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印度给中国取1名,古人礼尚往来,一口气回敬了21个,沿用至今

要说中国的外号可不少,像自己用的代称便有华夏、中华、中原、神州、九州等等。而外国同样给中国取了不少的外号,像古希腊跟罗马一度称呼中国为丝国、丝来的地方。这名字很显然是因为丝绸,要知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制造丝绸的国家。给西方国家输出了大量的丝绸,这可是他们的奢侈品,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古印度给中国取1名,古人礼尚往来,一口气回敬了21个,沿用至今

还有像什么瓷国、清国、唐国等等,作为邻居,印度也没少给中国取外号。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贬义词的支那,并非是日本对中国的称呼,最早起源于印度。而且当时也没有带有贬义,是一种正常的称呼,根据研究来看,秦跟印度很早就有往来。支那一词很有可能是来自秦的音译,而日本人在唐朝期间不断派出遣唐使,一来二去之下也得知了这个称号。

古印度给中国取1名,古人礼尚往来,一口气回敬了21个,沿用至今

它成为贬义词是在更晚,准确的来说在明治维新后,甲午一战惨败。日本人长期把中国尊为上国,这次惨败令他们颇为震惊,因为不忿我们的居四夷之中的中国,因此将支那带有贬义性。印度对中国的称呼还有一个叫做震旦的,说起来这个词倒是古代印度人表示尊敬所用,鲁迅先生也颇为这个称呼为荣。这两个称呼在史籍中出现得比较多,而中国对印度的称呼那就多了。

古印度给中国取1名,古人礼尚往来,一口气回敬了21个,沿用至今

印度第一次在中国的史籍中出现应该是在史记中,《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夏﹞东南有身毒国 。当时称之为身毒,这一称呼应该是在先秦时期开始了。范围主要指的是印度和流域,因为语音的历史发展、语言传播,它为什么这样叫众说纷纭。除了这个还有20种称呼,如下:申毒、辛头、信度、身度、印度、天毒、信图、贤豆、天竺、天笃、天督、呬度、乾读、捐读、新头、信度、悬度、贤毒、印土、寅度。

古印度给中国取1名,古人礼尚往来,一口气回敬了21个,沿用至今

天竺应该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没错,这便是小说中的西域。唐朝初年便一改身毒的叫法,转头称之为天竺,天竺在当时还是一个大国。李世民让和尚去西天取经,等玄奘回来之后才根据读音,称其为印度。这些外号大部分是音译错误,数次更改,所以才有了这么多的外号。观察就能发现,有几个外号已经很接近现在的称呼,比如说印土、寅度。

古印度给中国取1名,古人礼尚往来,一口气回敬了21个,沿用至今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奇奇怪怪的称呼都不是带有恶意的,相反,在历史上,双方的商贸往来很多。一直到明朝时期双方的关系都很好,郑和七下西洋,其中印度的喀拉拉邦是他船队重要的中转地。他们也因此对古印度国家进行了多次访问,尤其是第二次,1403年,成祖朱棣还派尹庆对柯枝国(今科钦)和古里国(今卡利卡特)进行赏赐。

清朝闭关锁国,不单停止了上贡,连带贸易也一并取消,于是关系逐渐便淡了下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