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南北朝北人南迁,只为“保命”,为何到了后期却转为“南民北迁”?

“忆昔永嘉际,中原板荡年。衣冠坠涂炭,舆辂染腥膻”

。永嘉之乱,其实就是北民南迁引起的。自东汉末年之际,少数民族就有内迁的迹象。而西晋时期,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最终,中原地区沦为外族角逐的战场。

而衣冠南渡,也是北人南迁的故事。

南北朝北人南迁,只为“保命”,为何到了后期却转为“南民北迁”?

当时司马睿带领着中原的士大夫建政江左,在王导的辅佐下终于形成了东晋政权。无论是胡人,还是中原人,每每都是喜欢往南走。

一个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另一个则是为了躲避战乱。

(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移,射猎为业”。

北人南迁似乎成了一个历史的定律,每当北方战乱纷繁时统治者或者百姓们都喜欢跑到南方避难。比如玄宗逃到川蜀,还有建炎南渡,还有南明诸多小朝廷。他们都是在失去北方以后,在南方地区与敌国分庭抗礼。但是在南北朝时期,却出现了相反的迹象。

1. 战乱纷繁,流离失所

“宁为盛世犬,不为乱世人”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平宁的社会环境之下,一旦发生战乱,人命就如同草芥一般。历史上的数次衣冠南渡,皆是如此。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当时的政权更迭非常频繁,你方唱罢我登场。

南北朝北人南迁,只为“保命”,为何到了后期却转为“南民北迁”?

而前朝的宗室贵族们,往往就会在新主继任时成为眼中钉,肉中刺。所以,要说南人北迁,其实还是以那些养尊处优的王宫贵胄们为主。

因为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而且也非常害怕遭到清算。

索性就直接前往北方,说不定还能获得好的待遇。

在侯景之乱时,就出现了很多北人南迁的现象。《魏书》

“萧衍子弟北兖州刺史湘潭侯萧抵,徐州刺史萧正,湘潭侯萧退竞相来降”。“太清三年,王显贵以寿阳降东魏”。《北史》“至北齐天保年间,梁地淮南,淮北一带皆入北齐”。

2. 带地来降,待遇优渥

尊重是互相的,如果想要在投奔其他国家以后还能够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自己当然要有些真本事。侯景乱梁时,南梁的宗室子弟们都分封在各处。

而且,大家眼看着帝国将要崩塌,心中自然是万分恐惧。

此时能够容纳他们的,也就只有北方的国家了。

萧姓贵族们,带着自己分封来的土地去投奔,就相当于交了一份投名状。换回来的是他们的保护以及免受侯景的屠戮,这笔账算起来是非常划算的。而且,这些人的选择也是很多的。

南北朝北人南迁,只为“保命”,为何到了后期却转为“南民北迁”?

就像江陵之变时,宗室子弟们除了去东魏和北齐,还有很多都跑到了西魏。谁开的价高,就去投奔谁。而无论对北方哪个政权而言,

都是非常需要这一大块不用一兵一卒就能获取的土地的。

为了躲避战乱,南方的贵族们就开始逐步的往北走。此外,也有很多是战败后被俘的。

其实,说白了,是他们自身的能力不足,而且平时又习惯了潇洒不羁的生活。

面对战事来临,除了向他国投降,以获得暂时的安全,别无他法。

所有的自主迁徙,都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当下生活的土地,使得自己难以为继。

南方贵族们北迁,就是害怕自己会遭到清算或者不想再受战乱之苦

。虽然有些人没有自己的封地,但是却有金银财宝,盘缠是十分丰裕的。相比较他们而言,那些底层的黎民百姓才是最酷的。

南北朝北人南迁,只为“保命”,为何到了后期却转为“南民北迁”?

(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除却上层阶级,占据北迁主流的其实还是那些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经济能力,一无所有的平民。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后,连年征战,互相攻伐,人口数量急剧下降。而中原自古土地相对肥沃,若是绝佳的土地无人开垦,千里无鸡鸣,对于统治者而言是非常难堪的。

因为,没有人就交不上税,税收不上来,就无法支撑庞大的军事开支,会有亡国的危险。

1. 主动北归,寻觅生机

永嘉之乱以后,出现了大量的北人南迁。而南北朝末期,又发生了大规模的南人北迁现象。在这些人中,主力军还是黎民百姓。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既然现下的生活环境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倒不如主动北上。

《北史》

“西魏大统十五年,梁州刺史萧循率所部五万人口入朝”;“元和五年,自南北上至百姓逾三万二千人”。

关于百姓入北朝的记载并不多,但是人数却不少。南方人满为患,而此时的北方又相对而言比自己所在的国家有发展前途。

南北朝北人南迁,只为“保命”,为何到了后期却转为“南民北迁”?

