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罗马人早期的社会结构和扩张进程,解读布匿战争胜利的原因

布匿战争是古罗马和迦太基为了争夺地中海西部的控制权而展开的一场著名战争,其名称源于当时罗马对迦太基的称呼“布匿库斯”。战争前后延续了百余年,一共分为三个阶段,最终以迦太基被灭、城池被毁,罗马赢得了地中海西部霸权而告终。

经过了布匿战争的血腥洗礼之后,罗马不论是海军还是陆军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完成了意大利半岛各方势力的整合,从而迈入空前强大和繁荣的大扩张时期。本文就让我们一起分析这场对罗马至关重要的战争,其背后的地缘、经济和人文制度因素的影响吧。

从罗马人早期的社会结构和扩张进程,解读布匿战争胜利的原因

罗马最早诞生于公元前8世纪中叶,因最初实行的是城邦君主制,故而又被称作“王政时代”。然而王政时代的提法很容易让人对古罗马的这段历史进行过于简单的概括,事实上即便是王政时代,罗马城邦也可以分为“前四王”和“后三王”两个阶段。从罗慕路斯、列慕斯兄弟两建立罗马城开始,罗马城邦就已经是拉丁人的重要据点。当时拉丁人主要活动于亚平宁山脉西侧、台伯河东侧和南侧的“拉丁姆”地区,罗马城正是倚靠台伯河东畔建立的。然而当时“拉丁姆”地区并不只有拉丁人一个族群存在,萨宾人同样活跃于此。据传说拉丁人是当年特洛伊战争时被迈锡尼人击败的特洛伊遗民,萨宾人则是同样源起于小亚细亚半岛的吕底亚人后裔,不过迁徙至亚平宁半岛以后,早已移风易俗、与先祖们迥异了。

作为罗马城的第一位国王,罗慕路斯统治时期曾为了扩充人口而大肆收拢前来避难的刑徒、奴隶和流民等,这导致早期罗马城在拉丁人和萨宾人城邦中臭名昭著,邻近城市都不愿意远嫁女来到这样一个充斥着放逐者的地方。不得已,罗慕路斯决定使用武力,并辅以欺骗的方式诱使周围的拉丁人和萨宾人前来赴宴,并举办竞赛和庆典。趁此机会,罗马人对毫无防备的宾客下手,抢走了他们的女儿们,这招致周围许多城邦的讨伐,但都先后被罗马打败。此后,在这些被抢女眷的斡旋之下,周围拉丁人和萨宾人渐渐屈服于罗马。罗马与萨宾合并之后,有大量萨宾人移居罗马,此后出现了萨宾人和拉丁人相继在罗马称王的现象。

从罗马人早期的社会结构和扩张进程,解读布匿战争胜利的原因

然而从罗慕路斯开始,活跃于台伯河西北侧的伊特鲁里亚人逐渐渗透到河流东畔,其影响力越来越大。从罗马第五任国王卢修斯·塔克文·布里斯库(即老塔克文)开始,伊特鲁里亚人入主罗马城邦,并一直延续至王政时代结束。伊特鲁里亚人之所以能够不断扩张,并跨越台伯河直接影响到“拉丁姆”地区,是因为相较于“拉丁姆”地区,伊特鲁里亚地区更多地受到了意大利南部希腊殖民城邦的影响,逐渐成为以海洋贸易为主的经济社会,并且形成了“伊特鲁里亚同盟”。实际上相较于伊特鲁里亚人,“拉丁姆”城邦更容易汲取希腊人的商业贸易文化,然而由于西北部伊特鲁里亚人和南部希腊人的夹击,“拉丁姆”大部分沿海良港均遭侵占。迫不得已之下,拉丁人和萨宾人城邦的经济模式愈加倾向于农耕,并依赖于伊特鲁里亚人和希腊人的海外贸易网络。

罗马王政时代末期,小塔克文作为第七任国王进一步加大了独裁倾向,这激起了以拉丁人和萨宾人为主的贵族阶层普遍不满,他们联手将国王赶出了罗马,王政时代结束。此事直接导致小塔克文前往伊特鲁里亚城邦搬救兵,并引发罗马与伊特鲁里亚人的冲突。小塔克文被驱逐的时间是公元前509年,几十年后罗马人为了争夺台伯河口的盐场和台伯河沿岸的重镇,与台伯河西畔的伊特鲁里亚人的维爱城邦发生冲突。早在王政时代,罗马就一直与这个隔河相望的伊特鲁里亚人城邦发生了数次交锋,但因维爱的经济实力强劲而未能占据上峰。公元前477年第一次维爱战争爆发,罗马人先胜后败,几乎全军覆没。这一方面在于维爱城邦的底蕴优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罗马和维爱一样,也是以城邦的形式单打独斗,并未统一“拉丁姆”地区。不过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罗马与维爱的战事又起,这一方面源于西西里岛霸主叙拉古击败伊特鲁里亚人海军、大大压缩了后者的贸易范围,另一方面则是罗马社会制度和经济潜力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公元前396年,经过长达十年的第三次维爱战争之后会,维爱城邦正式被罗马吞并。

