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赤壁之战前,在当阳长坂刘备之众被日行三百余里的曹操王牌军虎骑豹五千人追击,兵败溃散。刘备抛弃妻子和子女,孤身带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往南逃奔,狼狈不堪。
就如鲁肃所言,战败于长坂的刘备部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 智竭计穷,无计可施,士气低落,势力衰颓,兵力不及一校,顶多七八百人,可谓穷途末路,心灰意冷、深受打击的刘备还说,“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打算投奔偏安一隅的故友,苟且偷生,可谓刘备完全丧失斗志。

▲刘备
此时,为何精明干练的孙权联合只有七八百之众、落魄不堪的刘备(另有关羽水军一万)共同抵抗曹操?事出有因,孙权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的,不是依据空穴来风,而是根据以下几个有利层面。
名正言顺讨伐曹操
▲陈群
虽如陈群和桓阶所言,“汉自安帝已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至于今者,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期运久已尽,历数久已终,非适今日也。”没有一寸土地,没有一个子民的汉室名存实亡,但当时大多数民众心目中正统还是汉室,“攘除奸凶,兴复汉室。”是人心所望的正义之事。
曹操、孙权、刘备,三位雄才大略的枭雄们的最终目标是统一全国,他们肯定心知肚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故此深知统一天下名分的重要性。曹操以高瞻远瞩的眼光抢险注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名分商标。
▲衣带诏
“帝室之胄”刘备以正统自居,加上以衣带诏讨伐,当时舆论认为“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的曹操,具有正义名分,但是身为汉室属臣的孙权,若抗拒以奉天子之命讨伐的曹操,则显得名不正言不顺,比较处于尴尬的位置上。
若孙权与势单力薄、连立锥之地也没有的刘备联合,则以正义之师之名,名正言顺地讨伐“汉贼”曹操,不仅可以解决名分上尴尬问题,还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同时,即将打算再“流浪”的刘备来说,梦寐以求,求之不得的大好事情,故此鲁肃、诸葛亮两位双方得力干将,在两位大佬的鼎力支持下,逐一排除阻碍,迅速达成军事联盟,形成双赢之势。
刘备在荆州很有威望
▲荆州人士
建安六年(201),曹操亲征刘备,有自知之明的刘备自认不是曹操对手而从汝南投奔同宗荆州牧刘表。至建安十三年(208),刘备寄居荆州已有七年之久,由于其“信义著于四海”,加之求贤若渴,故此出现“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的现象,刘备在荆州声望极高并且实实在在得到拥戴和归附,如诸葛亮(严格讲琅琊人)、庞统、马良、马谡、蒋琬、费祎、黄忠、魏延等荆州人士,之后就成为蜀汉政权的顶梁支柱。
不仅豪杰、有识之士归附,还得到广大的荆州老百姓的拥戴和支持。赤壁之战前夕,刘备逃亡南方到达当阳之时,跟随的民众有十余万,足以说明刘备在荆州的威望及老百姓忠心的拥戴,侧面反映出曹操虽得荆州其地,但未得其民心。
▲百姓跟随刘备逃亡
相反,孙权与荆州江夏太守黄祖之间有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的仇恨,不久前就斩杀黄祖,吞并江夏郡大部分地区,故此别说荆州民众拥戴,不仇恨就是万幸。若孙权联合刘备则缓和荆州民众仇恨情绪,进一步成为抵抗曹操的可以团结力量,假如打胜站攻占荆州则可以迅速安抚民众,稳定荆州秩序,可谓一举两得,就如鲁肃所言,“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弱者抵抗强者,联合才是生存之道
▲曹操
此时的曹操已统一北方,不费一兵一卒,轻轻松松得到地广人多、物产富饶的荆州,加之精兵良将无数,达到其实力巅峰,南下征讨孙权的总兵力接近二十万,东吴能调动的兵力只有区区三万人,显而易见,实力对比太悬殊,怪不得东吴一帮大臣们看到曹操的挑战书,“莫不响震失色”,进而劝谏孙权不战而降。
此时,刘备能调动的兵力有刘琦一万江夏守军,关羽一万水军,另外零散军队,总共约两万左右。若孙权、刘备各自一对一抗拒曹操简直就是以卵击石,自寻死路,假如联合还有回旋余地。弱者抵抗强者,只有联合是生存之道,故此孙权和刘备联合也是形势所逼,不得已的事情,也是《隆中对》中,与强者曹操“不可与争锋”,相对弱者孙权“可以为援”的诸葛亮战略思想相互吻合。
结语
▲孙权
孙权联合刘备是形势所逼,识时务、具大局观的英明选择,也是弱者的生存之道,“事实胜于雄辩”赤壁之战结果已说明此道理。难怪赤壁之战后,曹操听闻孙权向刘备借给荆州,加强联合之事,“方作书,落笔于地。”让久经沙场的曹操出现极少有的失魂落魄状,孙刘联合是曹操最不愿看到情景,进一步说明孙刘联合是东吴、蜀汉生存的根本战略思想,也是基本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