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败逃台湾之后,曾经说过一句这样的话,说他能“跟共产党平分秋色”。
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蒋介石认为,湖南只有两个人才,其中一个留在了大陆,另一个被他带到了台湾。
留在大陆的那个人叫齐白石,被他带到台湾的这个叫彭长贵。
彭长贵又是何许人呢?他是个厨子,而且是个自称得到湘菜嫡传的厨子。
据说在国民党内部,彭长贵特受三个人的待见,那就是蒋介石、蒋经国这对父子,以及大佬李宗仁。而且这个人,在后来的台湾掀起了一股湘菜热潮。几十年后,这股热潮还蔓延到了美国。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都是他菜馆的座上嘉宾。
彭长贵师从何处,缘何能做到这般成绩?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厨神”彭长贵。

美式中餐代表菜品"左宗棠鸡"的创始人彭长贵
湘菜光大之谜篇二:“厨神”彭长贵
彭长贵,台湾饮食界的泰斗人物之一。
丰富的人生和精湛的厨艺让他获得了台湾湘菜祖师爷的称号。
他的谭家菜做得非常地道,深受蒋介石喜欢。到了台湾以后,他一直服务于蒋家,一直干到退休,才出来自己开店。他做的谭家菜在当时风靡整个台湾,大家都跑来学习他的祖庵菜。现在台湾80%的湘菜厨师,都是他的徒子徒孙,他也被称为台湾湘菜的祖师爷。
彭长贵一手开创的彭园饭店,在台湾已成为湘菜的朝圣之地。彭长贵这位“湘菜厨神”尚在世时,厨房、餐厅就是他的王国,每天早晨,他一定要到他的领地走走看看。他的一生,都与湘菜分不开。
“左宗棠鸡”被誉冠以“中餐第一菜”的称号
他在台湾有8家饭店,员工数千人。他做的祖庵菜,一直深受台湾政要名流的喜爱。在台湾,只要一提彭长贵的湘菜,那可以说是无人不知。
彭长贵能在台湾创出名号,除了他本身精湛的厨艺之外,也有他师父曹四的缘故。@班达拉姆之重温历史 在上篇提到过,曹四,真名叫做曹荩臣,是民国第一美食家谭延闿的家厨。在机缘巧合下,当时还是一个乡下小孩的彭长贵,拜在了名厨曹荩臣的门下,并和曹荩臣一起,经历了一段极为辉煌的湘菜时代。
彭长贵,1918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沙坪镇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家境贫寒的他,12岁那年只身一人独闯长沙。恰逢谭家招聘甲丁,彭长贵就这样误打误撞的闯进了谭家,被安排在曹荩臣手下做事。
只因他没帮父亲把烟袋头擦好,父亲用烟袋敲了他两下,彭长贵怒极,回呛:“干啥打老子!”父亲一听大怒,竟敢在老子面前称老子,反了反了,于是打了他一顿。这下把他打得走出家门,打入了厨艺的世界里。
当时虽然谭府家丁众多,但彭长贵聪明肯做,很快就引起了帮谭家做菜的大厨,人称曹四爷曹荩臣的注意。
曹荩臣很喜欢彭长贵,把他当做干儿子一样看待,手艺方面也是倾囊相授。谭家菜的精髓真谛,曹荩臣全部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他。
除了"民国书法第一人",谭延闿还被誉为"民国第一美食家"
1930年的冬天,湖南都督谭延闿在南京去世之后,其子谭伯雨发现家中已经无力承担众多名厨的高额工资。迫于无奈,谭伯雨只好解雇了为曹家操办伙食多年的家厨曹荩臣。
被解雇后的曹荩臣,就此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为了生存,曹荩臣在坡子街找了一家店面,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开设了一家餐馆。
曹荩臣对谭延闿还是很有感情的。谭延闿晚年的时候,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健乐老人,意思就是健康快乐之意。曹荩臣在坡子街开酒楼的时候,就给酒楼取了一个名字叫健乐园,以纪念谭延闿。
由于谭家菜烹调精细,用料讲究,曹荩臣烹调的手艺更是超群,很快健乐园的名号在长沙便家喻户晓。谭家菜独特的口味,开始被民间餐饮业同行效仿,健乐园也成了当时长沙城里生意最为火爆的餐馆。
谭家菜一夜成名,轰动了长沙的同时,也带动了湘菜的发展。曹荩臣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谭家菜
但此时的曹荩臣身体却出了状况,这让他提前有了培养接班人的想法。
有天晚上,他把所有的店员都召集在店里开会,就讲了这个想法。
跟随曹荩臣多年的彭长贵,是曹荩臣最为喜爱的弟子,大家也一致推荐彭长贵,当晚曹荩臣就当着大家的面,把这事给定了下来。
曹荩臣将谭延闿送给他的菜刀,传给了彭长贵。因为菜刀是厨师的行头,所以这就代表把谭家菜的传人之位正式传给他了,并要他好好保管这把刀。这把刀就代表了谭家菜,代表了师父曹四。
