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圆满举行

作者:光明网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落地有声,课后服务全面开花,基本实现了全国“全覆盖、广参与”。2022年,教育部对课后服务提出了“强保障、上水平”的新要求,课后服务的开展迎来新阶段。

2022年1月10日,聚焦“双减”下的课后服务,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圆满举行。

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圆满举行

首届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

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中国教育电视台特别支持,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及科大讯飞联合承办。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丁新,中国教育电视台基础教育中心主任田晓燕,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陶沙,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信息中心主任马涛,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副理事长李启生,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聂小林,科大讯飞副总裁、教育技术首席科学家王士进,以及课后服务行业不同方向的代表们参加了论坛。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丁新致辞表示,科技赋能教育是时代趋势,在落实“双减”、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落地方面,更要让技术赋能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创建教育技术应用新场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圆满举行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丁新

“跨越山河海 同上一堂课”,通过电视教育,亿万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为现实。中国教育电视台基础教育中心主任田晓燕表示,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做有温度、有价值、有质量的教育为目标,期待携手更多同行共同前进。

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圆满举行

中国教育电视台基础教育中心主任田晓燕

“双减”背景下,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做哪些加法?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陶沙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理解和尊重脑智发育规律的前提下,积极的心理环境、个性化的教育尤其重要。她强调,从“双减”走向提质增效是系统工程,需要坚实的科学依据。

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圆满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陶沙

基于自身多年的教学教研经验,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信息中心主任马涛着重分享了“课后服务与课堂教学、作业结合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模式”。他总结表示,“双减”中解决教与学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课堂活动应设计相应的体验环节,教学设计中应设计对应的评价环节,要把目光超脱出知识点的学习,最终形成“双减”中教学场景下的学生全面提升。

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圆满举行

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信息中心主任马涛

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说起,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副理事长李启生重点聚焦“双减”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他表示,在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加速演变的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课后服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提高育人质量,需要打通学校课程与社会资源,校内校外共同发力合作推进。

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圆满举行

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副理事长李启生

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聂小林致辞表示,在人类步入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教育已离不开多元互联的共创共享,课后服务也不例外。学校不是唯一的教育主体,需在全社会的齐心协力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发展的日趋成熟,实现了教育全场景关键技术应用由0到1的系统性突破,为破解优质课程供需平衡、服务开展的效率与质量、教育治理视角的开放与融合等重大命题创设了可能性。

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圆满举行

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聂小林

科大讯飞副总裁、教育技术首席科学家王士进重点介绍了科大讯飞秉持自身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技术优势所构建的一站式“课后服务综合解决方案”。通过开放式课后服务管理平台,多元化课程资源库建设,以及本地化特色服务体系建设,为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社会等提供全方位信息化支撑,助力一校一案、本地特色打造。目前,科大讯飞课后服务综合解决方案已覆盖全国160多个区县的2000多所学校。

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圆满举行

科大讯飞副总裁、教育技术首席科学家王士进

本次高峰论坛特别举行了课后服务联合倡议、课程生态首批合作伙伴签约和课后服务公益计划启动三项仪式,聚势行业优秀力量,群策群力,共同推进“双减”下的课后服务高质量落地。

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圆满举行

课后服务联合倡议仪式

“双减”意味着教育的重新回归,课后服务让我们重新对焦育人主阵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答卷人。坚持核心技术创新,坚持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坚守服务于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初心和敬畏之心,科大讯飞期待与更多合作伙伴、行业专家等一起,答好时代命题,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国的伟大目标共同奋斗。

来源: 《教育家》杂志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