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太平军皖南“三支柱”:匡王战死沙场,奉王回家养老

1857年5月,翼王石达开率兵外出单干,一下子带走了10万兵马,这是天京事变的延续,让太平天国雪上加霜。后人评价:天京事变,石达开外出,太平天国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人才还是有的,就看洪秀全能不能用了。

没有石达开,太平天国还能支撑8年,并迎来短暂的辉煌时期。石达开外出,许多大将都选择继续留在天京,支持洪秀全,可惜得不到重用。例如,“皖南三支柱”,他们战功赫赫,战斗力强悍,赖文鸿还击败过鲍超。可惜,他们都被洪秀全冷落,奉王爷古隆贤干脆回家生孩子。

太平军皖南“三支柱”:匡王战死沙场,奉王回家养老

“皖南三支柱”,分别是奉王古隆贤、襄王刘官芳、匡王赖文鸿,他们都是两广“老兄弟”,战斗力强悍,意志也非常坚定,是清朝的劲敌。清朝时期,皖南主要范围包括徽州府、池州府、宁国府、太平府、广德府,面积三万多平方公里,是太平天国的战略要地。

皖南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江西、湖北、浙江、江苏等交界之处。清军想从江西、湖北进犯天京,就必须要考虑皖南太平军,他们不但能正面迎战,还能截断清军粮道,让清朝前线兵马倍感压力。

如果局势稳定,皖南太平军可以东征,进入浙江、江苏一带,夺取清朝的财税重地,增强太平天国的经济实力。但是,皖南贫瘠,无法养活太多的将士,这是一大难点,也是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的“痛点”。

太平军皖南“三支柱”:匡王战死沙场,奉王回家养老

皖南地区的重要性,曾国藩、胡林翼等人自然也是知道,湘军、太平军进行长期争夺。1859年初,不堪洪秀全、陈玉成、杨辅清欺压的韦志俊,率3万兵马投降胡林翼,献出池州府的同时,还派黄文金、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等人去攻打芜湖,太平天国皖南局势堪忧。

古隆贤等人半路“酒醒”,他们停止进攻芜湖,然后联手攻打池州,湘军名将杨载福、韦志俊等战败逃走,太平军收复池州。1860年,古隆贤、赖文鸿等率兵北上,攻击清军侧后,李秀成得以成功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京师困局。

接下来,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等联手攻打祁门,围困曾国藩,前锋一度抵达祁门郊外十里。此时,驻守祁门的湘军只有六千余人,曾国藩惶恐不安,多次要自杀,为清朝“殉节”。可惜,李秀成不知道曾国藩就在祁门,又赶着去湖北招募兵马,太平军解除祁门之围。

太平军皖南“三支柱”:匡王战死沙场,奉王回家养老

1861年9月,安庆陷落,陈玉成败走庐州,随后在寿州被苗沛霖诱捕,送给清朝凌迟处死。1862年4月,清军分三路攻打太平天国,九帅曾国荃率主力进攻天京,驻扎在雨花台。李鸿章率“淮军”攻打江苏、上海。左宗棠率“楚军”攻打浙江,策应曾国荃。

为确保攻克天京,曾国藩派鲍超攻打皖南,掩护曾国荃侧翼。“洋枪队”、英法联军则支持“淮军”、“楚军”,也一起进攻皖南,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等倍感压力。即便如此,清军主力增援之前,赖文鸿在宁国之战中击败了鲍朝。刘官芳则在金坛击败“洋枪队”、英法联军。

“皖南三支柱”多次主动出击,湘军、淮军、楚军、“洋枪队”、英法联军都吃尽了苦头,每夺取一座城池,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可惜,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是被冷落的对象,注定要战败。

太平军皖南“三支柱”:匡王战死沙场,奉王回家养老

都知道,皖南战略地位重要,但土地贫瘠,经济落后。若非如此,徽州人也不会外出经商,打造“徽商”群体。贫瘠之地,自然不能养活很多兵马,刘官方、古隆贤、赖文鸿麾下兵马总计三十多万,长期遭受战乱之苦的皖南,压根就养不起。

既然贫穷,为何还要养几十万大军呢?很无奈,“皖南三支柱”麾下的两广士兵太少,只要三四千,只能靠招募一批“流民”凑数,壮大声势。其实,太平天国后期,所谓的十几万大军,几十万大军,大多数都是流民,没啥战斗力。

没有饭吃,洪秀全可不管,财富都聚集在天京,各地将领自己想办法。李秀成则更过分,摧毁“江南大营”,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很卖力,立下大功,却没有机会参与东征江浙,分享这块膏腴之地。李秀成东征江浙,都是自己麾下兵马去作战,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则继续镇守皖南。

太平军皖南“三支柱”:匡王战死沙场,奉王回家养老

为了获取粮食,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便纵容士兵劫掠。对此,李秀成非常不满,在自述书中,将太平军糟糕的纪律,扣在“皖南三杰身上”。李秀成言:“军纪废弛,实有三人之害也。”着实有意思。

也许是看清了现实,古隆贤选择投降,然后回家生孩子。1863年,古隆贤献出太平、石埭、旌德三座城池,率7万大军投降清朝,被授予游击。不久,古隆贤因不愿跟曾经的队友战斗,选择辞职,回到广东惠州老家,生了7个孩子,安享晚年。

赖文鸿,继续战斗,阵亡沙场。刘官芳的结局,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在长兴血战清军、“洋枪队”,力战而死。第二种,选择投降,然后效仿古隆贤,回家养老。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