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来自长白山区的回族散文家,关注现实,直面人生,却英年早逝

作者:作家沙金成

——记马犁

来自长白山区的回族散文家,关注现实,直面人生,却英年早逝

鲁迅先生说过,“五四”运动以来,“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著名学者林非是研究散文的专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在杂志上陆续发表介绍现代61位散文名家的札记,1980年3月结集为《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100多年来,写过散文的作家实在是太多了,远远不止六十家;然而,在散文园地里持续耕耘并以散文创作为主的作家却屈指可数。已故作家马犁是其中一位成就斐然的佼佼者。

马犁,原名马广利,1938年1月22日出生于长白山脚下吉林集安一个回族商人家庭。1957年高中毕业后,他参加工作,先后当过工人、小学教师、县委宣传部干事,通化地区戏剧创作室副主任。1957年他在文学月刊《长春》(《作家》前身》)发表处女作《鸭绿江边小景》,此后一发不可收,作品陆续问世,在省内外小有名气。“文革”期间,他被迫封笔。十年动乱结束后,他在1981年进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深造,同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散文集《水击三千里》。1982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3年8月,他调到省城长春,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专业作家。后来,他当选吉林省作家协会理事,评为文学创作一级;兼任吉林省作家进修学院副院长,吉林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来自长白山区的回族散文家,关注现实,直面人生,却英年早逝

马犁调入省作协不久,我就认识了他。我的印象中,在省作协为数不多的专业作家中,写小说、诗歌的居多,好像只有马犁是侧重写散文。有一次在办公室见面,他问我:“你是回族吗?”从小到大,我多次接受过这样的询问,这是由于在回族中沙姓很普遍,但是汉族很少见。尽管我给予否定的回答,马犁与我还是有了亲近感。不过,因为他不坐班,我去作协很少看到他。有时在某个会议上见到,他总是很低调,从来没有见过他夸夸其谈。他曾说过,一个作家,还是要用作品说话的。作协的同志告诉我,马犁的组织关系到了省城,但是更多的时间还是在基层,有一年冬天,他走访了长白山区几个村屯,还到通化地区体训班滑雪队蹲点体验生活,积累创作素材。

马犁来自长白山区,他的出生地集安与朝鲜隔江相望,是历史悠久的边陲小城,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那里有闻名中外的好太王碑,东方金字塔将军坟,古墓壁画……那里风景秀美,是吉林气候最温暖的地方,号称“塞外小江南”。我曾在1991年1月造访集安,对那里的风土人情印象深刻,同时也对马犁的作品有了进一步理解。

来自长白山区的回族散文家,关注现实,直面人生,却英年早逝
来自长白山区的回族散文家,关注现实,直面人生,却英年早逝

马犁的笔下,有对真善美的歌颂,也有对假丑恶的鞭挞,而他所深情礼赞的则是时代的光明。其艺术风格,表现为恬淡平和,含蓄深沉。

马犁的创作,引起评论界的极大关注。我看到的评论文章有杜若写的《与人民的心声相应和——马犁的散文创作》、方晴写的《乡土的气质 时代的摄像——谈马犁的散文创作》、傅百龄写的《解读马犁》等。评论对马犁出版的第二部作品集《西望博格达》评价都很高,认为是一部关注现实,直面人生的小说集。《西望博格达》出版不久,马犁即签名送我了。读毕,我似乎感觉,虽然是小说集,其中还是充满着散文意蕴,特别是景物描写、议论。换言之,他是在用散文笔法写小说。

在文学园地里埋头耕耘,马犁收获颇丰,散文《血染的借条》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散文集《水击三千里》、小说集《西望博格达》分获吉林省第一、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短剧《冬天的马拉松》获东北三省电视剧金虎杯短剧小品一等奖。

1993年1月14日,正在创作盛年的马犁因病离世,还差8天才满55周岁。

来自长白山区的回族散文家,关注现实,直面人生,却英年早逝

在生前,马犁与新闻界几乎没有交往,病逝后没有任何报道。来自边陲小城的他悄悄地来,悄悄地去了!我写这篇文章需要配发几张照片,在网络上只找到一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照,效果很差。我记起老同事、小说家兼美术评论家于维范是吉林省作家进修学院第二批学员,马犁曾为他们讲过写作课,便通过微信向他求援。维范说,他也没有马犁的照片,但是马犁的大女儿是他同期的同学,可以联系上。马犁的大女儿当天便把照片找出来并传过来。于是,读者得以看到了马犁青年与中年时期的影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