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东周列国志》中的三大奇才,他们中谁的遭遇最为悲惨?

《东周列国志》中的三大奇才,他们中谁的遭遇最为悲惨?

历史上能被称为奇才的人不多。比较有趣的是,举凡遇到纷争乱世,就会出现很多人才,比如春秋战国,比如魏晋南北朝,比如五代十国,如此等等,各种文臣武将皆有很多,但其间能有奇才之说的不多。在《东周列国志》中,有三个人被称为奇才,分别是管仲、商鞅和范睢。

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管仲、商鞅和范睢三人的人生道路,也不算很是顺利。所谓奇才,也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他们都各有悲惨遭遇,严重者身遭残疾,还险些丢掉性命。

任何奇才若是隐于乡间,则往往难于被发现,春秋战国时代还没有所谓的“东南捷径”之说,很多人推崇的是非此即彼之说,即有周游列国的儒家、法家、纵横家,也有隐于世外的道家和阴阳家,他们虽有各自的学说和观点,但只有儒家和纵横家等派系,才会主动的游走于江湖与朝堂之间,其余的派系大多偏居一隅著书立说,比如老子、庄子。

《东周列国志》中的三大奇才,他们中谁的遭遇最为悲惨?

而被称为奇才的,则往往出自儒法纵横,若论管仲、商鞅和范睢,则更倾向于法家。他们这些法家子弟们,往往是以求得高堂权力为人生终极目标的,因此便常常行走于朝堂之间。在没有成为君王身边的权臣之时,他们就只是朝堂权臣们的门客,或者掌握着不大不小的权力,无法在更大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才华,因此他们便有朝三暮四之举。

管仲曾与鲍叔牙经营商贸,只是管仲似乎并不太擅长做生意,虽是懂得商业之原则和道理,却难于与市井之人相交,生意也做得不算太好。后来管仲又去从军入伍,但更多时候却又在当逃兵,这就让管仲的人生充满了绝望感。尤其是后来管仲辅佐公子纠流落鲁国,希望借助鲁国力量帮助公子纠归国即位,结果却最终被公子小白抢了先,这几乎要把管仲至于绝地。

齐国的鲍叔牙,鲁国的施伯,皆认为管仲为奇才,服务齐国则齐强,服务鲁国则鲁强。因此当管仲要回归齐国之时,施伯大力建议要鲁庄公杀掉管仲,不能让管仲顺利回到齐国。若是当时鲁庄公听了施伯的话,齐国的这个奇才管仲恐怕就不能施展自我才华了。

《东周列国志》中的三大奇才,他们中谁的遭遇最为悲惨?

再来看商鞅,当年商鞅没有到秦国的时候,只不过是魏国权臣公叔痤的门客,跟随公叔痤到处征战,还没有完全显现出其过人的才华。但可能商鞅对公叔痤还是相当尊重的,所谓在其位谋其职,商鞅应该还是尽心尽力辅佐公叔痤的,恐怕也是为公叔痤提供了很多有用的策略,因此公叔痤很是重视商鞅,是“荐为中庶子,每有大事,必与计议。”

若为如此,商鞅也不过就是魏国权臣门客,或是为中国历史留下些成语故事,可是要在秦国推行变法大计,改变整个春秋战国的走向,这个事情就是不太可能的了。公叔痤病重之时,本有举荐商鞅之心,公叔痤为魏惠王举荐说:“中庶子卫鞅,其年虽少,实当世之奇才也,君举国而听之,胜痤十倍矣。”奈何魏惠王以为公叔痤是病重昏聩,居然没有重用商鞅,更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建议“不用则杀之”,纵容商鞅逃到了秦国。这即给魏国留了大祸患。

再来说范睢。范睢的遭遇比之前两位,则要更惨得多。范睢在魏国之时,也只是中大夫须贾门客,而中大夫须贾又不过是权臣魏齐的辅臣,但魏齐和须贾皆为小气之人,还不像鲍叔牙、公叔痤等,懂得知人识面,懂得辅佐君王,这两个人认为范睢在齐国受到齐国君主的赏赐,多半是范睢出卖了魏国的国情军情,就诬陷范睢通敌卖国。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其实齐国人只是赏识范睢的才华,希望留得范睢在齐国而已。

《东周列国志》中的三大奇才,他们中谁的遭遇最为悲惨?

范睢在宴席之上,则被大骂为“卖国贼”,打了一百棍,打得皮开肉裂,又遭鞭笞乱下,血流满面之时,范睢依然满口喊冤,最后打得断胁折齿,身无完肤,还被丢到了茅坑之中,被宴席之上众宾客便溺其上,几乎可说是要惨死在茅坑之中。幸而守卒同情范睢,帮助范睢逃归家中,其后又在兄弟之帮助下,才逃到了秦国去。范睢之遭遇,可谓是奇才中最惨的那一位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