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志愿军仅剩7人,重伤司号员吹响冲锋号,敌军以为有增援转身就跑

引言

1951年1月3日,朝鲜战场中一声号响打破了滚滚而来的坦克轰鸣声,战场上流弹和焦土随处可见,到处都是倒下的战士。朝鲜战场里,美国士兵和志愿军战士迎来了第三次大规模的交锋,而这次交锋也是两者之间最惨烈最焦灼的一次。

兵力的悬殊,火力的悬殊,志愿军部队以一个连阻击对手一个团的事情时有发生。而此时郑起所在的第 39 军第 116 师第 347 团 7 连正是临危受命在釜谷中一名不经传的高地上阻击当时的联合国军第29旅的部分部队。

当时7连的所以人都不知道他们即将作战的对手是英国的王牌部队,被称为“莱福枪团”英军精锐,已经美国专门调配的重型坦克营。

战斗自天光熹微之时爆发,历经了十个多小时,由山下的敌军率先发起攻击。敌军如浪潮般涌来,驻守的战士如一块礁石顽强的屹立在枪火组成的侵袭中。战场焦灼,战势胶着,两方人马都是下了死力气,不是志愿军把联合国军的浪潮攻势扼杀,就是美军把志愿军这块顽固的礁石磨平。

17点中,釜谷高地上阻击的支援军战士基本上都被打光了,7连干部基本阵亡,83名战士只有7人还顽强的站在土地上。但是敌人,他们的坦克还在,他们的火力不绝,所有人都知道如今镇守高地的志愿军战士已是穷途末路,危在旦夕,死守的阵地即将以死亡而宣告失守。

就在敌人发起冲锋时,高地上响起志愿军的号声,进攻的敌军迷茫了,

他们凭什么会发起冲锋,明明早已死伤殆尽的他们凭什么!

最终这些涌上来的联合国军撤退了,在进入高地仅仅只有几十米的时候撤退了,他们胆怯了,害怕了,陷入未知的联合国军内心充满了惶恐不安,他们生怕自己一头栽进的是敌人援军早已设好的埋伏。

汹涌而来的敌人汹涌而退,敌人被军号的响亮而震退。

因为那一声军7连得以在釜谷高地坚持一个昼夜,为其他地方作战的部队争取有利的时间。使得赶来的部队能全歼“莱福枪团”。

志愿军仅剩7人,重伤司号员吹响冲锋号,敌军以为有增援转身就跑

图丨号兵

他是一名名号兵

他叫郑起是一名号兵,顾名思义也就是负责吹号的兵。1932年,他出生在黑龙江省海伦县一个不大的村子里,那个村子叫做百祥村但是住在里面的郑起却并不吉祥。在郑起的回忆中,从小到大的亲人就只有一个相依为命的爷爷,他的父亲在很早的时候就离开时他深埋地下,而他的母亲对他也没有过多的留念,早早的就改嫁出去。灾荒年代易子相食,他的母亲离开也许是一种好事。

家中没了壮年,只有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和一个仅仅两岁的孩子,家里的地是种不了了,只能有爷爷带着孙子挨家挨户地去乞讨,衣无暖时,食无饱时,只有一老一幼的相依为命。

