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11年,83岁的老人抚摸着一座墓碑,深情地说:父亲,我是宜儿啊

2011年的一天,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迎来了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头发已经花白,眼睛也早已浑浊,可当他随着陵园负责人走到一座墓碑前,在看清楚墓碑上的字时,他的眼中瞬间充满了泪水,低声哭泣起来。

其实这一幕在这座陵园内并不少见,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因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内沉睡着25000多名红军烈士,他们的家人总会时不时地来祭拜他们,也有还不知道亲人沉睡在何处的百姓们来到这座陵园内,他们不肯放过任何一丝能找到家人的希望。

2011年,83岁的老人抚摸着一座墓碑,深情地说:父亲,我是宜儿啊

可特殊的就是,这位83岁的老人抚摸着这座墓碑,深情地说:“父亲,我是宜儿啊!”这句话让和老人一起来的人潸然泪下。镜头一转,我们看到这座墓碑上写着“吴展烈士之墓”。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烈士吴展吧!

一、家庭富裕,成为黄埔军校一期生

吴展出生于1899年6月,安徽省舒城县阙店乡人,原名昌鹏。家庭较为富裕,既是当地地主又是名门大家。吴展是父母孕育的第五个孩子。

因吴展家中富裕,从小就去村子里的私塾念书,且因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成绩十分优秀,经常受到私塾老师的夸赞。先生看吴展热爱学习,就经常教他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这给吴展打下了一个很好的知识底子。靠着这些知识,他顺利考上了舒城县第二高级小学。

2011年,83岁的老人抚摸着一座墓碑,深情地说:父亲,我是宜儿啊

图|上世纪私塾(油画)

小学里的教员很多都是同盟会会员,因此他们在教学时,经常会给同学们讲述一些进步思想,吴展也因此受到了进步思想的熏陶。他经常在校刊《桃溪浪》上发表一些带有进步思想的文章,这得到了老师们的赞赏,因此在课堂上经常公开表扬吴展。

从小学毕业后,吴展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安徽省立第一中学。他家境富裕,但生活却十分简朴,且在学习方面十分用功,成绩非常优秀。平时吴展沉默寡言,一心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可每当到回答问题或是对某件事发表意见时,他又能侃侃而谈。

若是遇上同学需要帮助,他也会积极帮助同学,因此同学们都对吴展非常崇敬,经常暗自称他为“学长”。吴展的进步思想在这里又得到了升华,那时许多进步书刊如《新青年》《向导》等都在学生中流传着,吴展也因此知道了这些进步书刊。

他深受书刊内容的启发,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如抵制日货、反对军阀等。毕业后,吴展23岁,家人觉得吴展到了该成家的年纪,就为他介绍了同样是名门出身的朱淑德给他做妻子。吴展因接触了进步思想,对这种包办婚姻十分抵触,可耐不住父母的劝解,只能接受。

舒城几户乡绅因听闻吴展的成绩十分优秀,且又成功从高校毕业,就想让吴展为他们的孩子教学,并给出了每年60块银元的工钱,这个工钱在当时已经算是很高了。不过吴展并不心动,他以“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理由拒绝了这几位乡绅的请求。

这些乡绅因此记恨上了吴展,经常给他使小绊子,幸而吴展有家人护着,这才没受到实质性的伤害。这一次,吴展萌生了离开家去参与革命的想法,可苦于报国无门。

2011年,83岁的老人抚摸着一座墓碑,深情地说:父亲,我是宜儿啊

图|吴展黄埔军校入学照片

时间来到1924年,吴展听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了一所黄埔军校,他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可他想家人不会同意他去黄埔军校念书,因此只能悄悄离开。他先是向一位农民借了4块银元,之后又给父母以及怀孕的朱淑德留下了一封书信,就连夜踏上了去广州的路。

来到广州后,吴展终于找到了黄埔军校的地点。进入黄埔军校前是要接受测验的,吴展以极高的知识水平顺利通过了考试,成为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

