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蒋介石炸开黄河以水代兵,伤亡日军6千余人,却也让老百姓遭了灾

蒋介石炸开黄河以水代兵,伤亡日军6千余人,却也让老百姓遭了灾

引言

花园口事件,又称花园口决堤。1938年日军在攻陷战略要地徐州后,准备攻打郑州,直逼武汉。徐州战场的失败,使国民党数十万的主力部队消耗殆尽。眼瞅着日军兵犯河南,蒋介石却拿不出主力与其对抗,蒋介石陷入抗战被动状态。

河南地区一直就是中国的产粮大区,且直通武汉,如果此时日军占领河南,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面对这样的情况,蒋介石提出“以水代兵”的对策,掘开花园口,水淹日军。

黄河之水

蒋介石提出这样的方略,不是没有依据的。黄河水的泛滥,历来都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最为头疼的一件事。有史料记载“黄河流向最北经海河入海,最南时曾经淮河,流入过长江。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间大大小小改道1590次。”

“黄河之水胜于10万雄兵”。每次黄河泛滥,都是封建统治者最紧张的时候。因为黄河泛滥会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处于盛世之时的封建王朝会因此出现大量匪患,处于衰败之时的王朝可能因此提前灭亡。清朝咸丰年间,黄河突然改道,流入渤海,导致受灾人口超过700万,且发生了大规模人口迁徙事件,后来清政府花了20年时间才在受灾地区建立起新河道。

蒋介石炸开黄河以水代兵,伤亡日军6千余人,却也让老百姓遭了灾

到了近代,人们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可以有效地控制黄河。没有主力部队可供作战的蒋介石,也是因此想到了“以水代兵”,阻止日军西进的策略。但做出这样的决策,蒋介石想必是已经想到了后果。

花园口决堤

1938年6月,日军进军的步伐加快,蒋介石最终下令,掘开黄河口。6月4日负责决堤的部队来到郑州附近的黄河大堤上,开始决口,没过多久就掘开了10几处口子,但3天过去了,却不见洪水暴发。原来是开口地段的水流小,且流向了附近的支流中。据史料记载“中牟县堤口迟迟不见又洪水迹象,建议指挥所重选决口地。”

此时日军的部队已经快打到郑州了,如果再采取土工作业决口的方式,怕是来不及了,于是负责决口的部队把新的地点选在了花园口,决堤的方式也换成了爆破,就这样,6月9日花园口决堤,决口那天正好赶上河南暴雨,顷刻间黄河水扑向河南平原,河南境内泽国千里。

蒋介石炸开黄河以水代兵,伤亡日军6千余人,却也让老百姓遭了灾

黄河决堤是让日军万万没有想到的。日军第14师团师团长土肥原贤二对此表示感到震惊。据史料记载“战前,土肥原贤二认定中国人是肯定不会把黄河水放出来的。他从中国方面会受到的损失计算,如果国民党决堤黄河,中国将会出现超过千万的灾民。”

黄河水暂时阻止了日军前进的步伐,在豫东的国民党守军趁势包围了受困的日军,日军攻取郑州,走旱路进攻武汉的计划失败。据抗战史记载“日军第16师团、第67步兵旅、第11旅团,受洪水包围,死伤达6000余人,近万人被困。”华北地区司令长官,冈村宁次亲自下令,派遣航空兵给受困地区的日军投放救援物资。

蒋介石炸开黄河以水代兵,伤亡日军6千余人,却也让老百姓遭了灾

日本人进攻武汉的计划,因此推迟了3个月。

黄河之痛

蒋介石“以水代兵”的策略,虽然有些成效,但背后却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由于黄河水泛滥成灾,河南、安徽、苏州三地皆受到冲击,1200多万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万亩良田在黄水退去后,变成盐碱地。间接导致了1942年河南大灾荒的发生。

黄泛区的洪水退去后,紧接着就爆发了瘟疫,据史料记载“黄淮平原,在水灾过后,30多个县的大量平民出现高烧不退、器官衰竭等症状,疑似疟疾所致。”除此之外,因黄河流入淮河,导致大量泥沙沉积在淮河河床,淮河航道被迫弃用。这一举动导致在淮河水系上的商业城市损失惨重。

蒋介石炸开黄河以水代兵,伤亡日军6千余人,却也让老百姓遭了灾

比起经济上的损失,最让蒋介石心痛的还是这次决口,导致淮海战役的失败。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黄维兵团奉命驰援徐州,从河南出发的黄维兵团正好赶上黄河发大水,进军的道路全部成了难走的泥泞路。大军因此被困,延误了战机,间接导致国民党败逃。

蒋介石炸开黄河以水代兵,伤亡日军6千余人,却也让老百姓遭了灾

花园口事件在史学研究上面一直是一个热议的话题,有人认为花园口事件拖住了日本人的进攻,有效地消耗了日军主力。也有人认为,花园口事件是蒋介石的罪责,蒋介石要为1000万受灾的同胞负历史责任。当然历史终究是过去的事,我们现今能做到的就是,勿忘国耻,忠于自己的祖国,让花园口事件永远不再发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