机缘巧合下,这个农家子弟彭长贵,得以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
1945年,彭长贵,师玉昆,孔浩辉的合影
此时的长沙餐饮界,竞争异常激烈。由于健乐园的名声太大,很多新秀都视其为对手,想方设法进行超越。这其中有一个叫做宋善哉的人,他竟然用菜单作为武器,打败了风头正劲的彭长贵。
宋善哉,原为新化矿业巨子魏氏所聘家厨。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湖南矿业同仁在长沙南门外集资开设商余俱乐部,集吃喝玩乐为一体,是富商巨贾饮宴冶游的地方。宋善哉受聘主持厨务,他一直在想法子超越健乐园。
1931年初夏的一天,长沙城里的木材老板刘一平来商余俱乐部吃饭。因为是熟客,宋善斋过来亲自为刘一平开单点菜。
刘一平擅长点菜,在长沙交际圈内早已闻名。时称:刘点一席菜,浓淡适宜、荤素并陈、时鲜悉备,吃来爽口充饥,绝不厌腻。凡经他点菜而成的菜单常被同行收藏,被敬称为“刘单”。
刘一平边点边说:“请客吃饭,点菜开单是关键。你的味调得再好,搭配不合理也是枉费心机。”
宋善斋受到刘一平的点拨,立即开悟。他觉得,自己要超越曹荩臣,打败谭家菜,功夫就要下在菜单上。于是,他马上想到了自己在文化界的两位朋友:萧石朋和黄性一。
新闻记者萧石朋、黄性一本以“好吃”著称,在长沙城已是小有名气的美食家。受了宋善哉的委托后,二人本着搭配合理、制作精美的原则,竭尽所能为宋善斋设计菜单。新菜单一面世,顿时轰动了整个长沙城。
冲着这份新鲜出炉的菜单,“商余俱乐部”更加生意兴隆,店中座无虚席。“萧单”、“黄单”也因此在长沙城内传了开来。
民国时期的长沙城
宋善斋是个有心人,自从受到木材老板刘一平启发后,每次刘一平来店宴请,他都亲自招呼,席终还将刘一平的点菜单保存下来,同样用毛笔写制成“刘单”,汇于“萧单”、“黄单”一起,成为宋善斋自成一系的配席制单风格。
萧单的特点,是注意食客的个性特征,预定酒席必须先报出赴宴者的姓名、年龄、习惯、职业等项,经过仔细斟酌后才开出菜单。他开出的菜单,类似中医开出的处方,具体、精细、周详。
著名报人萧石朋擅长书法,毛笔字有苏东坡的风格。宋善斋为了让“萧单”、“黄单”、“刘单”有艺术品位,常请萧石朋亲笔书写,并每写一张给银元2块。
木材老板刘一平宴请的大多为上层社会人士,刘一平点菜大气贵雅、淡辣浓鲜有度,而萧石朋点单的菜则“价廉味美、爽品宜人”。因此,长沙城内便留下了这样一句谚语,“大宴尊刘、小酌从萧”。
面对同行的激烈竞争,曹荩臣和彭长贵也在不断推陈出新,长沙城内出现了湘菜百家争鸣的繁荣胜景,一度超过了清朝时期湘菜的繁荣景象。
长沙文夕大火
但当时的时局已经越来越乱了。1938年,文夕大火将长沙毁之一尽,健乐园一并被付之一炬。这个事情对曹荩臣打击过大,从此他选择归隐,不再出山。而彭长贵则带着师父送给自己的菜刀,四处躲避战祸。
在大逃亡的过程中,彭长贵的父兄相继过世,母亲因裹小脚没法走路,他只能背着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彭长贵尝尽了人生百味。
不过,也是因为战乱,彭长贵颠沛流离地走遍了湖南、贵州、四川等地,这成为他钻研各地菜色的绝佳机会,为他日后触类旁通、不断研发新菜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这一天,彭长贵和往常一样,正在街上闲逛,突然发现前方不远处,一队国名党的士兵正在抓人。见此情况,彭长贵撒腿就跑,但没有想到的是,所有的路口都被国名党军队设了岗哨。彭长贵下意识地就掏出了那把随身带着的,师父传给他的菜刀。
结果彭长贵就被抓去当了挑夫。让一个厨子去做挑夫,他当然不愿意,于是就跟国名党军队的一个连长发生了争执,还拿菜刀砍伤了那个带队的连长。
彭长贵被五花大绑押回了军营,绑在了食堂后面,准备枪毙。
国民党抓壮丁做挑夫
这时正好是午饭时间,被砍伤的那个国民党连长正在食堂吃饭,一边骂彭长贵贱骨头,一边吐槽食堂的菜难吃。彭长贵就讲,能不能让我来帮你炒几个菜尝尝?军官就说,好啊,炒菜不好吃,就提前毙了你。
于是彭长贵炒了几个菜。那个军官吃了以后居然不杀他了,还把他留在连部做菜。
就这样,彭长贵留在了国民党军队里当了一名厨子。后来,营长吃过他的菜之后,把他调到了营部。再后来,他又从营部被到了团部,团部到旅部,旅部到师部,一级一级,最后竟然一直做到了蒋委员长的私人厨师。
短短两年时间,彭长贵奇迹般的从军中一个小厨子,一路扶摇直上做上大厨,据说,还是因为蒋介石曾经听闻过彭长贵师父曹四的大名。
据说健乐园正值昌盛时,路过长沙的蒋介石就听闻过名厨曹四。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自己军中一位将领家里,有曹四的传人做厨子,当即将彭长贵调到了自己身边。一试之下,蒋大叹,彭长贵,湘人奇才!于是,也才有了他后来败退台湾之后,那自嘲般的感叹——平分秋色!
