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近期,跨年大展

金相玉式——沿黄九省区金玉特种工艺瑰宝展

河南博物院开启

展览整合沿黄九省区的

23家文博单位联袂奉献

展品跨越4000年

近300件金玉特种工艺文物

重磅金玉特种工艺器

三星堆博物馆金面铜人头像

镶绿松石兽面铜牌饰、牺尊等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以下视频来源于

河南博物院

展览分为

金玉辉映

包金裹银

镂金错彩

浮光跃金

酌金馔玉

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金玉辉映

——金玉合器、嵌错玉石工艺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金玉组合使金、铜的光芒毕现与玉石的莹质凝辉相映成趣,并融合了两者的

神圣性与礼制功能。国家诞生初期,绿松石为代表的广义玉石具有广泛的宗

教神圣性和社会意义,发挥着具有权力象征的重要作用,从夏代“金声玉振

”的灵魂飞升到商周铜玉兵器的威严森森,皆是这种功能的体现。东周以后,

古人审美经历了从神圣华贵之美到奢侈华丽之美的转变,绿松石神圣性渐失

,多以和田玉为主的真玉以及宝石类与黄金组合,淋漓地演绎了奢华之美。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第二部分:包金裹银

——包金银、贴金银工艺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包镶之美,使器物具有金银之表。中国早期包镶金器存南北之别,此种差别

基于各自对青铜和黄金的价值取向和功能的差异,北方用传统青铜器体现等

级,黄金制品级别并非极高,多作为器物装饰,南方则将黄金制品置于极优

越地位,在礼制功能上或已超越了青铜,具备了高等级身份象征及与神沟通

的职能。

东周以后,南北趋于同化,而北方草原地区受到中亚草原游牧部族影响的贵

族黄金装饰人身饰品、武器、马具的标志性特征,也在战国晚期融入到中原

造型艺术之中。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第三部分:镂金错彩

——嵌错红铜、金银工艺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纹饰审美早期注重教化功能,使人感受神力的伟大和王权的威严,其后突出

等级规范,走向重写实的典雅端庄,自东周以后的世俗化趋向,使纹饰审美

突出奢华精美,注重工巧,加之东周以来铁制工具的出现加快了青铜器表面

镶嵌技术的发展,因此错红铜、金银等工艺勃兴。

红铜嵌错最早用铸镶法,镶铸的纹饰片代替了垫片作用,又掩盖了纯垫片的

瑕疵,体现了人们对于器物审美的高标准。金银贵金属普遍用于嵌错后,嵌

错红铜几于绝迹,更是体现了审美上的尚奢华。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第四部分:

浮光跃金——鎏金银工艺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鎏金银作为一种外镀金属技术,利用金、银等金属具备的极强抗腐蚀性能,

镀于铜器等表面,既起到保护青铜器的作用,又形成绚丽夺目的效果。

春秋战国以后青铜礼器慢慢走下神坛,金器以其珍贵性符合人们在器用上追

求奢华的心理而逐渐普及,成为鎏金银技术产生的社会需求,中国古代炼丹

术的盛行带来对朱砂、水银等物质特性的认知,为鎏金银工艺的产生提供了

技术条件。我国的鎏金银工艺约始于春秋晚期,战国至汉极盛,是世界上最

早使用汞齐鎏金银工艺的国家。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第五部分:酌金馔玉

——魏晋南北朝以来金玉特种工艺的蓬勃发展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带来金银器制作上各种风

格并存的现象。唐代在接受拜占庭、波斯、粟特等外来金银器影响的基础上

加以融合、创新,形成中国古代金银器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奠定了后世金

银器制作的基调。

这一时期金银器在高端制器方面取代了铜器的地位,因此工艺主要体现在金

银器嵌宝石、银器鎏金以及各种细金工艺上。在宝玉石镶嵌方面,晋以前多

见绿松石和绿玉,北朝以后,除各种玉石外,西方宝石装饰也渗透进来,并

扩大到琥珀、珊瑚、珍珠、砗磲等有机宝石。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部分重点文物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

夏代 高16.5 厘米、宽11 厘米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是一种主要流行于夏代的青铜器,以镶嵌绿松石为最大特征,是集铸造和镶嵌于一身的神秘艺术品。它是史前兽面纹到商周饕餮纹的中介和传承,这种传承不仅是沿用了一种艺术传统,而且是传承了信仰和神话。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镶嵌铜牌饰对于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名副其实的夏代遗宝。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金面铜人头像

商代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 三星堆博物馆藏 通宽19.6厘米、通高42.5厘米

金面罩用金皮捶打而成,大小、造型和铜头像面部特征相同,眼眉部镂空,制作颇为精致,给人以权威与神圣之感。一般认为,这种金面造像代表社会最高层地位的人,他们手握生杀大权,并具有与神交流的特殊技能。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玉柄铁剑

