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寒門學子要上京趕考,要是沒路費咋辦?“灰色收入”了解一下

唐代大詩人孟郊在《登科後》中以一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寫出了無數考生金榜題名後的喜悅。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通過考試去到理想的學校,或者是走上自己想要的道路,都是值得高興的事情。然而無論是如今的聯考,還是古代的科舉,都需要學子寒窗苦讀多年。但其中隻有很少的人,在多年寒窗後可以真正改善自己的生活。

在古代的許多小說和話本中,都有窮書生和富家小姐的故事。這些故事中,富家小姐往往資助了窮書生上京趕考,同時以身相許。看多了這些故事,人們往往會留下一個刻闆印象,那就是進京趕考的書生大多窮困潦倒。但是呢,同樣是在這些小說中,也不乏書生流連青樓的描寫,而青樓卻是個“銷金窟”的所在。那麼,事實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古代寒門學子要上京趕考,要是沒路費咋辦?“灰色收入”了解一下

▲古代書生劇照

01

封建科舉制度始于隋朝。在隋朝之前,若非機緣巧合,或者改朝換代,寒門與世族之間的鴻溝幾乎是不可逾越的。這種階級的固化使得底層人民的苦難想要上達天聽幾不可能,朝堂之中的王公貴族也隻為了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利益勾心鬥角。因而有人将科舉制度出現之前的朝廷稱之為“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三國後期以及兩晉時期,朝政漸漸由士族把控,其弊端越來越明顯,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統治者更願意推行科舉制。

唐朝時科舉制度真正成型。常設的科目就有不下10種,其中還包括道舉和武舉;其中又以考察儒家經典的明經科,以及考察“時務策”的進士科最受歡迎。唐朝許多名垂青史的詩人和賢臣,都是通過這兩科考試平步青雲的。唐朝的科舉向全社會開放,吸引了許多寒士進入朝廷之中,這些寒門學子在制度保護下也沒有被士族拉攏,真正成為了棟梁之材。

古代寒門學子要上京趕考,要是沒路費咋辦?“灰色收入”了解一下

▲唐代科舉場景繪畫

從宋代至明清,科舉制度日益成熟,形成一個層次分明、名目繁多的龐大體系。例如,在唐朝時應試者在所在縣或州考試合格後,就可以到京師應試了;但在明清時期,科舉被分為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級,其中不同級别内部又有分級。之是以設立這樣繁雜的考試制度,是因為明清時期試圖通過科舉之路走上官場的人數大大增多,它有助于快速篩選人才;但如此龐雜的制度也給學子帶來了諸多不便。

02

不過這諸多不便中并不包括手中拮據,恰恰相反,寒門學子們進京趕考的時候,可以說是他們最富有的時候。這些錢财一方面來自于朝廷發放,例如在清朝時,政府會根據考生距離的遠近發放數額不等的路費補貼。其中距離京城較近的河北一帶能拿到4兩銀子左右,距離京城最遠的廣東瓊州府考生可以拿到足足30兩,這筆錢折合成人民币有大約2萬元,即使在路上花費幾個月的時間,也基本夠用了。

古代寒門學子要上京趕考,要是沒路費咋辦?“灰色收入”了解一下

說是路費,但其實這些考生路上不會花費太多銀子,因為隻要有一紙證明,他們路上的食宿都是免費的。趕路所用的馬車也可以向地方官府申領,官府會給他們發放一架一人小馬車,上面插有“禮部會試”的小黃旗。凡是這樣的馬車,沿途關卡必須無條件放行;這面黃旗還可以保護趕考舉子們不受土匪騷擾,因為這樣的車若是出了事,地方官員也不可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種小馬車被稱之為“公車”,名字來源于《史記·東方朔傳》:“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牍。”清朝末年,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向光緒皇帝提議進行變法時,也是以進京趕考舉子的身份,是以他們的提議被稱之為“公車上書”。從這些補貼政策來看,為了吸納人才,朝廷在每年科舉考試中的投入相當不小,沿途的放行政策等也給舉子們減少了許多麻煩。這使得寒門舉子們也不至于在京中窮困潦倒,可以安心備考。

古代寒門學子要上京趕考,要是沒路費咋辦?“灰色收入”了解一下

▲“公車上書”畫像

03

除了政府發放的補貼和提供的便利外,舉子們還有很多額外的“補貼”和“灰色收入”。由于進京趕考的公車十分便利,既不會被沿途各城市仔細搜查,也不會被土匪觊觎,因而許多考生們會選擇幫商人們帶貨。雖然馬車很小,但一些小件物品還是足足放得下的。又因為官府不會仔細搜查,是以甚至會有考生幫忙帶違禁品到沿途城市的情況出現。自然,商人們給考生的利益是十分豐厚的。

此外,正如《儒林外史》中“範進中舉”一章所描寫的那樣,一旦中了舉人,就有了相當大的成為官員的可能性,當地士紳、地主就會主動放下架子進行拉攏。範進中舉之後,當地大士紳張财主贈予了一棟房子,大量仆從,還有許多現銀。這些并不隻發生在一州一縣,而是清朝時期相當普遍的現象。畢竟寒門舉子們需要足夠的盤纏,而财主們需要官員庇護:這些受過資助的舉子一旦金榜題名,就會成為地主們的依仗。投資剛剛中舉的舉子相比于賄賂官員,一方面更加不露痕迹,另一方面付出的成本也會更少。

古代寒門學子要上京趕考,要是沒路費咋辦?“灰色收入”了解一下

▲《範進中舉》畫像

正是是以,曾經的寒門舉子們入京之後手中往往有足夠銀兩,有些人就會用這些銀子揮霍一朝,是以書生流連酒樓、青樓的事情時有發生。不過,能夠享受到這些待遇的隻有舉人,也就是至少要通過五級考試中的第三級鄉試。通過鄉試有多麼不容易呢?有些人考到須發皆白,仍舊是童生,也就是剛剛通過初級的縣、府兩次考試;再次,要通過歲試、科試兩級成為秀才,才有參加鄉試的資格。明清時期鄉試三年一次,每次全國僅錄取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按照比率來算隻有0.1%左右!

結語

是以,影視劇中所說的“上京趕考“的書生,即便自己本身家境貧困,也自然會有各種來錢的路子。然而,絕大部分寒門學子都做不到一朝“鯉魚躍龍門”,一生都隻是在拼命遊動罷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