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冷战时期,美国发明核动力窃听器,秘密安装在苏联海底电缆上

作者:大军说史

从1969年开始,苏联为了提高自己的通信效率,开始在鄂霍茨克海的海底修建军用电缆,专门负责连接莫斯科和远东之间的军事基地。

苏联人为了防止有人破坏这条电缆,在海底电缆上方的海面上设置了告示牌,警告来往船只不要破坏电缆,否则将会受到严惩。虽然现在有很多人认为苏联这种做法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但是毫无疑问,在当年真的没有人敢在这里轻举妄动。

毕竟这条电缆完全位于苏联境内而且海面上就是苏联的军港,不管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对这条电缆动什么手脚。但是令苏联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条电缆建成后不久,大量的苏联信息却通过这条电缆被泄露了出去。

这让苏联情报部门的高官无比的愤怒,他们在海底建筑了声纳检测网,不放过任何一个声纳信号,然而却一直没有取得任何的成果。

所有的苏联人都不清楚,对方到底是通过什么手段从这条电缆里获取信息的呢?

冷战时期,美国发明核动力窃听器,秘密安装在苏联海底电缆上

实际上当美国人知道这条海底电缆的存在之后就立刻动上了歪脑筋,他们一直想对这条电缆进行改造以获得苏联的情报。但是这条电缆的保密措施实在是太过严密了,之所以苏联敢在电缆上方设置警示标语,也是吃准了美国人不可能渗透到距离苏联如此近的海域里。

苏联在远东的部署,美国人始终就摸不太清楚,但是如果能够对这条电缆进行监视的话,那就相当于苏联从莫斯科发出的每一项命令都对美国单项透明。如此巨大的情报价值对于美国人来说,如果不试一试简直是太可惜了。因此美国集合了全国的情报专家来研究,到底用什么手段才能监听到苏联海底电缆发出的信号。

美国专家认为苏联人在附近安排了大量的声纳检测网,这让大摇大摆地进入其中已经不再可能。但是海底能够发出声音的东西又不仅仅是船只,船只在水下航行时往往会发出很大的声音,但是海底也存在着非常多的杂波。

只要海底噪音在60分贝以下,那么毫无疑问,潜艇就可以将自己融入到杂波当中而不被声呐监测网所捕捉到。美国人立刻从各个大学调集来顶尖人才开始对于无声潜艇的研制,这项研制总共耗费了美国国费6000万美元。要知道,这可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6000万美元,比一条航母都要贵。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这条改造之后的潜艇在水下航行的时候,已经可以完全融入到水下环境当中,其噪音远远低于60分贝,不管是什么样的雷达声呐检测装置都无法探查到这艘潜艇的存在。而此时还有一个问题摆在美国人的面前,那就是如何才能找到这条电缆的位置。

虽然苏联设置了告示牌,但厄霍茨克海实在是太大了,就算这艘潜艇能够顺利地潜入进苏联海域,但是想要在如此宽广的海洋当中找到一条海底电缆,难度和海底捞针也差不了太多。

因此,美国人决定给这条潜艇安装探照灯和摄像机,通过目视的方式来寻找这条电缆。这样就可以不用雷达或者声纳设备来触发苏联人的警报了,这样做对于寻找那条电线还是十分容易的。

因为美国这个计划完全有赌的成分,但是美国人也找不到更好的方法了。在确定了如何才能悄悄地潜入苏联海域之后,美国人立刻就开始了对于窃听设备的设计。

大家都知道,在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的间谍过招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双方都用了各种令常人惊叹的手段来对对方进行窃听,而美国人这次算是下了血本。他们请来一大群科学家来研究,如何才能让一个窃听器在水下长期运行。

能够运行很长时间的窃听器在冷战时间比比皆是,就比如说苏联最有名的金唇计划,窃听了美国十余年都没有被发现。因为这个窃听器当中完全没有什么电子结构,只通过最简单的共振来完成信息的传递。

但是在茫茫的大海里想要对一条电缆进行监听,凭借共振很明显是做不到的。于是美国人想到了一种永久性的能源设施,那就是核反应堆。当这个想法被提出来的时候,甚至有不少美军高层都被吓到了,但是他们在冷静下来之后,认为可以一试。

美国的贝尔实验室被委托进行这个核动力窃听器的设计工作。首先他们研制了一款超大功率的电磁信号放大器,这样就可以不需要刺破电缆的外皮儿,直接从外部接收到电缆传输的信息。

这个电磁信号放大器被安装在一个窃听设备当中,这个窃听设备的长度足足有5m。之所以要设计得这么大,原因就在于这个窃听器不仅仅要容纳一个电磁信号放大器,还要容纳器能源,也就是贝尔实验室所研发的放射性同位素电池,实际上就是一个缩小版的核反应堆。

有了核反应堆的加持,这款窃听器可以工作长达50年的时间。在冷战的环境当中,这绝对称得上是半永久设备了。当然,美国人也并不愚蠢,他们考虑到如果苏联人发现电缆被窃听,很有可能会对电缆进行移动等手段。

于是在安装这个窃听设备的时候,这个设备并没有被安装得特别牢靠。如果电缆被大幅度移动的话,这个设备就会自动脱落下来。当这个设备掉落在海床上之后,苏联人就永远无法发现这个秘密了。

美国方面给他们的计划取名叫做常春藤之铃,这个名字可以说非常的巧妙,常春藤自然指的就是那条长长的电缆,而铃铛指的当然就是窃听设备了。

1970年的12月,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苏联海面巡逻舰队照常巡逻。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美国的特种潜艇已经悄悄地潜入了苏联境内,并且开始搜寻苏联人安装的海底电缆。

在一开始,美国人用了几天的时间都没有找到电缆的确切位置。在57万平方公里的海底寻找一条电线,简直难于上青天。然而就在美国人已经快要放弃的时候,他们突然看到一条苏联巡逻船正在驱赶几艘渔船。

如果有巡逻艇不允许渔船在附近停留,那么这片海域里肯定有猫腻。于是,美国船长立刻下令潜艇来到这片水域,等到苏联巡逻艇走后再到海底进行查看。潜艇在巡逻船停留的地方孜孜不倦地寻找了三天,终于在海底150m的地方找到了目标?