用郑起的话来说他是一直饿到13岁的,因为在他13岁那年他的爷爷去世了,从此这个世上也就只有他了。

一个人活着那也要活着。在他14岁的时候东北联军到了百祥村剿匪,发现了奄奄一息的他,那时候的郑起时有不到100斤的体重,黒瘦的皮囊里包着骨头。

为了活下去郑起决定去参军,而负责人看他确实可怜便也同意了他。就这样解放军救了他,他也成为了一名士兵。

志愿军仅剩7人,重伤司号员吹响冲锋号,敌军以为有增援转身就跑

图丨郑起

在郑起第一次拿枪的时候他就发现分给他的武器在装上刺刀后,竟比他自己还要高。打仗冲锋的时候自己就像半个关羽,只能拖着武器才能跑起来。

所以在新兵分工时,他决定选择成为一个号兵。号兵在战场上是出了侦查里的排头兵中第二危险的兵种,

因为号兵要吹号,还是要站起来吹号,所以号兵就是一个活靶子

。但是朴实郑起却认为自己年龄太小,且早年乞讨长得也不大,战场作战是比不上他人了,而做一个侦察兵体力又不好,勤务兵的话但凡东西放的高一点就拿不到了,

所以号兵成了他的选择,他的瘦小成了优势,让他不会那么瞩目。

志愿军仅剩7人,重伤司号员吹响冲锋号,敌军以为有增援转身就跑

图丨解放军

吹号能鼓舞战友的士气,即便死了也能证明自己是个战士

,这是郑起老人的原话。所以就在不久之后郑起拿起了属于自己的军号,也开始学习自己怎么吹号。

做好一个号兵

根据郑起的回忆,在他第一次学号时,他的教官就告诉他,冲锋号的声音就是命令战士冲刺的信号,是部队士气的第一震。所以军号不比他们枪炮差,在特殊时刻他就是最厉害的武器。

教官告诉郑起的是责任,郑起本人也感受到了责任,故而开始没日没夜地学习军号,学习音符和乐理,哪怕他在当时一个字也认不得,看到下发到手里的五线谱就和草书拓的碑文一样,那那都看不明白。

老话说得好,勤能补拙,

学习一本谱,全靠死记背,那时候的郑起从早上起来的那一刻就在脑子里不停地过着哆来咪发嗦拉西的简谱,靠着时间一点一点把自己磨成了个懂一点音乐的。

志愿军仅剩7人,重伤司号员吹响冲锋号,敌军以为有增援转身就跑

在郑起学会简单乐谱之后,终于要实战了,嘴在那个位置,手在那个位置,呼吸的节奏,都是手把手被教的。但是郑起因为早年的生活窘迫所以他的理解能力并不好,常常不得要领。

但是郑起他勤奋啊,上课时他的眼睛离不开教官的嘴,教官怎么吹他就怎么学,每天早上一个人跑好几里的路避开睡着的战友练习吹号,到了晚上也是同样如此。几天下来

他的嘴巴吹肿了腿也跑伤了,但是他依旧没有气馁

,好了就继续吹号,好了就继续吹号以至于教官都看着心疼。

志愿军仅剩7人,重伤司号员吹响冲锋号,敌军以为有增援转身就跑

图丨司号兵

经过了3个月反复练习,郑起基本上已经掌握了所有的军号,教官评价他吹得是又好又亮,尤其是冲锋号和集结号,

有着一股狠劲,听得人也很有血性

就这样在自己的勤奋和教官的夸奖中,郑起成功离开了自己学号的地方正式进入了部队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好号兵。

吹响的冲锋号

1948年,辽沈战役在东北三省爆发,作战多时的郑起跟随自己的部队开拔至锦州市义县驻扎与当时的国民党部队对峙作战。

双方见面还未说话,号响便已是战火。当时的作战首长下令全军出击,不给敌人喘息,所以冲锋的号响一定要够远够亮,再远的战士也要能听到冲锋的号响。

郑起,把我们的军威给我吹出来

!”

郑起领命后立即起身,直接就跑到了屋顶上,这个最明显也是最开阔的地方,吹响了冲锋的号响。

志愿军仅剩7人,重伤司号员吹响冲锋号,敌军以为有增援转身就跑

图丨辽沈战役

号声鼓足了是郑起全部的力气所以传得很远。那些就等这号响的解放军战士在听到号声的那一刻就已经冲了出去,

战士如海啸,汹涌而至,而这郑起吹起的号声就海啸前澎湃的巨响

冲锋号的声音还在继续,这是士气,也是军威,所以每一声都极其的响亮,每一声都在枪炮声中尤为的突出。因为

郑起知道他不是能上前作战的战士,但是他的战争也在枪林弹雨之中,他要用自己的号声为战士鼓舞,哪怕他成为了战场上最明显的靶子,但是他依旧要继续下去

郑起不惧牺牲。

“砰、轰”就在郑起继续吹响时,敌人的一发迫击炮弹击中了郑起所在的屋顶,整个弹片从他的左脸打了进去就连颌骨也被打了几片下来,此时的郑起满脸都是止不住的鲜血。

志愿军仅剩7人,重伤司号员吹响冲锋号,敌军以为有增援转身就跑

因为炮弹的冲击,郑起在从2米高的屋顶摔下时就已经陷入了昏迷。当时的卫生员在看到他时,已经出了脸上的鲜血在看不出来其他的颜色了,郑起情况危机。“战前只能包扎救治要到战后”在卫生员说完后,部队的指挥就立即命人将郑起送到朝阳市后方。

