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邦出身低微,但为什么能够在那个遍地诸侯的时代,驾驭一众人杰?

刘邦为什么能在遍地诸侯的时代驾驭一众人杰?

其实这个问题史记中太史公已经给我们讲得明明白白了,让我们从刘邦用人的指导思想与驭下的细节两个方面来剖析。

天下大定后,汉高祖六年五月的一天,刘邦于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席间,刘邦问诸将自己为什么能取得天下,而项羽为什么会失去天下?

刘邦出身低微,但为什么能够在那个遍地诸侯的时代,驾驭一众人杰?

这时,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出身低微,但为什么能够在那个遍地诸侯的时代,驾驭一众人杰?

很明显,对话中的“与天下同利也。”便是刘邦创业时期用人驭下的指导思想,而正因为刘邦能够做到与天下、臣下同利,所以才能够驾驭人杰。

再说细节,史记对刘邦与郦食其的初次见面描述的较为详细:

刘邦出身低微,但为什么能够在那个遍地诸侯的时代,驾驭一众人杰?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刘邦出身低微,但为什么能够在那个遍地诸侯的时代,驾驭一众人杰?

让我们看看刘邦是如何驭人的:

首先,郦食其拜谒的时候刘邦在洗脚,并且很专注地在享受,老板没有起身迎接、甚至没有给予求职者最基本的尊重,而求职者也没有行跪拜之礼。

老板之所以不起身迎接有两个原因,第一点是刘邦本来就瞧不起儒生(故意为之),第二点则是有可能刘邦本就不拘小节,当然也可以解读为刘邦不懂礼貌,毕竟是草根出身,没读过什么书,情有可原。

而郦食其不跪拜,则是因为感觉被怠慢、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因此不愿意跪拜。

接下来他们开始对话,郦食其故意诘问刘邦是想助秦还是想破秦?从而惹怒刘邦。

待得到肯定答复后,便批评刘邦不宜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长者。

刘邦出身低微,但为什么能够在那个遍地诸侯的时代,驾驭一众人杰?

接下来刘邦的表现可圈可点,被批评后,刘邦并没有摆老板架子进行反驳(大度容人),而是马上停止洗脚(接受批评、立即改正),然后穿好衣服,并请郦食其上坐(采取补救措施)。

这套组合拳行云流水,肯定让郦食其感触颇深,他当即被折服,主动建言献策,并自行请缨通过伶牙俐齿为刘邦“啃下”了陈留,陈留一下,郦食其即受封为广野君。

豁达大度、从谏如流、言听计从、赏罚分明,跟着如此英明的主子岂能不死心塌地?于是赶紧让自己的弟弟郦商带上数千人马入伙,并在日后帮刘邦用伶牙俐齿“啃下”了一座又一座的城池。

刘邦出身低微,但为什么能够在那个遍地诸侯的时代,驾驭一众人杰?

洗个脚便能谈成这样一笔大买卖(难怪现在人喜欢去足疗店)——得到了一座城池,获得大量粮草,还白赚两个人杰与几千名士兵。让我不得不怀疑刘邦在召见郦食其后再洗脚是否故意为之?要知道,刘邦可是先召见郦食其,在明知求职者可能要来的情况下还“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如真是故意为之,那刘邦这种先抑后扬的驭下之道可就厉害了——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把你放到郦食其的位置上,你是否也会竭尽全力去辅佐,死心塌地地追随呢?

刘邦出身低微,但为什么能够在那个遍地诸侯的时代,驾驭一众人杰?

类似的事情在史记中还有不少,例如允许下属犯错——郦食其之后提出了错误的建议——刻印分封六国后代,刘邦在被张良用“八不可”点醒后,也只是骂了句“竖儒,几败而公事!”然后销毁印章了事,并没有对郦食其过多地苛责,因为刘邦自己也经常犯错,他当然知道,人无完人,是人就会犯错,哪会面面俱到?

刘邦出身低微,但为什么能够在那个遍地诸侯的时代,驾驭一众人杰?

再例如对下属充分信任、言听计从——萧何荐韩信时,刘邦对韩信的能力基本上是一无所知的,但无论斋戒沐浴也罢、筑坛拜将也好,之所以一一遵从,无非是基于对萧何的信任而已,不仅是信任萧何有“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的组织能力,也相信萧何有识人之明。

刘邦出身低微,但为什么能够在那个遍地诸侯的时代,驾驭一众人杰?

再说用人不疑——韩信被拜将后,向刘邦阐述了项羽之必败与刘邦之必胜,得到了刘邦的认同,然后改军制,提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方针,刘邦无不一一照允。此刻双方之互信应与后世之刘备与孔明相差无几。

刘邦的识人之明——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不可谓不引人入胜,“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刘邦出身低微,但为什么能够在那个遍地诸侯的时代,驾驭一众人杰?

不需要我再过多的去解读这段话,因为西汉早期的历史已经证明了,曹参、陈平、王陵几人先后出任丞相一职,而周勃也的确在安定刘汉政权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刘邦识人至此,的确令人叹服,说是预言也不为过,难怪毛爷爷也说刘邦“决策对头、用人得当”。

回顾刘邦的创业阶段,布衣出身,所以熟悉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了解大众的心理,能够洞悉人性本质,也因此,他才更加的识人,并懂得如何用人与容人。

刘邦出身低微,但为什么能够在那个遍地诸侯的时代,驾驭一众人杰?

也因此,就连有着“盗嫂昧金”之名的陈平也愿意死心塌地追随刘邦。

他秉承着“与天下同利”的宗旨,然后唯才是用、不拘一格、豁达大度、从谏如流。

其高明之处在于善于把握大的方向、目标与战略方针,至于方法、细节、策略等,多听多问,保持自己能理性判断、做出正确选择便足够。

用人之道、相处之道皆古今同理,能与人同利,何患人不利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