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铁血北朝66宣武帝想让六叔元勰当丞相,他为何坚决不当

铁血北朝66宣武帝想让六叔元勰当丞相,他为何坚决不当

铁血北朝

“戊戌,杀侍中、太师、彭城王勰。”

这是《魏书 世宗纪》永平元年(508)九月的一条很不起眼的记载,寥寥十一个字轻描淡写地将一件惊心动魄的大事一笔带过,有意无意间掩盖了多少血雨腥风的往事。

这里的彭城王勰就是前面出场的孝文帝六弟元勰,这位自宣武帝即位后便退居二线,宅在府中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彭城王突然死在了那个动荡的九月。

可能有人注意到了史料中那个“杀”字,没错,这位功勋卓著,为孝文帝鞍前马后奔波的宗室元老重臣最终还是难逃死于非命的宿命,似乎也验证了当初他在孝文帝病榻前的担忧。

现在问题来了,这位早已退隐在家从不过问朝政的元老为何仍难逃杀身之祸?杀害他的凶手又是谁呢?

铁血北朝66宣武帝想让六叔元勰当丞相,他为何坚决不当

元勰死于永平元年(508)九月,一个月前的八月,他的侄子京兆王元愉在信都举兵作乱,消息传来朝野上下一片哗然。这元愉刚从京师调往冀州没几天,就搞出这么大的动静,元氏宗室的竞争对手国舅高肇趁机在宣武帝面前参了他一本,使得宣武帝怒火中烧,下令出兵讨伐元愉。

同时元愉长期在京师任职,结交了很多朋友,宗室里很多人和他也有深厚的交情,比如元勰、元怿等人。

元愉谋反,那么他在京师会不会安排了人手里应外合?这种事儿不是空穴来风,宁可错杀,不可放过。高肇当然想到了这一点,对宣武帝猛灌迷魂汤,鼓动他在京师搜捕元愉党羽,确保京师安全。

宣武帝一想到元愉在京师时和那帮元氏诸王迎来送往,吃喝吹牛,朋友圈里能装下半个京师。元愉谋反,那些酒桌上的朋友有没有参与?城中有没有内应?

这些问题令宣武帝心神不宁,夜不能寐,心里堵得慌,用洛阳话说就是“不得劲儿”。再加上高肇等人的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最终促使宣武帝拍板搜捕元愉同伙。

铁血北朝66宣武帝想让六叔元勰当丞相,他为何坚决不当

拿到圣旨的高肇飞奔回府,立即启动他的计划,拿鸡毛当令箭,借刀杀人,这操作他轻车熟路。

第一个目标,高肇盯上了和元愉关系最亲密的彭城王元勰,快刀斩乱麻,晚了只怕宣武帝会清醒过来。

元愉八月谋反,九月高肇便杀害了元勰,动作之快令人始料未及。

元勰是孝文帝弟弟中能力才华最突出的一个,《魏书》写到宗室传时将孝文帝几个弟弟合为一篇,唯独将元勰抽出来单独写了一篇,可见他的特殊之处。

孝文帝有六个弟弟,二弟咸阳王元禧、三弟赵郡王元干、四弟广陵王元羽、五弟高阳王元雍、六弟彭城王元勰和七弟北海王元详。其中元禧、元详谋反身死,元干、元羽早卒,只剩下元雍和元勰二人。

铁血北朝66宣武帝想让六叔元勰当丞相,他为何坚决不当

元勰墓志

元勰字彦和,太和九年(485)封始平王,加侍中、征西大将军。元勰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他出生后母亲便去世了,不久父亲献文帝也去世了,小小年纪的元勰要求为父母服丧,冯太后不允许。小元勰就自己关起门服丧三年,不参加任何基情活动,孝文帝听说后非常惊奇,感叹这个弟弟日后必成大器。

元勰长大后确实成为孝文帝的得力助手,是他汉化改革迁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孝文帝对他也是非常信任,委以重任,允许他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参决军国大政,万机之事,无不预焉。”——《魏书 元勰传》

