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果你经常感到空虚,那可能是一种病态

作者:徐老三说事儿

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着。

上面这句话大家熟悉吗?没错就是来自于《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给活着的定义。

如果你经常感到空虚,那可能是一种病态

现在这个社会节奏很快,一不小心就会迷茫,就会认为:我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当做了一些调研之后,突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人,很大一部分都是衣食无忧、工作体面,过着别人向往的生活。比如说:

· 带娃的全职妈妈,每天期待着孩子能快点长大去上学。可真把孩子送去学校后,却莫名感到空虚。

· 大学的备考生,为了有个好的成绩,每天挑灯夜战,当完成考试走出考场,终于放下的那一刻还是有种迷茫感,突然不知道自己是谁?这一切有什么意义?

· 当然还有些人工作很忙,社交也好,活动也好,都排得满满,即使这样,自己还要抽时间疯狂学习提升自我。当某一刻突然冷静下来的时候,突然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了,甚至严重怀疑自己这么干到底在追求什么?

是不是觉得这些人很凡尔赛?但结果真的是这样的吗。

这些现象不是小众,有可能是大众,而这种现象就是现代人的通病,“精神所及之处并不富足,生活中每个人不管幸福与否都难以掩盖内心的空虚。

如果你经常感到空虚,那可能是一种病态

我们每天被巨大的信息洗刷着,地铁、站台处处可见的低头族,各种APP的设置让人欲罢不能,总是忍不住的一直刷下去。虽然里面的内容让人大喜、大悲、大彻大悟,但也正是这些重复的动作让人们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空虚”也就随之降临。

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有一个作品叫《空心人》,里面就曾写到“生命如此漫长,在渴望和痉挛之间,在潜能和存在之间,在本质和下降之间落下帷幕。因为你的所有是“这”,所以这就是世界的结束方式,并非轰然落幕,而是郁郁而终”。

虽然是1925年的作品,但依然存在无聊、焦虑并存的人们生活状态,那这种“空虚感”到底是什么呢?

当翻阅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总结出来普遍的观点认为,“空虚感”是不容易被别人看见和描述出来的模糊状态,是属于只有自己能够有主观感觉并且是复杂的,就像焦虑一样让人痛苦。就像自我意识突然停滞不前,所做的一切事情和个人发展都没办法产生关联,更感受不到自己是否是真实的存在,内心只能感受到无尽的匮乏感。

其实每个人都有多重人格。但问题在于人格即完整又分裂,为什么呢?

原因是啥呢,个人认为我们缺少了一个组织叫:协调组织。怎么说呢,就像大脑,每天把各种意见不合的身体各部位给组织到一起并达成协作,不会产生不协调,对你要做的事给出主要命令,并快速执行。

但是很多人在处理内在冲突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巨大错误,你越想让自己不要做什么,那种想法就偏在你认知中频繁出现,令你抓心挠肝。

如果你经常感到空虚,那可能是一种病态

比如有些人大脑中产生辞职的想法后,脑中还会冒出该不该走?有没有合适的机会?外面环境怎么样?辞了能拿到年终奖吗?各种杂念让内心很纠结,就算最后决定留下了,但你的状态也达不到了巅峰。

所以它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生活状态。

心理学调查表明,具有这种特征的人,常常表现出严重的自卑心理,不自信、不善甚至不喜欢与人交际,严重者怼天怼地对空气,抵触社交圈,就算逼着自己去了,也伴随着狂躁不安。

如果你经常感到空虚,那可能是一种病态

看到这里我想有人应该在吐槽了,你在这乱七八糟的到底在说个啥?

我说的就是你要花时间去陪伴那些爱你的人。

这时候有的人又要和我杠上一票了,说在这个缺爱的时代谁才是真正爱我们的人呢?

辛辛苦苦将自己养大的人,不管发生什么事,依然不离不弃的人,找到这些人和他们尝试说说你的苦恼,别自己憋着,要相信会有暖暖的爱和让你获得满满的安全感。

到了这里可能又会跳出来一票杠精说,我就是不爱社交怎么办?

那就去学啊,学着结识些新朋友,有啥活动都上,别闲下来,总要给自己一个崭新的开始吧?实在是学不会的话,那你就尝试着去养宠物吧,人不行,动物总可以了吧?它能在闲暇时间帮助你转移注意力,从而减少胡思乱想。

突然间想到看过的一本书《无聊的意义》,在里面其实也给到了一些建议,比如:以新的视角去看身边的所有,或突破下舒适圈培养个兴趣,尝试在常规生活外学点好奇的东西,给自己一些挑战,接受一个新的项目等。

归根结底:空虚并非是个坏东西,就看你能不能在每个小的事情上找到存在感。

如果你经常感到空虚,那可能是一种病态,是一种失去了存在感的病态,怎么办?赶紧治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