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上海最大中心城区提前一年完成成片旧改任务

作者:光明网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1月12日电(记者 周琳)“旧改”,常被称为“天下第一难”。记者11日从上海市杨浦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获悉,作为上海最大的中心城区,杨浦区提前一年完成了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务,打造了“阳光征收”的杨浦样本,五年累计为4.86万户旧区居民圆了安居梦。

诞生了中国第一家自来水厂、发电厂、煤气厂的杨浦区,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作为典型老工业区,杨浦区是上海二级以下旧里最为集中的中心城区之一,总量曾占全市约1/3,改善住房条件是居民最急期盼。

一串数字,记录了杨浦30年旧改探索路:自1992年以来,历经“365”危棚简屋改造、以改造老房老区为重点的新一轮旧区改造、“十一五”旧区改造、征收新政实施四个阶段。2021年初提出“大决战”目标,一年内新开16个征收项目,15508户旧里居民搬离旧居,从此告别“拎马桶”生活。

“全力以赴、全情投入,旧城区改造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我们依托市区联手、深化政企合作,创新工作模式、突破毛地瓶颈,提前一年完成任务,五年累计完成房屋征收117.9万平方米。”上海市杨浦区区长薛侃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在旧改基地里,居民们每天听得最多的词汇就是“搭平台”。“平台”的形态多种多样,可能是旧改基地里的一间调解室,可能是居民家里的饭桌、摆在弄堂口的几张小板凳。

在这里,旧改启动前,街道既搭建由代表委员、专业人士、动迁居民代表等组成的第三方公信平台,全程参与、协调和监督征收(动迁)工作,解决矛盾“跨前一步”;又探索设立专业法律咨询窗口、旧改基地巡回法庭,帮助协调解决“疑难杂症”。

上海最大中心城区提前一年完成成片旧改任务

上海市杨浦大桥下的89街坊地块旧改。(受访者提供)

大桥街道组建了“老书记工作室”,聘请居住在该地块、有群众基础、有一定群众工作经验的居民区干部来为大家讲政策、讲工作,“老百姓更易于接受。平均每个基地都有30%左右的‘工作重点户’是被老书记做通工作,来签约的。”大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邵波说。

“改”中有留,要留住城区烟火、城市记忆、美丽乡愁。杨浦做好保护利用的大文章,一些里弄建筑作为宝贵的风貌财富资源,更好地传承利用,延续市民对于上海里弄生活的特殊情感和文化记忆。开发建设与风貌保护兼容并蓄,让城市更新区域变成引领未来、令人向往的绽放地带。

位于杨浦区的定海路街道,是著名小说《穷街》的原型。2021年,定海有近7000户的旧改,街道和居民区党组织开展“弄堂烟火情”系列活动,组织专人为居民和老房子、相处多年的老邻居一起合影留念,用口述史的方式收集发生在弄堂的老故事,收集各种老照片、老物件,共同留下从“穷街”到“秀带”的光阴故事。

上海最大中心城区提前一年完成成片旧改任务

设置在居委会前的“时光”收集通知(受访者供图)

“乡愁与记忆虽是无形的、深沉的,但又特别强烈。我们非常珍视这些在旧改拆迁中‘挖’到的‘宝贝’,将之陈列在展示馆中,成为‘定海之窗’。”定海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李颖说。

在较早启动旧改的平凉路街道,原来的旧里变身为群众家门口的网红公园,有了国歌展示馆、睦邻中心、为老服务综合体等社区公共服务资源,演绎着一座人民城市最美的样子。2022年初,杨浦区就启动了总投资近500亿元的重大项目,其中不少涉及市政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区校合作等民生板块,深情演绎“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这一理念。

让阳光照进终年遮蔽的窗口,让期盼告别“拎马桶”日子的旧里居民住上敞亮的新家,让被时光遗忘的“沉默少数”获得更美好、更体面的生活。上海杨浦区委书记谢坚钢表示,2022年,杨浦区将继续完成剩余零星二级旧里房屋的改造,不断改善百姓居住环境,为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城区环境打牢基础,从“住有所居”升级“住有宜居”。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