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正月十五,听曹保明讲长白山的“年灯”

编者按: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在长白山,年俗,也是极为厚重的一种地域文化。就长白山人如何过春节的话题,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文化学者、民俗学专家曹保明先生从“年灯”的角度做了精彩的讲述。

正月十五,听曹保明讲长白山的“年灯”

长白山“年灯”,照亮了北方的自然、历史和文化,它是长白山文化的生命之灯……

过去在东北,在长白山区,过年实际上过的是灯。长白山人过年都要准备灯,而且是由人们亲手制作的灯,这才叫过年了。我们知道,灯是整个北方民族和山林人对年的深刻理解和认知,他们讲究过年要亮,自己制灯,人们认为更亮堂,这也是他们的一种理想和对生命的理解、对美好生活的寄托。这种灯能预示着这一年的吉祥、幸福、顺利、安康,因而被称为年灯。

做年灯,往往是家里的老人或村落里的民间艺人亲自动手,给家庭和村落带来年的气氛,也就是年灯送亮的习俗。年灯预示着第二年的生活也非常的亮堂,特别是三十晚上和正月十五的年灯,更是预示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虔诚希求。灯,也分很多种,比如冰灯、雪灯、菜灯、糠灯……用这些灯,来点缀北方的春节 ,这才是长白山人真正的年。

正月十五,听曹保明讲长白山的“年灯”

曹保明正月十五在长白山岗子村与村民摆灯阵(资料图片)

山里的人们,包括长白山里的村落,做灯已有久远的历史了,据刘建封《长白山江岗志略》载,北方山林“过年点灯以求照福”,而大家每到过年的时候主要是祈福、避邪、求吉、求亮,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所以一到年,人们都在思考着用什么灯来装饰自己的年。除了到街上去买来大红灯笼之外,更多的北方长白山区的人家、林业工人、村落百姓,都要自己动手做年灯。

正月十五,听曹保明讲长白山的“年灯”
正月十五,听曹保明讲长白山的“年灯”

人们最常做的,是冰灯。冰灯的做法是把盛水的盆或桶(根据不同需求)装上水,放在门外去冻。半宿之间,水就冻了,冻了之后,把冰盆或冰桶拿到屋子里,放在炉子上烘一下,冰壳儿就会自动松动,把其中的冰坨倒出来,在冰坨的中心儿抠出一个壳儿,插上蜡,再用筐或者绳兜兜起来,挂在门口,一盏冰灯就做成了!

还有雪灯。雪灯的制法,基本上和冰灯差不多:将雪装在篮子里头,用脚踩实,然后在火炉上稍微一烤,一倒下来后,就有一个雪坨。人们在这雪坨里抠出空心,里边放上蜡烛,摆在人家的墙头上、障子上,这就是漂亮独特的长白雪灯。

除了冰灯和雪灯,北方的民族特别喜欢做一种菜灯。菜灯是长白山区村落过年摆灯阵时用灯的。如长白山里的抚松漫江木屋村、白山江源的雪村、敦化的岗子村、安图的五峰村、池北区二道村等,他们过年和正月十五灯节都以萝卜、土豆、苹果来刻制菜灯,然后一盏盏送到村口摆灯阵,全村人都来观灯阵,企盼天下太平,也叫灯倌赐福。

大年三十和正月十五,长白山区的人们还要撒糠灯。糠灯就是用植物的壳儿(皮儿),包括像稻壳、高粱壳、黄米壳、谷壳、荞麦壳等等,拌上油,点燃,就是糠灯。然后把这种糠灯装在大盆里,放在牛车上,一人拿着勺子,上村口和村外撒糠灯。糠灯主要是在三十晚上接神的时候和正月十五迎接秧歌队的时候向外撒。这种灯,要用勺子一下下地舀出,扣在路上,也叫撒路灯。一到过年撒路灯的时候,长白山区的各个村落,以及伐木工人的宿舍门前、居住点里,都显得非常热闹,人们把这种糠灯撒在路的两侧,一直延伸到村外。这样做的作用有两个:一是给来村里送秧歌的秧歌队照亮;另一个作用,是民俗作用,据说是给故去的先人照亮,让他们看清回乡的路。

正月十五,听曹保明讲长白山的“年灯”

制年灯、送灯、摆灯阵的习俗,一直是长白山丰富的年俗,灯的制作有久远的历史,也是一种独特的手艺。就是到今天,我们在长白山的很多村落当中,依然能看到各种灯,在春节点亮、在正月十五点亮、在春天点亮!

正月十五,听曹保明讲长白山的“年灯”

长白山的年灯,永远是长白山人心底的一盏灯。82年前(1940年),伟大的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为了民族的新生、祖国的解放,在正月十六倒在了冰天雪地的长白山里,正月十五是他生命的最后一晚。从此,长白山每年要给将军点亮一盏灯,长白山啊,我们今人要让“天涯共此灯”!

文:曹保明

图:耿明生 部分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