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清初不肯蓄辫,到民国不肯剪辫,汉人200多年间经历了什么?

清朝是一个域外民族建立的国度,它们的民族习惯与风俗和我们关内汉人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之人自古就是蓄发戴冠,而东北地区女真人则是喜欢结辫子,两个民族以前一直相安无事,可是后来清朝皇帝入关中国之后强行改变了中国之人的习俗,以结辫代替蓄发。

从清初不肯蓄辫,到民国不肯剪辫,汉人200多年间经历了什么?

由于汉人宁死不屈,杀戮过多,最终多尔衮与各方势力在绍兴达成了协议,汉人男性剃发易服,女性仍可保持汉人的服饰,史称绍兴协议。清朝享国200多年,剃发易服之后标志着汉人接受了满清政权,两百多年的时间是很长的,全国各民族得到了大融合。

从清初不肯蓄辫,到民国不肯剪辫,汉人200多年间经历了什么?

满清入主中原后,主动进行了汉化,清朝的体制完全效仿明朝。到了清朝晚期,满族人与汉人己没有什么区别,他们说汉话、写汉字,学习儒家文化,效仿汉族礼仪。晚清时期,无论满人还是汉人,还是其他民族,都认为这辫子就是祖宗传下来的。因为他们的父亲、爷爷、太爷爷、再往上的祖先们,都是留着辫子,没有辫子就意味着大逆不道。

从清初不肯蓄辫,到民国不肯剪辫,汉人200多年间经历了什么?

后来清朝亡了,民国当家,又搞剪辫子迎接新民国。这一点,老百姓其实也不愿意,虽然辫子被称为低俗,是落后象征,但辫子也是头发,三百年前留头不留发,已经把前额剃光了,这次竟然全剪,难道就不能留一些了么?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自然也遭到抵制。

从清初不肯蓄辫,到民国不肯剪辫,汉人200多年间经历了什么?

当然也有很多人害怕,老百姓担心基层的那些官员假借“辫子”这个事对自己进行敲诈,轻则要老百姓掏些钱破财免灾,重则掉了脑袋,孰轻孰重自己心里有一杆秤的。假如溥仪真的复辟成功了,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的脑袋搬家,多少老百姓被迫破财免灾,老百姓心里有顾虑啊。

从清初不肯蓄辫,到民国不肯剪辫,汉人200多年间经历了什么?

任何一个习惯的形成,基本都会经历抵触、妥协再到习惯成自然的!比如现如今的垃圾分类,大家都知道利国利民,利环境利资源,可为什么有些人不做呢?相信是没有形成好的习惯!也相信通过宣传引导,通过硬件的完善,我们大家都会形成一个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到那时,我们的天会更蓝,水更清,环境会更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