黄埔军校人才济济,许多报国无门的优秀学生都进入了黄埔军校,吴展再努力,也有人比他更努力,他在这批学员中不算特别优秀,但也绝不算差生,他还是以较好的名次从这所学校毕业。毕业后,吴展留校担任特务营营长。

二、参加革命,认识革命伴侣彭镜秋

1925年,陈炯明叛乱,以叶剑英为首、黄埔军校学生为主要势力的教导团,成功将陈炯明叛乱的事情解决了。而吴展也在其中,这是他第一次真正上战场,他的内心十分激动,特别是在战斗胜利后,内心的豪情壮志更是势不可挡。

黄埔军校政治科在不久后迁到了武汉,成立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而吴展就在校内担任四队队长,从事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的工作。也是在这个分校,黄埔军校首次招收了第一批女学生,此后更是为国家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女军官,其中吴展的革命伴侣彭镜秋,就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六期学员。

2011年,83岁的老人抚摸着一座墓碑,深情地说:父亲,我是宜儿啊

图|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在岗期间,吴展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学生要求严格。对他而言,若在校内不对学生严格,那就是对他们的以后不负责任。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带学生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武汉人民收回英租界的斗争,他觉得让学生实际体会一下人民的斗争,能给学生以后的发展带来益处。

1927年,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起义前,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也派人准备参加南昌起义,吴展就在这批派去的人中。可从武汉到九江时,却被张发奎给缴械了。后叶剑英建议将 这支队伍改为第二方面军教导团,张发奎在仔细思考过后同意了。

这支部队这才得以继续南下,可南昌起义已经结束了,教导团只能继续南下,等待命令。来到广州后,在广州黄埔军校校内的军官没有多少,为了充实革命力量,吴展被调为了广州黄埔军校补充营营长。

后党组织准备举行广州起义,可计划泄密,只能提前,而吴展未提前得到消息,而是在广州起义进行后才得到消息。正巧此时他听说张太雷不幸牺牲,而他领导下的教导团也退出了广州,向花县撤退。经过考虑,他赶紧带着补充营前往花县,

前进过程中,吴展率领的补充营也遭遇了敌袭,他们一边与敌军进行战斗,一边前进,终于到达了花县,成功与此地的教导团相遇。后来,教导团与补充营一起被编为了红四师,吴展担任十团参谋长。

红四师后来继续朝广东海陆丰前进,在这途中,吴展接受了更加先进的革命思想,并对革命队伍更有信心,因此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红四师终于抵达海陆丰,中共东江特委表现出了自己的热情,吴展在此后也被调为海陆丰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委员。

可后来,海陆丰革命失败,革命队伍只能从海陆丰撤退,前往其他地区进行革命活动。队伍内的军备力量逐渐减弱,经过党组织讨论,他们决定将此队伍分批转移,以保存革命主要力量,而吴展等人就在这时被转移到了香港。

2011年,83岁的老人抚摸着一座墓碑,深情地说:父亲,我是宜儿啊

到达香港后,吴展就与和他一起到达香港的彭镜秋结成了革命伴侣,两人在上海度过了一段较为安逸的时光。吴展还将彭镜秋带回了老家,让家人认识了她。

1931年,红一军和红十五军被合编为红四军,并下设两个师(第十、第十一师)和一个独立团,而吴展就被任命为了红四军第十师参谋长,并被党组织派去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而他的妻子则留在了上海。

三、生死离别,吴展被杀害

此时的吴展与彭镜秋已经有了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吴展万般不舍,毕竟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再与妻儿见面,甚至这一次还会是最后一次见面。

在离别的前几天,吴展抱着年仅3岁的儿子吴方宜,说:“宜儿啊,父亲过几天要出一趟门,你在家要好好听母亲的话,不要不乖。母亲很忙,不要经常惹母亲生气,知道吗?”吴方宜与别家小孩不同,他开口较晚,这时还不会说话,就睁着水汪汪的眼睛一直看着父亲。

看着孩子纯净的眼眸,吴展哭了出来,他抱着孩子一直哭泣,一直想让孩子叫他一声父亲。他说:“宜儿啊,你叫我一声父亲好吗?”可是孩子只是看着父亲不知所措,不知自己的父亲为何哭泣,宜儿的眼里也渐渐充满了泪水。