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潜艇上的四名潜水员立刻从潜艇上冲了出来。他们身穿着笨拙的深水潜水服,然后开始将常春藤之铃套在电缆上。随着磁带录制功能的启动,对于苏联的窃听行动已经开始了。

等到这些潜水员回到潜艇上之后,所有人都发出感叹,至少美国人为了这项计划所准备的两亿美元没有白费。美国人对于这次行动也非常的满意,他们认为自己终于可以报当年的一箭之仇,现在轮到自己坐在办公桌前窃听苏联的秘密了。

苏联人在一开始还感觉到莫名其妙,他们认为海底电缆是绝对安全的。正是因为这种骄傲自大的性格,才让苏联人使用海底电缆进行通讯的时候,从来不使用暗语或者加密,这也让美国人获得情报的难度低了不少。

当时苏联的情报可以说已经对美国单向透明了,从核导弹的部署到步兵连的执勤情况,美国人都可以知道得一清二楚。美国人对于苏联的窃听一直持续了十年,甚至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高层们称为是自己有史以来做过最值钱的一笔买卖。

然而就在十年后的一天,潜水员前往水下偷偷地对已经用光的磁带进行更换的时候,他们却诧异地发现,美国人之前埋设在这里的常青藤之玲竟然不见了。5m多长的大家伙就算掉落在海底,潜水员也能很快发现。

而现在整个不见了,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苏联人捞走了。美国人恼羞成怒,但是他们也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已经运行了十年之久而且万无一失的窃听计划会被苏联人发现呢?而这也成为了当时美国中央情报局最为困扰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在1985年之后被揭晓。

1985年6月,苏联克格勃高级官员尤尔琴科上校叛变到了美国大使馆。当时上级给他的任务是到意大利调查苏联物理学家失踪一案。但没想到这个尤尔琴科却逃到了美国大使馆,表示将会投靠中央情报局。

而通过尤尔琴科的描述,常青藤之铃之所以被发现,是因为美国情报部门内部出现了内鬼。这个消息让美国人大为震惊,他们不知道到底谁是内鬼。但是尤尔琴科表示,以自己的级别也依然无法接触到像出卖常青藤之铃这么高级别机密的内鬼,但是他只知道这个内鬼的代号叫做朗先生。

朗先生是美国国安局的一名雇员,此人在通讯之中表示自己喜欢赌博,欠了一大笔钱,而且还因为修房子的问题向同事借过钱。这样的描述让美国方面瞬间明白了自己应该搜索的范围,本来在美国内部能够接触到这项计划的人就很少,再加上如此清晰的描述,让美国人很快就抓到了一个叫做佩尔顿的分析师。

佩尔顿进入美国情报局已经二十多年了,但始终都只是一个分析师,从来没有要升职的意思。他非常喜欢酗酒,而酗酒之后还经常喜欢去赌钱。但此君赌技不佳,经常输得一干二净,老婆孩子都已经离他而去,甚至连自己家的房子漏水都没有钱修理了。

为了修补自己家房子的房顶,他曾经向同事借过一笔钱,但是最后因为实在还不上,还遭遇了同事的羞辱,这让佩尔顿认为自己的人生非常失败。长此以往下去,他开始对美国产生了怀疑,最终决定将常春藤之铃的情报出卖给苏联,以获得修房子的钱。

苏联人只花费了5000美元就得知了如此重要的情报,而佩尔顿也被苏联发展成为了克格勃的线人,定期领工资。实际上,这个窃听装置已经被苏联人拎回了家进行研究。直到今天,还躺在俄罗斯国立军事博物馆的橱窗里对外展示。

美国人当然将佩尔顿捉拿归案,一名情报分析师仅仅因为5000美元就将美国人布局十年,价值2亿美元的绝密行动毁了个一干二净。这让无比愤怒的美国法院最终判处了佩尔顿终身监禁,并且没收其全部财产。

但是令美国政府万分惊讶的是,找遍了佩尔顿的所有账户竟然也只有100万美元。看来此君就算在投靠克格勃之后,也依然没有改掉花天酒地的生活,到最后仍然是兜比脸还要干净。

但是这个故事还是走到了终结。尤尔琴科被美国人委以重任,美国人认为尤尔琴科将会是他们破解苏联克格勃间谍网的关键节点。

但是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仅仅90天以后,尤尔琴科竟然再次回到了苏联并且官复原职,直到今天依然在为俄罗斯情报部门工作。因此到了今天,这位扑朔迷离的前苏联特工往往被人们认为是克格勃派到美国进行钓鱼执法的。

而佩尔顿则是尤尔琴科的投名状,因为其早就没有了什么用,克格勃早就想和他做切割了?有人说尤尔琴科从美国带回来的资讯,远比出卖一个弃子要火得多,但是美国和苏联方面都对这一事件三缄其口。

总之,这最后又成了冷战期间的一桩无头悬案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