在保守派层层围堵的平城,元勰就是孝文帝唯一可以信赖的左膀右臂,没有他的支持,孝文帝的处境将更加艰难。

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迁都洛阳,元勰任抚军将军,领宗子军,宿卫左右,成为孝文帝的警卫队长,一路护送顺利抵达洛阳,因功封中书令,改封彭城王。

铁血北朝66宣武帝想让六叔元勰当丞相,他为何坚决不当

迁都洛阳

从史书记载来看,孝文帝的身体可能不太硬朗,每次出行元勰都要跟着他。在南征途中孝文帝就曾因病无法处理军务,元勰第一时间补上空缺,里里外外全靠他一个人扛起来,甚至还偷偷跑到山上焚香祭天,祈祷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孝文帝的康复。

这种催人泪下的兄弟情义和当年武王周公兄弟俩的兄友弟恭有一拼,也难怪孝文帝会如此器重他了。

太和二十三年(499),孝文帝最后一次南征,又一次病倒在前线,救火队长元勰再次救场,临危受命,替孝文帝处理军务。每天还要亲自照顾伺候孝文帝,起早贪黑,甚至睡觉都不脱衣服,二十四小时守在孝文帝床前,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这一次奇迹没有降临,孝文帝没能挺过去这一关,病死在谷塘原军中。孝文帝死后,元勰和几位大臣商议秘不发丧,悄悄撤军尽快将孝文帝遗体运回洛阳。

当时军中威望最高的大臣有两位,一个是任城王元澄,他是孝文帝的叔父;另一位就是元勰了,这俩人经过讨论,决定先撤到宛城(今河南南阳),再派人回洛阳召太子元恪前来处理后事。

铁血北朝66宣武帝想让六叔元勰当丞相,他为何坚决不当

由于元勰严密封锁消息,不但南齐陈显达不知道,连魏军将士都不知道皇帝已死。一直到大军到达鲁阳(今河南鲁山)遇到赶来奔丧的太子,才公布孝文帝死讯。当时情况很危急,谣言满天飞,好多人都说元勰要自己当皇帝了,吓得咸阳王元禧驻足鲁阳城外好几天,不敢进城,可见谣言之厉害。

元禧一进城就气势汹汹前去找元勰兴师问罪,对他说六弟你不但功劳大,危险也大呀。那意思似乎是在警告元勰不要得意忘形,小心翻车。

元勰听了心里很不爽,对元禧非常憎恨,这会儿你跳出来大放厥词,皇上病重时你又在哪里?你又可曾端过一碗饭?

太子元恪即位后似乎忘了孝文帝留下的不得强迫元勰任职的遗言,想让元勰做丞相,元勰立即拿出孝文帝的遗诏推辞,宣武帝没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让他去地方上做官。

那好,丞相你不当,那你就去地方上吧,定州还缺刺史,你就去定州吧。

委任元勰为定州刺史,元勰再次推辞,宣武帝坚决不准,僵持数日后元勰不得不妥协,离京前往定州(今河北定州)。

铁血北朝66宣武帝想让六叔元勰当丞相,他为何坚决不当

宣武帝即位后不久,南齐豫州刺史裴叔业以寿春来降,宣武帝大喜,事不宜迟必须马上派人去寿春接应。

派谁去合适呢?

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尚书令、镇南将军王肃。这王肃也是孝文帝留下的六大托孤老臣之一,他本是南朝豪门子弟,后因为卷入权力纷争,家人被杀,王肃孤身逃亡,被迫投入北魏的怀抱。

王肃和南朝有血海深仇,派他去自然没问题,可这么大的事儿,怎么也要派个王爷代表皇帝前去安抚吧,光一个王肃似乎诚意不足呀。

宣武帝思来想去,在元氏诸王中挑来挑去,最终还是决定让元勰去。

当天黄昏,一个信使快马加鞭冲出建春门绝尘而去,将一封加急诏书送往遥远的定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