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家子孙天子守国门,没有一次割地,却有百万公里领土拱手相让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汉民族建立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自从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就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传统,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在江南半壁江山犹在的时候依旧没有选择迁都再战,而是在北京城破之后自杀殉国。把君王死社稷发挥的淋漓尽致。

朱家子孙天子守国门,没有一次割地,却有百万公里领土拱手相让

末代皇帝尚且如此,明朝的其他皇帝自然也不会差了,在整个明朝时期,从开国到亡国,作为首都的北京城曾经先后三次被异族包围,但是每次皇帝都没有选择后退,也没有选择迁都,朱家子孙真正的做到了天子守国门。

明朝受皇帝的影响,在对外上从开国到亡国一直都是不和亲、不割地、不纳贡、不称臣。但是就是一个这样血气方刚的朝代,没有一次割地事件发生的朝代,却有百万公里的土地被拱手相让,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朱家子孙天子守国门,没有一次割地,却有百万公里领土拱手相让

朱棣投桃报李,撤销大宁都司

公元1402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逝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为了维护朱家的统治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边境地区拱卫江山,因此明朝的藩王都是手握重兵的实权王爷。这对朱允炆的统治非常的不利。朱允炆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上台后就开始大刀阔斧的削藩。

在朱允炆的压迫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靖难。而在靖难过程中兀良哈对朱棣是又出兵又出力。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朱棣就把大宁都司交给了兀良哈。

朱棣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蒙古人的北伐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蒙古的军事存在,但同时也导致了明朝国力损耗巨大。除此之外明朝在安南地区还维持着一支庞大的军队用来镇压那些不服从管教的安南人,使得明朝财政困难,百姓压力巨大。

朱家子孙天子守国门,没有一次割地,却有百万公里领土拱手相让

朱瞻基为休养生息,缩减军费

朱瞻基为了减少百姓开支、恢复明朝国力,开始大刀阔斧地削减军费,以用于民生建设。于是他召回了安南地区的军事力量,放弃了安南。同时,为了减少战争,在对蒙古人的问题上朱瞻基也是抱着以和为贵的目的,于是又放弃了原有的开平卫,使得开平卫内迁,明宣宗的做法使得百姓得以修养生息,国力也逐渐恢复,明朝在他的治理下开创了仁宣盛世。但是这个盛世却是以明朝大片土地换来的,代价不可谓不大。

朱家子孙天子守国门,没有一次割地,却有百万公里领土拱手相让

国力衰败,国土丢失严重

到了嘉靖时期,国家东南倭寇横行,北方蒙古也经常进犯,最严重的时候,蒙古军队越过了长城,兵临北京。这对明朝造成了巨大的震动。此时的明朝国力已经大不如前。为了应对危机只能采取收缩防线,把长城以外的军事内迁,加强长城的防线。此时明朝长城以外除了东北依旧掌握在朝廷手中,长城以外的哈密卫以及河套第地区全部被放弃。撤下来的军队也被全部用来加强长城的防御。

朱家子孙天子守国门,没有一次割地,却有百万公里领土拱手相让

此后随着女真在东北地区的崛起,明朝国力越来越衰败,在与女真的战争中也是节节败退,因此东北地区也相继被放弃。

明朝虽然一直秉承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称臣。但是随着国力的衰败,对边远地区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控制,为此只能一点一点的放弃原有的土地。从朱棣第一次内迁大宁都司开始到崇祯继位之初,明朝放弃的土地已经超过百万公里。

朱家子孙天子守国门,没有一次割地,却有百万公里领土拱手相让

明朝虽然有不割地的传统,但是没有相应的国力,即使你不割地,也免不了土地丢失。只有国家不断强盛才能保住原有的土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