让粟裕留任为华中司令员,而随后中央军委也是复电表示同意。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进行讲话的粟裕大将

但是在粟裕将军接到中央军委的复电之后,却是当即表示自己不胜惶恐,无法担任如此要职,随后他更是大力推举张鼎丞为军区司令员,而自己则改任为副职。而在给中央的电报中,粟裕将军还认为张鼎丞要比资历老,而且其对于执行党的决策和对于全局的掌控能力,都是自己所无法比拟的。而粟裕将军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为了顾全领导班子的团结,而在中央军委任职命令已经下达的情况下,粟裕将军依旧主动让位,其公心为上的品质由此可见。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张鼎丞将军

而粟裕将军二让司令则是在1948年5月,当时粟裕和陈毅奉命前往西柏坡地区向中央军委汇报工作,其主要讨论的问题就是陈粟大军是否该在此时南下,开辟新的战场,而在粟裕将军的利弊陈述之下,毛主席也是听取了他的意见,并且将本欲南下的三个纵队留下了中原地区。,而在讨论结束之后还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当时毛主席曾有意把陈毅调配到中原军区和中原局去工作,并希望由粟裕全面接管华野,担任华野总司令一职。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进行决策的毛主席

关于此事,粟裕可以说是大感意外,因为此前他从来没有察觉到任何的先兆,但是在听到毛主席的指示之后,粟裕却一再要求由陈毅担任总司令一职,而为了不使主席为难,粟裕也是提出了一条十分折中的办法,即保留陈老总华野司令员和政委的职务,而自己则代行其职。而在听到粟裕的建议之后,主席也是沉思片刻,并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陈毅元帅

自从解放战争以来,华野就一直保持着陈毅“主政”,粟裕“主军”的局面,而有陈毅在,粟裕也能够专注于军事,并且屡建战功。但如今陈毅现在要到中原工作了,粟裕也不得不军政大梁一肩挑,但他还是请求保留了陈毅的华野原职。一方面表现了他对陈毅的充分尊重,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粟裕不为名,只为事业的高风亮节。

唯有粟裕敢先斩后奏?渡江战役临阵换战术,为何能得主席批准?

晚年的粟裕大将

粟裕将军是新中国时期一位极为优秀的军事统帅,也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开国将领,在红军和抗日战争时期,他的名声并不十分显赫,但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这位冉冉升起的将星却让世人真正看到了他的光彩,其独特的战略眼光,临局善变的战术指挥和无畏敢言的军人血性让很多人都为之叹服,而其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更是为人所钦佩。伟哉我粟裕大将,壮哉我粟裕大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