西周 通长34.2厘米、柄长12.2厘米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由铁质剑身、玉质剑柄和铜质柄芯组合而成。铜柄芯与剑身两面锻合,柄芯前段作条状,利于与剑身脊部锻接,柄芯的表面镶嵌有条状的绿松石片,柄芯下段圆形,套入中空的玉柄之内。玉柄由茎、首两部分套接而成,皆为和田青玉。柄 茎圆柱中空,以纳铜柄芯。玉柄首中部镶嵌绿松石片,两侧有透穿小圆孔,贯以铜质销钉以固定铜芯与柄首。

玉柄铁剑有“中华第一剑”之称,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其铁质剑身经检验属于块炼渗碳钢。年代距今2800年,打破了秦国铜柄铁剑2600年的中国最古老冶炼铁器记录,把中国人工冶铁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年。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牺尊

战国 山东淄博稷下街道商王村出土 齐文化博物院藏

高 29.4厘米、长 43.3 厘米,重6.5公斤

仿牛形,昂首竖耳,偶蹄。由头颅,体、盖分铸而成。首颈结合,有一项圈合缝自然遮掩,盖为一扁嘴长颈禽,禽颈反折,嘴紧贴背上,巧成半环形盖钮。两翅平展,羽翎均以绿松石铺填,通体是粗细相间的金、银丝嵌饰的几何云纹。此器设计独特,工艺娴熟,是战国时错金银工艺的佳品,反映了齐国工艺技术水平的高超。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鎏金铁芯铜龙

唐代 高34厘米、长28厘米 陕西西安南郊草场坡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铜龙为铁质,通体鎏金,身体细长,两只有力的前脚紧扣地面,龙头与上身呈“S”型,龙嘴张开,露出牙齿和弯曲的龙舌,两只圆睁的双眼直视前方,龙角紧贴头部向后伸展,龙尾从高高上扬的后肢处反折向龙头上方。整条铜龙身体流畅,极富动感,体现出唐代龙的生动美与气势美,堪称精品。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镶宝石铜带钩

西汉 长8.2厘米 山东省曲阜九龙山汉墓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嵌宝石虎鸟纹金带饰

战国(2件)长5厘米、宽3.2厘米 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带饰下部为虎,张嘴露齿,四肢前屈,尾部下垂,身躯部位镶嵌红、绿等宝石,部分脱落。在虎的身上及尾部,有并列的群鸟,鸟身简化为S形。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鎏金错银铜扣漆樽

东汉 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高29厘米、口径24.3 厘米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镶金嵌宝珠玉臂环

唐代 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外径 7厘米、内径 6厘米、厚 1.7 厘米

玉臂环由三段弧形白玉连接而成,每段玉的两端均包以金制兽首形合页,并以两枚金钉铆接,合页外缘均琢成虎头形,头向相背,头顶嵌浅紫色宝石,眼球镶料珠。玉臂环出土时装在莲瓣纹银罐内,银罐盖墨书“玉臂环四”,知其本来称谓即此。唐代文献中还将这种臂环称为“玉臂支”。从文献看,玉臂环似非唐代本土的产物,可能为进贡或从对外战争中所得。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鎏金蔓草花鸟纹银羽觞

高 3.5、口径 10.5 ×7.7 厘米

这件羽觞在工艺上采用鎏金錾花的方法制成。这些花纹以满地装的艺术手法布满整个器物,加之刻花处鎏金,使得器物金光灿灿,富丽堂皇,为典型的盛唐器物。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鎏金鹿衔草纹银马饰件

辽代 内蒙古赤峰大营子村辽驸马赠卫国王墓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凸形长9.2厘米、宽 5.9厘米,长方形长 4.6厘米,宽2.6厘米

自汉唐以来,金银马具一直在使用,许多唐诗中都提到了金银马具。辽代契丹人特别珍爱金银马具,在卫国王墓中不仅殉葬有马,还有八组马具约1000余件,包括络饰、鞍饰等,质地有银、铜、铁、鎏金或错金,制作精致,由此可见契丹贵族仍保留着本民族传统的游猎生活习俗,不废鞍马骑射,保持尚武之风。

展览信息

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汇集河南博物院跨年大展

展览名称:金相玉式 ——沿黄九省区金玉特种工艺瑰宝展

展览时间:2021年12月21日-2022年2月20日

展览地点:河南博物院(东临展厅16厅)

指导单位

国家文物局

支持单位

中国博物馆协会、河南省文物局

主办单位

河南博物院、青海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

物馆、内蒙古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山东博物馆

协办单位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齐文化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博物馆、洛阳博物

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平顶山博物馆、新乡市博物馆、南阳市博物馆、

河南自然博物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