因为运输工具都被征用前线,所以郑起是在担架上一路被抬到后方的。土路坑洼,两天两夜,终于在战友的照顾下,郑起到了后方的医院。

在手术过程中郑起曾含含呜呜地问过大夫:“

我还能吹号吗?

能,等你伤养好了,就能吹了”郑起闻言笑了

志愿军仅剩7人,重伤司号员吹响冲锋号,敌军以为有增援转身就跑

当郑起从医院出来的时候,辽沈战役已经结束,其中

郑起所在的连一共有147人牺牲,连上郑起也就只剩下21人,但是他们却击毙了450多名敌人

,打出了解放军的气势和力量。

朝鲜战场的号声

新中国解放后本该休养生息的世界各国,因为一个国家插手另一个国家的领土问题而不得不再次拿起武器。

1950年,身在东北的郑起同部队一起跨过了鸭绿江,踏上了朝鲜战场的土地。战争是残酷的,而朝鲜的战场则是残酷中的残酷。每天都有战士牺牲,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不要钱的把武器从高空投放,到处都是焦土,到处都是弹片。

从上甘岭下来的人说,随手在地上抓一把,你是根本看不到土的,手里的全是弹壳、烧完的火药。

志愿军仅剩7人,重伤司号员吹响冲锋号,敌军以为有增援转身就跑

图丨朝鲜战争

1951年1月2日晚上10点,志愿军第39军347团接到命令:

在拂晓前占领釜谷里,切断议政府通往汉城的公路。全团立即展开部署,分4路纵队,急行军前进。

第二天的凌晨,347团7连分路,同时向釜谷的两侧山地隐蔽处接近,等待敌军进入埋伏圈,发起攻击。

当时釜谷还在英国人的手里,利用伏击歼灭守卫的联合国军的七连自己则成了防守的一方。英国是不甘心的,所以调动了大量的坦克和火炮进行支援,希望在七连立足未稳时拿下丢失的阵地。

在大量的敌炮火支援下阵地上的7连根本连头的不可能探出来,防空洞里挤满了人,硝烟如雾,子弹如雨。

7连唯有依靠弹坑当做沟壑死守山头与敌人周旋

随着战斗时常的推进牺牲的志愿军战士越来越多,指导员、副连长和几位班长全部牺牲,连读唯一的重火力重型机枪也被敌人达成了塞子。到最后浑身是血的连长对着还会活着的20几个战士说:

人在阵地在!我与阵地共存亡!

志愿军仅剩7人,重伤司号员吹响冲锋号,敌军以为有增援转身就跑

联合国军的攻势依旧没有停息的时候,此时的7连长伤更重了。站在连长身边的郑起对着进行包扎的卫生员说:“你把连长背下去吧!”

连长看了看自己伤势,又看了看卫生员,最后将目光放到了郑起身上,此时的连长已经,没有说话的力气了,只是在不断地摇头,嘴唇微动,却没有什么声音发出。

连长放心吧!阵地由我负责,只要我有一口气,就要守住阵地!

”郑起直视着自己的连长庄重地说到。

连长点了点头吃力地将手枪交给了郑起,便闭上了眼睛,卫生员将昏迷的七连长送走,留下了仅有的十三为战士。

此时的郑起对着剩下的13人说到:“

同志们!我们连长已经负伤了,现在大家都要听我指挥,我们一定要坚决地守住阵地!