看着孩子快要哭出来了,吴展赶紧擦掉眼中的泪水以及脸上的泪痕,安慰地说着:“宜儿乖哦,不哭啊,不会说话就慢慢来。父亲刚刚只是太激动了,没事的。”

几天后,吴展前往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这里,他与部队经历了数次战斗,都获得了胜利。可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因数次战斗而变得愈发强大时,部队里却出现了问题。

1933年,当吴展随部队在四川通江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时,还是被叛徒抓住了,并无情将 他杀害了。而此时远在上海的彭镜秋并不知道这个消息,她也正处于危险当中。

因叛徒出卖,位于上海的大部分党内人员都撤离了,可彭镜秋仍坚持留在上海,毕竟自己的一双儿女经不起长途跋涉。彭镜秋自身的薪资不高,她与一双儿女过得十分困难,可她从不愿将这个消息告诉党组织,不想麻烦党组织。

2011年,83岁的老人抚摸着一座墓碑,深情地说:父亲,我是宜儿啊

图|彭镜秋

某天,她的女儿生病了,那天她正巧做任务去了,等她回来时,她看到女儿那与丈夫极为相似的面容嘴唇泛白,奄奄一息躺在床上。她赶紧拿出家中的钱财带着女儿去治病,来到附近的医院后,高昂的治疗费用压垮了彭镜秋,她只能抱着女儿又回到了住处。

彭镜秋看着女儿在她怀中渐渐死去,她的泪水早已流干,眼神已经呆滞,整个人看似安静却几近疯狂。突然,她听到了一声“妈妈”,彭镜秋眼中的神采渐渐恢复,她机械地转头,眼中倒映着自己儿子担忧的眼神。她内心想着:“对啊,我还有宜儿,我不能这样下去。”

彭镜秋抬起手抚摸儿子头,安慰他。在将女儿的后事处理好后,她又开始从事革命活动。在1934年因叛徒出卖被关进了监狱,儿子也随她被关进监狱。监狱的环境很差,阴冷又潮湿,吴方宜身上出现了湿疹甚至还有疥疮。饮食也不好,儿子身上全是骨头。

为了自己的孩子,彭镜秋只能托人从监狱寄了一封信给远在舒城的吴展他大哥。大哥收到信后,赶紧来到母子被关押的监狱,接回吴方宜。大哥本想将吴方宜寄在朱淑德的名下,可朱淑德自身难保,她的生活也十分困难,已经无钱来供养吴方宜了。

可吴方宜还年幼,总不能无人照顾,吴家几兄弟商量后,就将吴方宜过继给了吴展的三哥,并将这个消息托人告诉了还在监狱的彭镜秋。彭镜秋得知消息后,心中的大石头终于放下。她在监狱中一直待到了1937年,才被组织救出。被组织救出后,彭镜秋才得知了自己丈夫已经死亡的消息,她悲痛欲绝。

四、苦找数十年,亲人终找到吴展墓

党组织在营救出彭镜秋的后一年,就将她派往了延安保育小学,担任里面党支部书记一职。这所学校内大多学生都是烈士遗孤,以及革命战士的后代。在位期间,她倾尽自身心血,想将这些学生培养成才。

党组织见她工作认真负责,就将她调到了陕甘宁边区,担任妇联秘书长,之后更是将她从延安调到了东北松江省(松江省于1954年被并入了黑龙江省),担任松江省第一军区医院政委,此后,她的职位又从医院政委调到了松江省妇委书记、妇联主任。

在此期间,彭镜秋没有见过自己孩子一面,她想着等革命胜利了再与孩子见面。可远在舒城的吴方宜并不这么觉得,他在自己的三伯家住了14年,三伯家虽因打击地主的活动遭到了一些磨难,但好在家底丰厚,因此并未受到重创。

2011年,83岁的老人抚摸着一座墓碑,深情地说:父亲,我是宜儿啊

图|打击地主(画)