如今在美国,每天总有几千甚至上万人要提到一位中国人的名字。这个人既不是章子怡或者姚明,也不是当今政坛名宿,而是清朝末期的一位将领——左宗棠。
之所以左宗棠在美国这么出名,竟是因为一道菜的缘故。这道菜,就叫做“左宗棠鸡”。
“左宗棠鸡”是美国各大中餐馆必备的一道名菜,深受美国人的喜欢。在海外,“左宗棠鸡”更是被视为名气最大的湘菜。而这道湘菜,正是出于彭长贵之手。有好事的美国人,甚至为了这道菜,特地跑到湖南来一探究竟。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台时局不稳。彭长贵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赴美发展。
1973年,彭长贵在纽约曼哈顿东44街开了一家湖南餐厅,地点离联合国不远。他在这里很快做出了口碑,吸引了不少名人前来用餐。
1952年由彭长贵创制,左宗棠鸡是美国民众圣诞节最受欢迎的中国菜
有一次,名建筑师贝聿铭邀请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吃中国菜,基辛格欣然赴宴,地点就在彭长贵的湖南餐厅。
没想到,一试之后基辛格就成了这里的老主顾。每次基辛格赴彭园,为了安全起见,维安人员都会将整家餐厅包下来。这阵仗,反而成了彭园的最佳免费广告。
就这样,彭长贵的菜馆名气,一下子被打响。
彭长贵与基辛格
1976年,留学生马英九与周美青的结婚宴,就选在了彭长贵设在纽约的彭园菜馆。
而早在两年前的1974年,纽约ABC电视台就播出了一段彭长贵“左宗棠鸡”的专题节目。播出后几天的时间,ABC电视台便接到 1500多封观众来信,要求提供食谱。从此,“左宗棠鸡”在美国声名大噪。
台湾厨师彭长贵发明了这道菜,后来把它带到了美国.
后来,有个叫李竞的美国记者,来湖南寻访左宗棠鸡的踪影,结果毫无所获。他甚至追索到湖南省湘阴县界头铺镇的左宗棠老家,与当地人交谈,给他们看美国餐馆的各式各样左宗棠鸡照片,当地人依旧两眼茫然地,不知道左宗棠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在湖南一无所获后,这位执着的美国记者,又去台湾彭长贵的老店寻找答案。但这一次,他又失望了。
台北版的“左宗棠鸡”,带皮,以酱油入味,不甜也不酸,没有美国版“左宗棠鸡”外裹面糊的酥脆口感,更没有一片绿色的花椰菜垫底。一道菜,两样情。
这名美国记者,经过这番调查后,惊呼这道菜“不是湘菜”。
彭长贵知道这件事后,只是笑了一笑。他知道,要让美国人理解湘菜文化的博采众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989年,彭长贵回到长沙,并专程拜访了“湘菜泰斗”石荫祥大师。
他们虽然师从不同,却有兄弟之谊。
再加上他们一位是蒋介石最推崇的家厨,另一位则是毛泽东最喜欢的湘菜大师。两人特殊的经历,让这次见面多了些传奇的色彩。
这次会面,石荫祥送给彭长贵一本《湘菜集锦》,彭长贵如获至宝。以至有了后来台湾购买《湘菜集锦》版权,在全世界发行的佳话。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彭园在长沙袁家岭附近开设了一家分店,生意火爆一时。
从此,两岸的湘菜文化得到了水乳交融的交流,湘菜在台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80年彭长贵回长沙在蓉园跟石荫祥的合影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删)
喜欢的话请点个赞,谢谢您的关注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