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敗逃台灣之後,曾經說過一句這樣的話,說他能“跟共産黨平分秋色”。
他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蔣介石認為,湖南隻有兩個人才,其中一個留在了大陸,另一個被他帶到了台灣。
留在大陸的那個人叫齊白石,被他帶到台灣的這個叫彭長貴。
彭長貴又是何許人呢?他是個廚子,而且是個自稱得到湘菜嫡傳的廚子。
據說在國民黨内部,彭長貴特受三個人的待見,那就是蔣介石、蔣經國這對父子,以及大佬李宗仁。而且這個人,在後來的台灣掀起了一股湘菜熱潮。幾十年後,這股熱潮還蔓延到了美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都是他菜館的座上嘉賓。
彭長貴師從何處,緣何能做到這般成績?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廚神”彭長貴。

美式中餐代表菜品"左宗棠雞"的創始人彭長貴
湘菜光大之謎篇二:“廚神”彭長貴
彭長貴,台灣飲食界的泰鬥人物之一。
豐富的人生和精湛的廚藝讓他獲得了台灣湘菜祖師爺的稱号。
他的譚家菜做得非常道地,深受蔣介石喜歡。到了台灣以後,他一直服務于蔣家,一直幹到退休,才出來自己開店。他做的譚家菜在當時風靡整個台灣,大家都跑來學習他的祖庵菜。現在台灣80%的湘菜廚師,都是他的徒子徒孫,他也被稱為台灣湘菜的祖師爺。
彭長貴一手開創的彭園飯店,在台灣已成為湘菜的朝聖之地。彭長貴這位“湘菜廚神”尚在世時,廚房、餐廳就是他的王國,每天早晨,他一定要到他的領地走走看看。他的一生,都與湘菜分不開。
“左宗棠雞”被譽冠以“中餐第一菜”的稱号
他在台灣有8家飯店,員工數千人。他做的祖庵菜,一直深受台灣政要名流的喜愛。在台灣,隻要一提彭長貴的湘菜,那可以說是無人不知。
彭長貴能在台灣創出名号,除了他本身精湛的廚藝之外,也有他師父曹四的緣故。@班達拉姆之重溫曆史 在上篇提到過,曹四,真名叫做曹荩臣,是民國第一美食家譚延闿的家廚。在機緣巧合下,當時還是一個鄉下小孩的彭長貴,拜在了名廚曹荩臣的門下,并和曹荩臣一起,經曆了一段極為輝煌的湘菜時代。
彭長貴,1918生于湖南省長沙縣沙坪鎮一個普通的農戶家庭。家境貧寒的他,12歲那年隻身一人獨闖長沙。恰逢譚家招聘甲丁,彭長貴就這樣誤打誤撞的闖進了譚家,被安排在曹荩臣手下做事。
隻因他沒幫父親把煙袋頭擦好,父親用煙袋敲了他兩下,彭長貴怒極,回嗆:“幹啥打老子!”父親一聽大怒,竟敢在老子面前稱老子,反了反了,于是打了他一頓。這下把他打得走出家門,打入了廚藝的世界裡。
當時雖然譚府家丁衆多,但彭長貴聰明肯做,很快就引起了幫譚家做菜的大廚,人稱曹四爺曹荩臣的注意。
曹荩臣很喜歡彭長貴,把他當做幹兒子一樣看待,手藝方面也是傾囊相授。譚家菜的精髓真谛,曹荩臣全部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了他。
除了"民國書法第一人",譚延闿還被譽為"民國第一美食家"
1930年的冬天,湖南都督譚延闿在南京去世之後,其子譚伯雨發現家中已經無力承擔衆多名廚的高額工資。迫于無奈,譚伯雨隻好解雇了為曹家操辦夥食多年的家廚曹荩臣。
被解雇後的曹荩臣,就此回到了闊别已久的家鄉。為了生存,曹荩臣在坡子街找了一家店面,用自己的全部積蓄,開設了一家餐館。
曹荩臣對譚延闿還是很有感情的。譚延闿晚年的時候,給自己取了個别号,叫健樂老人,意思就是健康快樂之意。曹荩臣在坡子街開酒樓的時候,就給酒樓取了一個名字叫健樂園,以紀念譚延闿。
由于譚家菜烹調精細,用料講究,曹荩臣烹調的手藝更是超群,很快健樂園的名号在長沙便家喻戶曉。譚家菜獨特的口味,開始被民間餐飲業同行效仿,健樂園也成了當時長沙城裡生意最為火爆的餐館。
譚家菜一夜成名,轟動了長沙的同時,也帶動了湘菜的發展。曹荩臣也是以賺得盆滿缽滿。
譚家菜
但此時的曹荩臣身體卻出了狀況,這讓他提前有了培養接班人的想法。
有天晚上,他把所有的店員都召集在店裡開會,就講了這個想法。
跟随曹荩臣多年的彭長貴,是曹荩臣最為喜愛的弟子,大家也一緻推薦彭長貴,當晚曹荩臣就當着大家的面,把這事給定了下來。
曹荩臣将譚延闿送給他的菜刀,傳給了彭長貴。因為菜刀是廚師的行頭,是以這就代表把譚家菜的傳人之位正式傳給他了,并要他好好保管這把刀。這把刀就代表了譚家菜,代表了師父曹四。
機緣巧合下,這個農家子弟彭長貴,得以開始了他的傳奇人生。
1945年,彭長貴,師玉昆,孔浩輝的合影
