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你經常感到空虛,那可能是一種病态

作者:徐老三說事兒

活着就是做有意義的事,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着。

上面這句話大家熟悉嗎?沒錯就是來自于《士兵突擊》裡許三多給活着的定義。

如果你經常感到空虛,那可能是一種病态

現在這個社會節奏很快,一不小心就會迷茫,就會認為:我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當做了一些調研之後,突然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總把這句話挂在嘴邊的人,很大一部分都是衣食無憂、工作體面,過着别人向往的生活。比如說:

· 帶娃的全職媽媽,每天期待着孩子能快點長大去上學。可真把孩子送去學校後,卻莫名感到空虛。

· 大學的備考生,為了有個好的成績,每天挑燈夜戰,當完成考試走出考場,終于放下的那一刻還是有種迷茫感,突然不知道自己是誰?這一切有什麼意義?

· 當然還有些人工作很忙,社交也好,活動也好,都排得滿滿,即使這樣,自己還要抽時間瘋狂學習提升自我。當某一刻突然冷靜下來的時候,突然不知道未來在哪裡了,甚至嚴重懷疑自己這麼幹到底在追求什麼?

是不是覺得這些人很凡爾賽?但結果真的是這樣的嗎。

這些現象不是小衆,有可能是大衆,而這種現象就是現代人的通病,“精神所及之處并不富足,生活中每個人不管幸福與否都難以掩蓋内心的空虛。

如果你經常感到空虛,那可能是一種病态

我們每天被巨大的資訊洗刷着,地鐵、站台處處可見的低頭族,各種APP的設定讓人欲罷不能,總是忍不住的一直刷下去。雖然裡面的内容讓人大喜、大悲、大徹大悟,但也正是這些重複的動作讓人們失去了對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空虛”也就随之降臨。

英國詩人,托馬斯·艾略特有一個作品叫《空心人》,裡面就曾寫到“生命如此漫長,在渴望和痙攣之間,在潛能和存在之間,在本質和下降之間落下帷幕。因為你的所有是“這”,是以這就是世界的結束方式,并非轟然落幕,而是郁郁而終”。

雖然是1925年的作品,但依然存在無聊、焦慮并存的人們生活狀态,那這種“空虛感”到底是什麼呢?

當翻閱了大量的調查研究,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後,總結出來普遍的觀點認為,“空虛感”是不容易被别人看見和描述出來的模糊狀态,是屬于隻有自己能夠有主觀感覺并且是複雜的,就像焦慮一樣讓人痛苦。就像自我意識突然停滞不前,所做的一切事情和個人發展都沒辦法産生關聯,更感受不到自己是否是真實的存在,内心隻能感受到無盡的匮乏感。

其實每個人都有多重人格。但問題在于人格即完整又分裂,為什麼呢?

原因是啥呢,個人認為我們缺少了一個組織叫:協調組織。怎麼說呢,就像大腦,每天把各種意見不合的身體各部位給組織到一起并達成協作,不會産生不協調,對你要做的事給出主要指令,并快速執行。

但是很多人在處理内在沖突的時候,往往就會出現巨大錯誤,你越想讓自己不要做什麼,那種想法就偏在你認知中頻繁出現,令你抓心撓肝。

如果你經常感到空虛,那可能是一種病态

比如有些人大腦中産生辭職的想法後,腦中還會冒出該不該走?有沒有合适的機會?外面環境怎麼樣?辭了能拿到年終獎嗎?各種雜念讓内心很糾結,就算最後決定留下了,但你的狀态也達不到了巅峰。

是以它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生活狀态。

心理學調查表明,具有這種特征的人,常常表現出嚴重的自卑心理,不自信、不善甚至不喜歡與人交際,嚴重者怼天怼地對空氣,抵觸社交圈,就算逼着自己去了,也伴随着狂躁不安。

如果你經常感到空虛,那可能是一種病态

看到這裡我想有人應該在吐槽了,你在這亂七八糟的到底在說個啥?

我說的就是你要花時間去陪伴那些愛你的人。

這時候有的人又要和我杠上一票了,說在這個缺愛的時代誰才是真正愛我們的人呢?

辛辛苦苦将自己養大的人,不管發生什麼事,依然不離不棄的人,找到這些人和他們嘗試說說你的苦惱,别自己憋着,要相信會有暖暖的愛和讓你獲得滿滿的安全感。

到了這裡可能又會跳出來一票杠精說,我就是不愛社交怎麼辦?

那就去學啊,學着結識些新朋友,有啥活動都上,别閑下來,總要給自己一個嶄新的開始吧?實在是學不會的話,那你就嘗試着去養寵物吧,人不行,動物總可以了吧?它能在閑暇時間幫助你轉移注意力,進而減少胡思亂想。

突然間想到看過的一本書《無聊的意義》,在裡面其實也給到了一些建議,比如:以新的視角去看身邊的所有,或突破下舒适圈培養個興趣,嘗試在正常生活外學點好奇的東西,給自己一些挑戰,接受一個新的項目等。

歸根結底:空虛并非是個壞東西,就看你能不能在每個小的事情上找到存在感。

如果你經常感到空虛,那可能是一種病态,是一種失去了存在感的病态,怎麼辦?趕緊治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