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华为张修征:城市数字化要聚焦民、企需求,实现能感知、会思考、有温度、可进化

作者:紫牛新闻

自“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来,一场遍及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大潮不断奔涌向前。进入2022年,数字化转型仍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命题,但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近日,财新网联合华为云推出“桑田岛时间”特别节目——寻找2022数字化转型的十个“真相”,十名来自政务、智库、企业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分享了独到的见解。

华为中国区副总裁、华为云中国区总裁张修征就宏观经济环境下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国企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大家关心的节能减排、数据安全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华为张修征:城市数字化要聚焦民、企需求,实现能感知、会思考、有温度、可进化

华为中国区副总裁、华为云中国区总裁张修征

以下为张修征观点全文:

观点1:宏观经济面临三重压力下,数字化转型会不会减慢?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正是“解压”的关键,用技术和方法的确定性对冲环境的不确定性,才可能实现更“稳”。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单不会放缓,反而会因此加速。数字化转型正是“解压”的关键。越是艰难,越有变革的必要性。有远见的企业负责人,遇到外在环境的压力时,会反周期投入,主动抓住机遇,引入数字化技术服务于自身业务发展,实现效率倍增、质量提升,构建和放大差异化竞争能力,在生存竞争中实现脱颖而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的核心主线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如何实现?用技术和方法的确定性对冲环境的不确定性,扛住压力,才可能实现更“稳”。这在全球数字化转型先行者的身上非常明显:2018到2021年期间,全球8300家标杆企业中,全面拥抱数字化前10%的企业,比后25%的企业,营收增速快了5倍,这个差距还会持续扩大。

观点2:在以科研创新促进数字化的道路上,如何兼顾国家战略支持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科技创新的深度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只有做深、做厚基础创新,才能支撑起社会发展的未来。而科技企业是科技强国战略的关键力量,但用户不断发展的需求和未来场景,也会促进企业更加关注理论突破,通过合作研究开发新的产品,从而形成产学研用的良好循环,推动产业向前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华为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挑战世界级科研难题,加大在基础学科研究、工程体系、理论体系等方面合作,突破发展瓶颈,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创新型人才助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携手打造一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2020年,任总曾先后拜访过国内多所985高校,就是希望搭建更深、更宽领域的合作平台,共同努力造就更多一流领军人才,针对国家重大需求进行科研布局和联合攻关,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观点3:国企如何发挥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作用?

央企国企的数字化转型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牵引力。就在上个月,国资委在深圳召开了首届央企数字化转型峰会,华为也受邀参会做了转型经验的分享。央企国企一般都有较为成熟的管理体系,也采用了数字化的管理手段,除了加快自身转型步伐外,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拉动所处行业、地域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企业,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全要素、全周期、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带动整个中国的数字化转型。

同时,许多央企国企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大踏步迈进,比如中国一汽集团,通过数字化转型不仅实现了产品服务转型和企业运作转型,也为汽车工业的数字化转型树立了标杆,加速了其关联的上下游产业的数字化演进。此外,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等央企的数字化转型也大大带动了能源行业的创新发展,浦发银行的数字创新也在驱动智慧金融服务社会,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正在发挥数字化转型火车头效应。

观点4:上云、用云是不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

每个行业都在做数字化转型,但由于行业间存在的客观差异,以及同一行业内不同客户发展的不一致性,会导致行业数字化的内涵和需求的差异化。就华为从为客户服务的实践中总结的理解而言,我们认为行业数字化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可分为五个典型的层次,即信息化增强、场景数字化、业务数字化、数据资产化和数字化变革。第一层是信息化增强,主要是实现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的有效管理,引入ERP、SCM、CRM等IT应用;第二层聚焦局部业务场景的数字化,云管边端协同,实现IT和OT局部融合;Level3是业务数字化,建立企业级数字平台,主业务上云、打通数据孤岛,通过流程驱动跨业务领域的咨资源协同;L4是数据资产化,建立数据治理体系,人工智能辅助决策,优化价值业务流,实现业务创新;最高层次我们称之为数字化变革,即企业确立整体数字化变革战略,一把手牵头,从上之下,实现数字化手段驱动业务、组织、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变革,进行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通常而言,企业数字化转型会逐级演进,过程中逐渐提升数字化素养,以确保其业务平滑发展,但也存在跨级演进的可能。

对企业而言,云的本质仍然是工具和平台,上云用云是基础不是关键,企业还是要根据自己所处的阶段和需求的不同来考虑如何上云用云,不用“人云亦云”,找到束缚业务发展的核心问题和最优解决路径“对症下药”才是最好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观点5:2022年,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是否会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大挑战?

数据安全问题不一定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大挑战,但一定是巨大的挑战。对所有数字转型而言,数据安全都是第一位的,是基础和底线,没有数据安全的数字化转型就是空中楼阁。对我们而言同样如此,早在2019年华为就明确强调:“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是华为的最高纲领”,我们在每一个ICT基础设施产品和解决方案中,都融入信任、构建高质量,将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至于商业利益之上。可信,不仅仅是产品外在表现的高质量结果,更是产品内在实现的高质量过程,是结果和过程的双重可验证的高质量,而只有全面提升软件工程能力和实践,才有可能打造出可信的高质量产品。而对我们来说,对安全可信的严苛要求与标准,永远建立在商业利益之上。

实际上,只要我们为客户提供的数据安全服务,通过沟通、规划和验证,在可视、可控、可追溯等安全能力方面得到客户的认可,在清楚知道准备放在云上的数据从产生、到采集、传输、存储、使用、交换乃至销毁的全生命周期安全是如何被系统性的保障之后,我们的客户往往而一改初期疑虑,最后得出“上云之后数据更安全”的结论。

观点6:复制互联网模式和经验能否加速产业数字化进程?

