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家子孫天子守國門,沒有一次割地,卻有百萬公裡領土拱手相讓

明朝是我國曆史上漢民族建立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自從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就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傳統,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在江南半壁江山猶在的時候依舊沒有選擇遷都再戰,而是在北京城破之後自殺殉國。把君王死社稷發揮的淋漓盡緻。

朱家子孫天子守國門,沒有一次割地,卻有百萬公裡領土拱手相讓

末代皇帝尚且如此,明朝的其他皇帝自然也不會差了,在整個明朝時期,從開國到亡國,作為首都的北京城曾經先後三次被異族包圍,但是每次皇帝都沒有選擇後退,也沒有選擇遷都,朱家子孫真正的做到了天子守國門。

明朝受皇帝的影響,在對外上從開國到亡國一直都是不和親、不割地、不納貢、不稱臣。但是就是一個這樣血氣方剛的朝代,沒有一次割地事件發生的朝代,卻有百萬公裡的土地被拱手相讓,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朱家子孫天子守國門,沒有一次割地,卻有百萬公裡領土拱手相讓

朱棣投桃報李,撤銷大甯都司

公元1402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逝去,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為了維護朱家的統治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到邊境地區拱衛江山,是以明朝的藩王都是手握重兵的實權王爺。這對朱允炆的統治非常的不利。朱允炆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上台後就開始大刀闊斧的削藩。

在朱允炆的壓迫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靖難。而在靖難過程中兀良哈對朱棣是又出兵又出力。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朱棣就把大甯都司交給了兀良哈。

朱棣在位期間多次發動對蒙古人的北伐戰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蒙古的軍事存在,但同時也導緻了明朝國力損耗巨大。除此之外明朝在安南地區還維持着一支龐大的軍隊用來鎮壓那些不服從管教的安南人,使得明朝财政困難,百姓壓力巨大。

朱家子孫天子守國門,沒有一次割地,卻有百萬公裡領土拱手相讓

朱瞻基為休養生息,縮減軍費

朱瞻基為了減少百姓開支、恢複明朝國力,開始大刀闊斧地削減軍費,以用于民生建設。于是他召回了安南地區的軍事力量,放棄了安南。同時,為了減少戰争,在對蒙古人的問題上朱瞻基也是抱着以和為貴的目的,于是又放棄了原有的開平衛,使得開平衛内遷,明宣宗的做法使得百姓得以修養生息,國力也逐漸恢複,明朝在他的治理下開創了仁宣盛世。但是這個盛世卻是以明朝大片土地換來的,代價不可謂不大。

朱家子孫天子守國門,沒有一次割地,卻有百萬公裡領土拱手相讓

國力衰敗,國土丢失嚴重

到了嘉靖時期,國家東南倭寇橫行,北方蒙古也經常進犯,最嚴重的時候,蒙古軍隊越過了長城,兵臨北京。這對明朝造成了巨大的震動。此時的明朝國力已經大不如前。為了應對危機隻能采取收縮防線,把長城以外的軍事内遷,加強長城的防線。此時明朝長城以外除了東北依舊掌握在朝廷手中,長城以外的哈密衛以及河套第地區全部被放棄。撤下來的軍隊也被全部用來加強長城的防禦。

朱家子孫天子守國門,沒有一次割地,卻有百萬公裡領土拱手相讓

此後随着女真在東北地區的崛起,明朝國力越來越衰敗,在與女真的戰争中也是節節敗退,是以東北地區也相繼被放棄。

明朝雖然一直秉承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稱臣。但是随着國力的衰敗,對邊遠地區也難以形成有效的控制,為此隻能一點一點的放棄原有的土地。從朱棣第一次内遷大甯都司開始到崇祯繼位之初,明朝放棄的土地已經超過百萬公裡。

朱家子孫天子守國門,沒有一次割地,卻有百萬公裡領土拱手相讓

明朝雖然有不割地的傳統,但是沒有相應的國力,即使你不割地,也免不了土地丢失。隻有國家不斷強盛才能保住原有的土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