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晋察冀明明缺军事干部,萧克正当其时,为何不受重用?

四野战将系列83:萧克(五)

作者:桅杆

萧克将军带兵和指挥能力都很强,战略战术水平也相当高。笔者研学军史,一直有个疑惑:解放战争期间,晋察冀军区缺军事干部,可萧克从1942年2月到1949年4月,一直是军区副司令员,却多数时间未被授予重任。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晋察冀明明缺军事干部,萧克正当其时,为何不受重用?

聂荣臻与萧克

(一)晋察冀缺少一位指挥能力强的帅才

解放战争初期,我军有六大战略区,即陕甘宁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含华中)、东北和中原。应当说,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之初,全国各大战场,除了粟裕在华中打出七战七捷外,其他战场形势也都不大好。其中尤以晋察冀战场表现差:先是在7-9月进攻大同失利,还丢了战略重镇集宁;后在10月被傅作义偷袭,丢掉张家口。张家口是东北、华北及晋绥三大战略区的枢纽,被敌占领后,甚至牵动全国战略态势处于被动地位。

后来有人把内战初期晋察冀军区连续失利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部队大量复员,兵力不足;二是对手傅作义太强悍。其实,这个理由并不成立。

1946年6月内战爆发时,各战略区的兵力分别是:陕甘宁晋绥军区8万人,晋察冀军区22万人,晋冀鲁豫军区27万人,山东(含华中)军区42万人,东北军区34万人,中原军区5万人。也就是说,此前晋察冀军区虽然复员了10万兵员,但兵力规模仍有22万,也不是兵力劣势最突出的战略区。

晋察冀明明缺军事干部,萧克正当其时,为何不受重用?

尤其是攻打大同失利,直接导致张家口过早丢失。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晋察冀战场态势都十分被动,被傅作义部所压制。罗瑞卿后来评论说:大同战役“是一次战役方针不对、在执行战役时又无明确计划(如究竟重点是攻城还是打援?是没有明确预见的。先着重攻城,而后又被迫打援),以及轻敌、不慎重初战、不集中兵力等完全违反主席思想的相当典型的战例”。

这个评论是非常中肯的,也说出了晋察冀军区连续失利的关键原因:一是战略方针不对,二是战役指挥不力。归根到底,是缺少一位指挥能力强的帅才。

晋察冀明明缺军事干部,萧克正当其时,为何不受重用?

(二)傅作义偷袭导致张家口失守

萧克是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此前负责指挥热河保卫战,没有参加大同战役。

张家口是察哈尔省省会,位于平绥线上,地位重要,为敌所必攻。大同战役失利,尤其是集宁失守后,张家口两面受敌。同时,我军经连续作战,损失很大,又经历新败,士气不高。因此,战场态势对我军十分不利。战前,晋察冀军区曾专门开会,研究张家口撤、守问题。经过举手表决,多数赞成撤,并向中央建议:在敌进攻张家口时,能守就守,不能守就撤离。应当说,对张家口保卫战的决心并不坚决,半心半意。

当时判断,敌人主要进攻方向在东面。为打好张家口保卫战,军区成立野战军前指,萧克为司令员,罗瑞卿为政委,指挥1、2、3纵及地方部队,负责东线作战;由聂荣臻统筹全局并直接指挥4纵及晋绥军区4个旅,负责抗击西线之敌。

9月29日,东线敌军4个师及1个炮兵团,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沿平绥线向怀来地区发动进攻。萧克指挥部队凭借野战工事,连续打退敌军进攻。在摸清敌军进攻规律后,萧克一方面采取夜袭战术,并3次得手,歼敌6000多人;一方面在平汉路北段发起破袭,牵制敌军,并占领县城4座,歼敌8000多人。战至10月8日,东线敌军始终被阻止于怀来以东地区。

东线是越战越勇。可西线却出了大状况:10月7日,傅作义以部分兵力向兴和佯动,以主力35军等部出集宁,从西北方向迂回,绕过4纵防线,8日突然袭占张北,随即在10日进占北线要塞狼窝沟,直指张家口城下。此举让聂荣臻措手不及。晋察冀军区当晚紧急撤离,敌军11日进占张家口。傅作义再次偷袭成功。

晋察冀明明缺军事干部,萧克正当其时,为何不受重用?

应当说,此战敌军兵力优势并不明显,东线作战也打得很好。如果不是傅作义偷袭得手,此次张家口保卫战或许能够成功,至少不会那么快失守,导致匆忙撤离。由此可见,张家口保卫战失利的关键,还是出在战役指挥上。

(三)萧克为何不被重用?

聂帅与陈毅有些相似,强于政工和根据地创建,弱于军事指挥。在解放战争初期,这两位元帅的经历也很相似,都打了几个败仗。不同的,是总部及时指示山野、华野(华中野战军)集中作战,“在陈的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这一指示,有效解决了华东战略区军事指挥能力弱的问题,随后就是宿北战役、鲁南战役等一连串的胜仗。

而在晋察冀军区,张家口失守后,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间,萧克指挥晋察冀野战军在保定南北地区打了4仗,2胜2平,规模不大,未能大量歼敌,晋察冀整体局势仍未改观。对此,总部致电聂、萧、罗,指出这几仗“是在被动情况下打的,故打不出好仗。今后应大踏步进退,不拘于一城一地之得失,完全主动作战”。

晋察冀明明缺军事干部,萧克正当其时,为何不受重用?

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萧克指挥晋察冀野战军在1947年4-5月发起正太路战役。此战共歼敌约3.5万人,控制了正太线,孤立了石家庄,扭转了晋察冀了被动局面。尤其是第一期作战结束、第二期作战开始前,主席回了那封非常著名的电报:

“你们现已取得主动权。如敌南援,你们不去理他……这即是先打弱的、后打强的,你打你的、我打我(各打各的)政策,亦即完全主动作战政策。”

这一仗,也是萧克指挥生涯中比较出彩的一次战役。应当说,从指挥能力到资历威望等方面,萧克完全有可能成为类似粟裕在华东的角色,但在实际中,萧克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正太路战役结束后,萧克即回军区工作,不再负责前线指挥了。也就是说,萧克初期还负责晋察冀的军事指挥,后来只是临时救救急,最后是协助叶剑英创办华北军政大学去了。

晋察冀明明缺军事干部,萧克正当其时,为何不受重用?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笔者百思不得其解。敬请希望知情帮忙解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