过去几年,“互联网”一度成为高科技的代名词,也因此衍生出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发展理念。这些理念的核心是用互联网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来改造传统产业,在媒体、教育、金融、政务等2C为主的产业领域,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对于以工业、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企业来说,“互联网”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数字化”,互联网在数字化中会发挥作用,但不是全部。

对很多产业而言,数字化的本质是一场变革,是对业务、流程、管理的重塑。在华为看来,“数字化企业”的共同特征,主要是简单、高效和智能,能为企业内外所有利益相关方提供“ROADS”化(实时、按需、全在线、自助和社交化)的体验。数字化企业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都将联接在一起,企业运营透明可视、风险可控,业务流程高度自动化,实时决策高度智能化。产业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必然离不开过去互联网积累的能力,但也更需要千行百业的转型经验,有技术、有工具、有经验才能真正地加速产业数字化。

观点7:高科技企业应该在强链补链、健全产业链的关键议题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在“十四五”、双循环等宏观政策牵引下,聚焦创新驱动、产数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其中,产业链供应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而在这样的趋势下,高科技企业更需要有所准备、有所担当,尤其是央企国企,更要发挥创新“领头羊”的作用,以自身的持续创新激发整个产业链的创新、以自身的突破带动更多科技企业实现突破,以自身的数字转型经验加速产业数字转型。

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正在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比如赛意信息推动工业、制造业企业数字转型,金蝶的助力越来越多的企业重构数字战斗力、兴海物联打造的智慧园区、东莞有拓斯达打造以核心技术驱动的智能硬件平台等,这些高科技企业敢于突破、开放创新,为完善、健全产业链做出了巨大贡献。

观点8:产业数字化转型能否成为实现2022年节能减排目标的主要手段和推动力?

双碳目标的“碳”,绝大部分来自于能源、工业和交通行业。近期就有一条产业预测,我们国家原本计划与2025年实现的新能源车销量渗透率达20%的目标,将在2022年提前实现。华为过去30年在这些领域内积累了丰富的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将瓦特技术、热技术、储能技术、云与AI技术等技术创新融合,协助上述行业客户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产品创新和效率提升,为碳中和目标的早日实现贡献力量。从目前所处的阶段来看,企业实现节能减排主要还是依靠自身所处产业的升级和相关技术创新,数字化会发挥一定作用,但还不是主要推动力。相信未来随着储能技术、可再生能源等技术的升级、突破,节能减排工作将会提速。

观点9:城市数字化会不会在2022年迎来发展理念上的大变化?

城市数字化的理念一直在发展,伴随技术的进步而越来越健全,并不会迎来大变化。但我们也看到,当前城市的数字化转型还需要思考和解决机制与模式的挑战:如果信息化的过程忽视了智慧城市中涉及到的人文内涵和治理理念的升级,会导致思想与实践无法匹配。因顶层设计的缺失而造成局部发展不均衡;因数据协同弱而导致业务协同困难;因体系化不强、机制保守而难以对业务进行整合和创新。

城市数字化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回归到真正聚焦居民和企业的需求上来,让城市能感知、会思考、有温度、可进化,让市民和企业享受无所不在、智能高效的贴心服务。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比如上海建设的城市数字治理最小管理单元,就是一条围绕精细化、从城市末梢出发的发展之路,这也是上海城市智能体建设的成果之一。再比如长沙 “政务一朵云”的建设 ,以“一主多辅”“多云融合”“自主创新”的新模式,实现了智慧治理、惠民服务、产业经济、生态宜居的多项最佳实践。

观点10:2022年,哪些新技术将对数字化转型产生深远影响?

技术会对数字化转型产生深远影响,但“人”的因素更加重要。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目标是助力企业实现业务发展,技术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手段,但更为关键的还是城市、企业的管理者们该如何思考、设计和组织落地顶层业务战略。“实干出真章”,创新的技术能够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只有真正“实干”才能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在华为协助客户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合作中,企业一把手往往关注数字化转型“转什么”?华为的答案是:转意识、转组织、转文化、转方法、转模式。业务与技术双轮驱动,由业务与IT组成一体化团队开展工作,在企业上下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平台文化,构建大平台支撑精兵作战,不断丰富数字化场景、推进对象数字化、流程数字化和规则数字化。“五转”之中,“技术”所被强调的比例其实是有限的,技术不是决定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唯一要素,“人”才是。

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云服务提供商,华为云已在政府、互联网、制造、汽车等多个领域实现突破,助力政务和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未来,华为云依托云边端协同的全栈能力和技术创新优势,携手生态伙伴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共创云上新价值。

校对 盛媛媛

来源:紫牛新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