其实,

最终原因还是中原地区大片荒地无人开垦。

而他们去到之后,既能够为当朝政权缓解压力,那些统治者自然是双手欢迎;对于其自己而言,可以暂时的逃避战乱纷繁,重要的是能够安心的吃两口饱饭。

2. 被俘入境,甘当奴隶

孟子云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但是古往今来,能够达到这种水平之人,可谓是少之又少。起初的十六国或者后来的北朝,都曾经大肆的在南方掠夺民力。《周书·文帝下》

“及西魏破江陵,并虏其百官及人民以归,为奴婢者于十万”。

这是史书记载中,北方政权掳掠平民最多的一次。这些百姓们,手无缚鸡之力,也没有能力和强大的政权对抗。而他们原先的归属之国,更没有能力保护他们。所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百姓们沦为了鲜卑人的奴隶。

隋朝建立以后,为了自己统治的巩固,也开始从南方大规模劫掠百姓。

而且,当时的陈朝非常软弱,只能任人宰割。最后一次是发生在隋灭陈,统一全国之前。北地常年打仗,人口锐减是一定的。

南北朝北人南迁,只为“保命”,为何到了后期却转为“南民北迁”?

而没有了底层之人给其做奴隶,他们的皇位自然做的也不安生。

所以,这些人的北迁是非常不自愿的。

(三)、北强南弱,显而易见

“永嘉初,连岁寇掠,百姓失业,流亡归附者日月相继”。

衣冠南渡的时候,看着世家大族和豪强们纷纷迁往南方地区,很多百姓也不愿意在异族的统治下生活,于是纷纷跟随朝廷入江南一带。梁陈之际,又有很多人开始向北方迁徙。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北方政权要远比自己的国家有发展前景,

还有因为避灾,避乱等诸多因素。

1. 树挪死,人挪活

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力,这也是促使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因素。

对于南北朝晚期的人而言,他们的祖先费尽周折为了躲避战乱,来到南方定居。而此时的江南,已经因为侯景之乱以及江陵之乱搞的一塌糊涂。

如果有能力选择,谁也不想整日生活在刀光剑影之中。历史典籍中,记录最多的北迁群体还是那些朝中的王宫贵胄。他们之所以向北发展,也有两种动因。首先,就是自己主动归附。

“梁武帝兄弟鄱阳王恢之子,乃奔于齐”

“及江陵乱,萧该与何妥同至长安”。

南北朝北人南迁,只为“保命”,为何到了后期却转为“南民北迁”?

这些人都是因为战争,或者是统治集团之间的内斗而无法继续于封地上生活下去的。虽然他们没有带着自己的封地,但是毕竟身份显赫。

所以,大体而言,还是受到了优待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人是兵败被俘。

不论是两种原因的任何一种,他们的归附,绝对不会是孑然一身。纵使没有城池奉上,也带着很多的金银财宝或者士兵,奴隶。一般而言,待遇都不会很差。

2. 投机主义心理

除却皇室和平民阶层以外,

文人士大夫阶级在北迁过程中也是不容小觑的一批人马

。当时除了传统的豪门士族以外,还出现了很多新兴庶族。

因为统治政权的更迭频繁以及内斗的不断出现,使得很多文人们都开始往北走。毕竟,北朝的文脉发展要远远不如南方。

所以,他们眼中北方就是自己的未来所在。

于是,庶族文人看到高层如此,也随之纷纷迁往北方。

在尝到了甜头之后,北朝政权也开始逐步的强迫文人迁徙。因为北方的军事实力过硬,就每每在获胜以后将各地的文人士大夫强行带到自己的地盘。这种人不在少数,就像吴明车,裴既,詹文河还有耿勋等。

南北朝北人南迁,只为“保命”,为何到了后期却转为“南民北迁”?

“不害性至孝,居父忧过礼”。

此外,还有很多人都是受到仁义礼智信的影响,而迁往北朝。他们大都是妻子或者父母在战争中被俘虏,为了能够和家人团聚,故而九死一生,毅然前往北方与家人团聚。

此外,还有很多人是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被强制的扣留了下来。

“太清二年,徐陵出使东魏。时侯景之乱,遂以此由,被强留于此”。

统治者借着侯景之乱,回去不安全的名义就对南朝的文人软磨硬泡,把他们留了下来。

结语:

南北朝末期人们的大规模北迁,无外乎主动与被动两种因素。

主动,是因为朝廷内斗或者战乱纷繁,难以继续活下去,故而选择相对更好的生活环境;而其中还是以被动的最多。北方连年征战,人口稀少,所以他们开始掳掠人口。其实,不管哪种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北方政权强硬,而南方政权羸弱。

参考文献:

《新五代史》

《旧五代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