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一个无比强大的王朝,作为一个由汉人掌控的国家,明朝从未向游牧民族低头过。即使清军铁骑入关,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最后一任君主也是选择了自缢以全气节。明朝永乐年间,郑和曾多次下西洋,这一举动给明朝带来了经济外交上的繁荣,郑和本人更是因此,以太监的身份名垂史册。但在郑和下西洋时,为何要带一群五十多岁的妇女出海,却不带少女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可是浩浩荡荡的,相关明史资料记载当时的船队,共有宝船300多艘。首船“大福号”的排水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500吨。整个船队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出使西洋的任务,各方面都做足了准备。特别是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的平均寿命都在四五十岁左右。五六十岁的人已经能算高龄了,那郑和为何还要带一群50多岁的妇女出海呢?首先郑和带一群50多岁的妇女出海,是为了解决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吃饭问题。
古代女性从小就要在家中,学习如何料理家务。生活中的缝缝补补以及必备的厨艺对这些50多岁的妇女而言,自然不在话下。除了做饭以外,这些50多岁的妇女,还有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把接生技术传给原始部落的妇女。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当地妇女都不懂生产方面的知识,这也就导致了当地妇女生下来的孩子大多不幸夭折。郑和所选的50多岁的妇女,都懂一些助产知识。这些妇女可以帮助原始部落的妇女顺利生产,自然船队就能和当地人拉近关系,化解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
郑和带着一群50多岁的妇女出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控制成本。郑和出使西洋,方方面面都需要用钱,中年妇女的费用要比少女的费用少很多。工资少再加上这些妇女精通少女们所不精通的各种生活常识,她们是航海途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帮手。所以说郑和带着一群50多岁的妇女出海,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带年轻少女出海,在各方面肯定不好管理,而且她们缺少生活经验。航海过程中一旦遇到一些突发状况,少女们肯定无法及时处理。另外不带少女出海,就是为了杜绝年轻女子和船员以及当地人发生关系。毕竟年龄大的妇女,不惜命就更能为郑和卖命。妇女们随郑和出海只为挣钱,她们的家在大明,必然心念故土。少女们正处于青春萌动时期,一旦与当地人发生感情,就很难跟随郑和返回故土。要知道在古代最重要的资源便是人口,年轻少女可是能促进人口繁衍的重要资源。航海的过程是漫长的,海上的生活也是孤单的,谁又能保证少女能心念故土呢?所以相比起带着一群少女出海而言,带着一群中年妇女出海,更便于郑和管理。
从这一小细节,就能看出郑和为出海花了不少心思。正是他的细心规划,出使西洋的艰难任务才能顺利完成。郑和出使西洋还存在着许多历史谜题,比如:郑和出海是为了找寻建文帝?郑和出使究竟是七次还是九次?郑和本人又是死在了哪里?这些问题都有待史学家,去进一步验证。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被朱棣委以重任,负责出使西洋的太监是三人。第一人便是郑和,第二人便是王景弘,第三个人的名字叫做洪保。1405年王景弘与郑和等人首次出使西洋。在此后的岁月里,王景弘曾五次随同郑和出使西洋,王景弘更是曾一度和郑和一样,成为了出使西洋船队的正使。而追随在二人身边,出使南洋的,便是朱棣信任的另一位太监洪保。
洪武年间,朱元璋曾派兵攻打云南。少年时期的洪保与马和一起被俘。被押送回南京后,马和被改名为郑和,洪保保留了原名。如果说朱棣派王景弘和郑和,出使南洋是从海上找寻建文帝的下落。那么几乎在郑和第一次出使南洋的同时,洪保也被朱棣委派出使西域。朱棣派洪保出使西域,很可能就是希望从西域地区找到建文帝。郑和最后一次,出使西洋以后,洪保还曾以船队主使的身份,率队出海。这些都被详细记录在,2010年南京发现的洪保墓所出土的墓志铭上。
参考资料《明英宗实录》《郑和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