此時的長沙餐飲界,競争異常激烈。由于健樂園的名聲太大,很多新秀都視其為對手,想方設法進行超越。這其中有一個叫做宋善哉的人,他竟然用菜單作為武器,打敗了風頭正勁的彭長貴。
宋善哉,原為新化礦業巨子魏氏所聘家廚。上個世紀20年代中期,湖南礦業同仁在長沙南門外集資開設商餘俱樂部,集吃喝玩樂為一體,是富商巨賈飲宴冶遊的地方。宋善哉受聘主持廚務,他一直在想法子超越健樂園。
1931年初夏的一天,長沙城裡的木材老闆劉一平來商餘俱樂部吃飯。因為是熟客,宋善齋過來親自為劉一平開單點菜。
劉一平擅長點菜,在長沙交際圈内早已聞名。時稱:劉點一席菜,濃淡适宜、葷素并陳、時鮮悉備,吃來爽口充饑,絕不厭膩。凡經他點菜而成的菜單常被同行收藏,被敬稱為“劉單”。
劉一平邊點邊說:“請客吃飯,點菜開單是關鍵。你的味調得再好,搭配不合理也是枉費心機。”
宋善齋受到劉一平的點撥,立即開悟。他覺得,自己要超越曹荩臣,打敗譚家菜,功夫就要下在菜單上。于是,他馬上想到了自己在文化界的兩位朋友:蕭石朋和黃性一。
新聞記者蕭石朋、黃性一本以“好吃”著稱,在長沙城已是小有名氣的美食家。受了宋善哉的委托後,二人本着搭配合理、制作精美的原則,竭盡所能為宋善齋設計菜單。新菜單一面世,頓時轟動了整個長沙城。
沖着這份新鮮出爐的菜單,“商餘俱樂部”更加生意興隆,店中座無虛席。“蕭單”、“黃單”也是以在長沙城内傳了開來。
民國時期的長沙城
宋善齋是個有心人,自從受到木材老闆劉一平啟發後,每次劉一平來店宴請,他都親自招呼,席終還将劉一平的點菜單儲存下來,同樣用毛筆寫制成“劉單”,彙于“蕭單”、“黃單”一起,成為宋善齋自成一系的配席制單風格。
蕭單的特點,是注意食客的個性特征,預定酒席必須先報出赴宴者的姓名、年齡、習慣、職業等項,經過仔細斟酌後才開出菜單。他開出的菜單,類似中醫開出的處方,具體、精細、周詳。
著名報人蕭石朋擅長書法,毛筆字有蘇東坡的風格。宋善齋為了讓“蕭單”、“黃單”、“劉單”有藝術品位,常請蕭石朋親筆書寫,并每寫一張給銀元2塊。
木材老闆劉一平宴請的大多為上層社會人士,劉一平點菜大氣貴雅、淡辣濃鮮有度,而蕭石朋點單的菜則“價廉味美、爽品宜人”。是以,長沙城内便留下了這樣一句諺語,“大宴尊劉、小酌從蕭”。
面對同行的激烈競争,曹荩臣和彭長貴也在不斷推陳出新,長沙城内出現了湘菜百家争鳴的繁榮勝景,一度超過了清朝時期湘菜的繁榮景象。
長沙文夕大火
但當時的時局已經越來越亂了。1938年,文夕大火将長沙毀之一盡,健樂園一并被付之一炬。這個事情對曹荩臣打擊過大,從此他選擇歸隐,不再出山。而彭長貴則帶着師父送給自己的菜刀,四處躲避戰禍。
在大逃亡的過程中,彭長貴的父兄相繼過世,母親因裹小腳沒法走路,他隻能背着走。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彭長貴嘗盡了人生百味。
不過,也是因為戰亂,彭長貴颠沛流離地走遍了湖南、貴州、四川等地,這成為他鑽研各地菜色的絕佳機會,為他日後觸類旁通、不斷研發新菜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這一天,彭長貴和往常一樣,正在街上閑逛,突然發現前方不遠處,一隊國名黨的士兵正在抓人。見此情況,彭長貴撒腿就跑,但沒有想到的是,所有的路口都被國名黨軍隊設了崗哨。彭長貴下意識地就掏出了那把随身帶着的,師父傳給他的菜刀。
結果彭長貴就被抓去當了挑夫。讓一個廚子去做挑夫,他當然不願意,于是就跟國名黨軍隊的一個連長發生了争執,還拿菜刀砍傷了那個帶隊的連長。
彭長貴被五花大綁押回了軍營,綁在了食堂後面,準備槍斃。
國民黨抓壯丁做挑夫
這時正好是午飯時間,被砍傷的那個國民黨連長正在食堂吃飯,一邊罵彭長貴賤骨頭,一邊吐槽食堂的菜難吃。彭長貴就講,能不能讓我來幫你炒幾個菜嘗嘗?軍官就說,好啊,炒菜不好吃,就提前斃了你。
于是彭長貴炒了幾個菜。那個軍官吃了以後居然不殺他了,還把他留在連部做菜。
就這樣,彭長貴留在了國民黨軍隊裡當了一名廚子。後來,營長吃過他的菜之後,把他調到了營部。再後來,他又從營部被到了團部,團部到旅部,旅部到師部,一級一級,最後竟然一直做到了蔣委員長的私人廚師。
短短兩年時間,彭長貴奇迹般的從軍中一個小廚子,一路扶搖直上做上大廚,據說,還是因為蔣介石曾經聽聞過彭長貴師父曹四的大名。
據說健樂園正值昌盛時,路過長沙的蔣介石就聽聞過名廚曹四。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自己軍中一位将領家裡,有曹四的傳人做廚子,當即将彭長貴調到了自己身邊。一試之下,蔣大歎,彭長貴,湘人奇才!于是,也才有了他後來敗退台灣之後,那自嘲般的感歎——平分秋色!