志愿军仅剩7人,重伤司号员吹响冲锋号,敌军以为有增援转身就跑

图丨志愿军战士

下午4点,此时的七连彻底地弹尽粮绝,13个坚守阵地的志愿军战士再次倒下了6个。

饥饿、疲惫、压力正在一寸寸地折磨他们的身体乃至心理。此时的联合国军又一次地发起了攻击。

战斗又一次打响,当最后几个手榴弹在敌人的人群里爆炸之后,7连的战士手中只有那亮着白光的刺刀。这时郑起的号声响起了,深受重伤的他,决心在最后一刻完成自己的号兵的使命,为仅剩的包括他自己的七个战士送上最后乐曲。

“嘀嘀哒嘀嘀……”军号声嘹亮在朝鲜釜谷的上空,原本接近阵地的英国士兵却在最后一刻选择了撤退,他们以为这是志愿军发起的反冲锋。

号声将敌人从山上吓了回去,为志愿军其他部队的回援立争取了时间。郑起因为军号立下了大功,而这个军号至今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收藏。

志愿军仅剩7人,重伤司号员吹响冲锋号,敌军以为有增援转身就跑

图丨志愿军

赶来回援的347团的战士在全歼敌人后,登上了釜谷的七连阵地,在阵地中央的是7个相互依靠的战士坐在土堆里。

指挥战斗的是谁?

”发问的的347团的团长。

报告,司号员郑起!

”郑起在众人的扶持下站了起来,伸出颤抖的双手向团长敬礼……

美联军总司令李奇微写了一本书叫做《朝鲜战争回忆录》其中有过这样的描述:

“志愿军的军号能发出“特别刺耳”的声音,只要军号的声音一响起,共产党军队就如同着了魔法”“不要命地扑向联军”“每当这时,联军总被打的如潮水般溃退。”

其实本没有什么魔法存在,朝鲜战争的胜利靠的是意志,靠的是牺牲靠的是用号声传递出的不计牺牲的军威军势。所以在敌我的交锋中,在战斗最重要的时刻,志愿军的军号声才能凸显出来,点燃了整个部队的钢铁意志。

志愿军仅剩7人,重伤司号员吹响冲锋号,敌军以为有增援转身就跑

毛主席的宴会

因为战斗中的顽强意志,郑起被授予了

“二级战斗英雄”

的荣誉。而在结束朝鲜战争后郑起还成为了北京天安门观礼的志愿军代表。就在郑起观礼结束后他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央的请柬,希望他能到中南海去赴宴,而邀请人正是毛主席。

此时的郑起喜悦之意溢于言表,整个人都轻飘飘了。没有多和身边人做解释,便匆匆跑到了中南海。当时毛主席一共邀请了200多位志愿军代表,郑起就是一位。

志愿军仅剩7人,重伤司号员吹响冲锋号,敌军以为有增援转身就跑

图丨毛主席

当时的郑起在宴会上紧张地看着毛主席,在他得知受邀参加宴会后就一直有一个想法,他希望能够敬毛主席一杯酒。

在内心的几番思虑下,郑起终于站了起来走到毛主席的身前。郑起端起了手中的酒杯,但却因为紧张不知该如何开口了。

此时还是毛主席问他,“是志愿军的代表吧?”

郑起立刻回答说:“是的,我刚从前线回来。”在回答过毛主席后,郑起有大着胆子向毛主席问道:“

主席我想敬您一杯酒。

“好啊,小同志。”毛主席笑着说道。

志愿军仅剩7人,重伤司号员吹响冲锋号,敌军以为有增援转身就跑

就在喝完酒后,毛主席并未直接让郑起离开而是和他聊了起来。在郑起看来毛主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肃,反而十分的亲近,对待任何人都是亲切幽默的。

郑起在朝鲜战争中的贡献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所在在战争结束后并没有离开部队,而是从排长开始一步步的成为指导员、组织股长最后成为了

某师部师政治部主任

的位置。但是即便他身居高位却

依旧不忘自己是个司号员,是个号兵,哪怕是在退休之后也依旧会走访各大地方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演讲

志愿军仅剩7人,重伤司号员吹响冲锋号,敌军以为有增援转身就跑

小结

时间虽然已经远去,但是先辈牺牲的所早就未来却一直未曾改变。如今郑起的军号还在博物馆里静静地躺着,诉说着解放军的伟大与志愿军的牺牲。这是不可消磨的,也是永远会被人铭记的,更是值得每个人去惦念的历史记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