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寒门学子要上京赶考,要是没路费咋办?“灰色收入”了解一下

唐代大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中以一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写出了无数考生金榜题名后的喜悦。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通过考试去到理想的学校,或者是走上自己想要的道路,都是值得高兴的事情。然而无论是如今的高考,还是古代的科举,都需要学子寒窗苦读多年。但其中只有很少的人,在多年寒窗后可以真正改善自己的生活。

在古代的许多小说和话本中,都有穷书生和富家小姐的故事。这些故事中,富家小姐往往资助了穷书生上京赶考,同时以身相许。看多了这些故事,人们往往会留下一个刻板印象,那就是进京赶考的书生大多穷困潦倒。但是呢,同样是在这些小说中,也不乏书生流连青楼的描写,而青楼却是个“销金窟”的所在。那么,事实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古代寒门学子要上京赶考,要是没路费咋办?“灰色收入”了解一下

▲古代书生剧照

01

封建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在隋朝之前,若非机缘巧合,或者改朝换代,寒门与世族之间的鸿沟几乎是不可逾越的。这种阶级的固化使得底层人民的苦难想要上达天听几不可能,朝堂之中的王公贵族也只为了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利益勾心斗角。因而有人将科举制度出现之前的朝廷称之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三国后期以及两晋时期,朝政渐渐由士族把控,其弊端越来越明显,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统治者更愿意推行科举制。

唐朝时科举制度真正成型。常设的科目就有不下10种,其中还包括道举和武举;其中又以考察儒家经典的明经科,以及考察“时务策”的进士科最受欢迎。唐朝许多名垂青史的诗人和贤臣,都是通过这两科考试平步青云的。唐朝的科举向全社会开放,吸引了许多寒士进入朝廷之中,这些寒门学子在制度保护下也没有被士族拉拢,真正成为了栋梁之材。

古代寒门学子要上京赶考,要是没路费咋办?“灰色收入”了解一下

▲唐代科举场景绘画

从宋代至明清,科举制度日益成熟,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名目繁多的庞大体系。例如,在唐朝时应试者在所在县或州考试合格后,就可以到京师应试了;但在明清时期,科举被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其中不同级别内部又有分级。之所以设立这样繁杂的考试制度,是因为明清时期试图通过科举之路走上官场的人数大大增多,它有助于快速筛选人才;但如此庞杂的制度也给学子带来了诸多不便。

02

不过这诸多不便中并不包括手中拮据,恰恰相反,寒门学子们进京赶考的时候,可以说是他们最富有的时候。这些钱财一方面来自于朝廷发放,例如在清朝时,政府会根据考生距离的远近发放数额不等的路费补贴。其中距离京城较近的河北一带能拿到4两银子左右,距离京城最远的广东琼州府考生可以拿到足足30两,这笔钱折合成人民币有大约2万元,即使在路上花费几个月的时间,也基本够用了。

古代寒门学子要上京赶考,要是没路费咋办?“灰色收入”了解一下

说是路费,但其实这些考生路上不会花费太多银子,因为只要有一纸证明,他们路上的食宿都是免费的。赶路所用的马车也可以向地方官府申领,官府会给他们发放一架一人小马车,上面插有“礼部会试”的小黄旗。凡是这样的马车,沿途关卡必须无条件放行;这面黄旗还可以保护赶考举子们不受土匪骚扰,因为这样的车若是出了事,地方官员也不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种小马车被称之为“公车”,名字来源于《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清朝末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向光绪皇帝提议进行变法时,也是以进京赶考举子的身份,所以他们的提议被称之为“公车上书”。从这些补贴政策来看,为了吸纳人才,朝廷在每年科举考试中的投入相当不小,沿途的放行政策等也给举子们减少了许多麻烦。这使得寒门举子们也不至于在京中穷困潦倒,可以安心备考。

古代寒门学子要上京赶考,要是没路费咋办?“灰色收入”了解一下

▲“公车上书”画像

03

除了政府发放的补贴和提供的便利外,举子们还有很多额外的“补贴”和“灰色收入”。由于进京赶考的公车十分便利,既不会被沿途各城市仔细搜查,也不会被土匪觊觎,因而许多考生们会选择帮商人们带货。虽然马车很小,但一些小件物品还是足足放得下的。又因为官府不会仔细搜查,所以甚至会有考生帮忙带违禁品到沿途城市的情况出现。自然,商人们给考生的利益是十分丰厚的。

此外,正如《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一章所描写的那样,一旦中了举人,就有了相当大的成为官员的可能性,当地士绅、地主就会主动放下架子进行拉拢。范进中举之后,当地大士绅张财主赠予了一栋房子,大量仆从,还有许多现银。这些并不只发生在一州一县,而是清朝时期相当普遍的现象。毕竟寒门举子们需要足够的盘缠,而财主们需要官员庇护:这些受过资助的举子一旦金榜题名,就会成为地主们的依仗。投资刚刚中举的举子相比于贿赂官员,一方面更加不露痕迹,另一方面付出的成本也会更少。

古代寒门学子要上京赶考,要是没路费咋办?“灰色收入”了解一下

▲《范进中举》画像

正是因此,曾经的寒门举子们入京之后手中往往有足够银两,有些人就会用这些银子挥霍一朝,所以书生流连酒楼、青楼的事情时有发生。不过,能够享受到这些待遇的只有举人,也就是至少要通过五级考试中的第三级乡试。通过乡试有多么不容易呢?有些人考到须发皆白,仍旧是童生,也就是刚刚通过初级的县、府两次考试;再次,要通过岁试、科试两级成为秀才,才有参加乡试的资格。明清时期乡试三年一次,每次全国仅录取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按照比率来算只有0.1%左右!

结语

所以,影视剧中所说的“上京赶考“的书生,即便自己本身家境贫困,也自然会有各种来钱的路子。然而,绝大部分寒门学子都做不到一朝“鲤鱼跃龙门”,一生都只是在拼命游动罢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