可随着吴方宜渐渐长大,他无比想念母亲,被送来三伯家时他已记事,他一直记得母亲的模样。在三伯家虽衣食无忧,可三伯一家给不了吴方宜想要的母子亲情。每当看到三伯一家其乐融融的模样,他内心想去寻找自己母亲的想法就如杂草一般疯长。

1949年,经过多方调查,吴方宜终于确定了母亲的位置,这时他再也忍受不了,他与三伯说:“三伯,我现在长大了,想去找我的母亲。”三伯其实早就知道侄子想去寻母,他也知道吴方宜在打探彭镜秋的消息,听到这话后,他说:“想去就去吧,记得带上些银钱。”

与三伯辞别后,吴方宜就来到了松江省。吴方宜在来到松江省后,先住在了松江省的一家旅馆内,他想以最佳的精神面貌与母亲见面。在休息了一晚,且打理了头发,换上了新衣后,他来到了松江省妇联主任的办公室前,深吸一口气,他敲响了妇联主任办公室的门。

进入办公室,吴方宜看到的是一位正在办公桌前努力工作的女性,眉头皱着,仿佛在思考着什么。看着看着,吴方宜的眼泪就掉了下来。彭镜秋看到一位成年男性对着自己哭泣感到很奇怪,不过她还是询问了一句:“同志,你怎么了?有什么烦心事可以与我说。”

只听他说:“母亲,我是宜儿啊!”听到这句话,彭镜秋的瞳孔瞬间缩小,她赶紧站起身,不可置信地说道:“你...你是宜儿,我的宜儿?”吴方宜点头,说:“母亲,我是宜儿,我是你的宜儿啊!”母子两人的相见是幸福的,流下的泪也是幸福的眼泪。

2011年,83岁的老人抚摸着一座墓碑,深情地说:父亲,我是宜儿啊

图|吴展烈士之墓

可当吴方宜询问父亲的位置时,彭镜秋哭得更加厉害了,她对吴方宜说:“你的父亲牺牲了。”吴方宜又问自己父亲墓碑的位置,彭镜秋只是摇摇头说自己也不知道,且寻找了许久都没找到。此后,吴方宜就一直托人寻找自己父亲吴展的消息,而彭镜秋这边也在托人寻找。

彭镜秋曾于1983年收到了一张吴展的烈士证书,可这张证书上还是没有写明吴展的牺牲地以及墓碑所在地。

直到2001年,彭镜秋病逝了,她还是没找到吴展的墓碑。在死前,她紧紧握着儿子的手,说:“宜儿啊,你一定要找到你父亲的墓地啊,他还没亲耳听你叫他一声父亲呢!”没找到吴展的墓地成了彭镜秋一生的遗憾。

终于,那是2010年的一天,舒翎(吴展的外孙女)在逛论坛时,发现一位博主发的他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拍摄的照片。

突然,她看到了一张墓碑的照片,这张墓碑上写的是“吴展烈士之墓”,这引起了她的注意,她赶紧着手进行调查,最后她确定了这就是她外公的墓碑。舒翎赶紧通知自己的家人,这个消息如同一滴水滴进了烧热的油锅,整个吴家瞬间燃炸了。

2011年,83岁的老人抚摸着一座墓碑,深情地说:父亲,我是宜儿啊

后来,吴方宜等吴家人来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之后就发生了我们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吴方宜离开时带走了吴展墓碑前的一抔土以作留念。数月后,吴方宜再次来到了吴展的墓碑前,这次他带来了家乡的泥土和水,并将吴展最喜欢的兰花用舒城的泥土和水栽在了他的墓前。

接近八十年的分别,这对父子终于又见面了,只是一位已成一抔黄土,一位已白发苍苍。这样的情景不知在中国各地的烈士陵园里发生过多少例。吴方宜是幸运的,在他有限的时间里,他还是与他的父亲见面了。而更多的是,那些从未与自己的父母见过面的革命烈士的后代,希望他们也能早日找到自己的父母,结束上个时代留下的种种悲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