如今在美國,每天總有幾千甚至上萬人要提到一位中國人的名字。這個人既不是章子怡或者姚明,也不是當今政壇名宿,而是清朝末期的一位将領——左宗棠。
之是以左宗棠在美國這麼出名,竟是因為一道菜的緣故。這道菜,就叫做“左宗棠雞”。
“左宗棠雞”是美國各大中餐館必備的一道名菜,深受美國人的喜歡。在海外,“左宗棠雞”更是被視為名氣最大的湘菜。而這道湘菜,正是出于彭長貴之手。有好事的美國人,甚至為了這道菜,特地跑到湖南來一探究竟。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台時局不穩。彭長貴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赴美發展。
1973年,彭長貴在紐約曼哈頓東44街開了一家湖南餐廳,地點離聯合國不遠。他在這裡很快做出了口碑,吸引了不少名人前來用餐。
1952年由彭長貴創制,左宗棠雞是美國群眾聖誕節最受歡迎的中國菜
有一次,名建築師貝聿銘邀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吃中國菜,基辛格欣然赴宴,地點就在彭長貴的湖南餐廳。
沒想到,一試之後基辛格就成了這裡的老主顧。每次基辛格赴彭園,為了安全起見,維安人員都會将整家餐廳包下來。這陣仗,反而成了彭園的最佳免費廣告。
就這樣,彭長貴的菜館名氣,一下子被打響。
彭長貴與基辛格
1976年,留學生馬英九與周美青的結婚宴,就選在了彭長貴設在紐約的彭園菜館。
而早在兩年前的1974年,紐約ABC電視台就播出了一段彭長貴“左宗棠雞”的專題節目。播出後幾天的時間,ABC電視台便接到 1500多封觀衆來信,要求提供食譜。從此,“左宗棠雞”在美國聲名大噪。
台灣廚師彭長貴發明了這道菜,後來把它帶到了美國.
後來,有個叫李競的美國記者,來湖南尋訪左宗棠雞的蹤影,結果毫無所獲。他甚至追索到湖南省湘陰縣界頭鋪鎮的左宗棠老家,與當地人交談,給他們看美國餐館的各式各樣左宗棠雞照片,當地人依舊兩眼茫然地,不知道左宗棠雞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
在湖南一無所獲後,這位執着的美國記者,又去台灣彭長貴的老店尋找答案。但這一次,他又失望了。
台北版的“左宗棠雞”,帶皮,以醬油入味,不甜也不酸,沒有美國版“左宗棠雞”外裹面糊的酥脆口感,更沒有一片綠色的花椰菜墊底。一道菜,兩樣情。
這名美國記者,經過這番調查後,驚呼這道菜“不是湘菜”。
彭長貴知道這件事後,隻是笑了一笑。他知道,要讓美國人了解湘菜文化的博采衆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989年,彭長貴回到長沙,并專程拜訪了“湘菜泰鬥”石蔭祥大師。
他們雖然師從不同,卻有兄弟之誼。
再加上他們一位是蔣介石最推崇的家廚,另一位則是毛澤東最喜歡的湘菜大師。兩人特殊的經曆,讓這次見面多了些傳奇的色彩。
這次會面,石蔭祥送給彭長貴一本《湘菜集錦》,彭長貴如獲至寶。以至有了後來台灣購買《湘菜集錦》版權,在全世界發行的佳話。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彭園在長沙袁家嶺附近開設了一家分店,生意火爆一時。
從此,兩岸的湘菜文化得到了水乳交融的交流,湘菜在台灣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1980年彭長貴回長沙在蓉園跟石蔭祥的合影
(圖檔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删)
喜歡的話請點個贊,謝謝您的關注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