从罗马人早期的社会结构和扩张进程,解读布匿战争胜利的原因

维爱战争标志着罗马军事扩张时代的来临,既打击了伊特鲁里亚人,同时又威慑了一些拉丁城邦,并率领罗马拉丁同盟先后攻取了亚平宁山区的一些部落。此后,伊特鲁里亚人逐渐衰落,并最终淡出意大利半岛的争霸舞台。失去了伊特鲁里亚人的缓冲之后,早已迁居北伐波河平原的高卢人没过多久就南下并侵袭了罗马人的地盘。公元前390年,高卢攻破罗马城,即高卢之役,著名的“白鹅救罗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时候。此战对罗马的刺激极大,罗马因此更新了武器、改变了军事组织结构和战术思想,并停止了第一次大扩张。直至半个世纪之后,罗马通过三次萨莫奈战争和一次拉丁战争,才算基本统一了意大利半岛中部。通过萨莫奈战争和拉丁战争的胜利,罗马人征服了萨莫奈人(萨宾人迁徙至亚平宁山脉南麓坎帕尼亚平原的分支),拆分了拉丁同盟,但也暴露出罗马对该地区不同族群部落掌控力的低下。

随着对坎帕尼亚平原的征服,罗马人的势力得以延伸至意大利半岛南部,希腊殖民城邦他林顿所在地普利亚平原成为他们下一步的目标。从公元前282年到前272年,罗马-他林顿战争爆发,虽然期间希腊半岛本土的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曾率军支援他林顿,其余希腊殖民城邦却一盘散沙,最终导致皮洛士和他林顿陷于孤军奋战、后勤不足的窘境。罗马之所以能够在维爱战争、高卢之役、萨莫奈战争以及与皮洛士的战争中,即便前期遭受失利,最后也能稳住局面,甚至反败为胜,很大程度上源于罗马共和国以农为本的经济体系,和与此密切相关的公民权制度、战利品分配制度、土地分配政策等。

从罗马人早期的社会结构和扩张进程,解读布匿战争胜利的原因

从前文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在罗马共和国早期历史进程中,高卢人曾经攻陷过罗马城,并勒索了1000磅黄金和其他大宗财物,此后罗马人非常重视城池防备建设,直至古罗马帝国分裂也再未发生罗马沦陷的情况了;维爱战争、萨莫奈战争和他林顿战争也让大量拥有公民权的罗马平民得以分配到大片的耕地和奴隶,这极大地激发了罗马人的参军热情和公民军的战斗力。与之相比,不论是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希腊人还是北部的伊特鲁里亚人,都因为更加倾向于获利更多的海洋商业经济,导致区域内邦国林立、相互掣肘,难以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当然,罗马也不是没有弱点,在与迦太基爆发战争之前,意大利半岛中部和南部虽然名义上从属于罗马,但实际上却充斥着对罗马敌意颇深的族群。台伯河西北侧的伊特鲁里亚人、南部的萨莫奈人和希腊人、北部波河平原的内高卢人均未完全融入罗马社会,这也为后来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纵横意大利半岛埋下了伏笔。

正当罗马从一个城邦逐渐成为意大利半岛的霸主之时,从西亚迦南地区迁徙至北非的腓尼基人也开启了自己的高光时刻。以腓尼基核心城邦“推罗”建立的殖民地迦太基逐渐成为地中海西部的核心,并组成了一个贵族寡头式的国家。然而不同于罗马共和国,此时的迦太基人的经济表现为“商农并举”的特征,这导致他们一方面凭借农耕力量能够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治实体,另一方面又因为商业贸易因素而存在浓郁的交易型外交风格,这也是造成日后迦太基在与罗马的战争中战和不定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海洋贸易为迦太基赚取了大量财富,促使其决策者们更倾向于打造海军力量维护贸易网络,并依赖于雇佣军打仗。

从罗马人早期的社会结构和扩张进程,解读布匿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期,罗马人凭借强烈的参战热情,针对强大的迦太基海军设计了乌鸦吊桥(又称接舷吊桥),以此来发挥罗马陆战优势。虽然因为罗马人对海洋气象的掌握不如迦太基,导致海军屡屡遭受海上风暴而损失惨重,但总能迅速补充兵力,最终获得了制海权。战败之后的迦太基不仅需要担负起战争赔款、失去了西西里岛贸易枢纽,还因难以支付雇佣军的费用而招致起义,并相继丢掉了科西嘉岛和撒丁岛,这直接导致迦太基的贸易网络陷于崩溃。此后,迦太基难以再从意大利半岛和希腊城邦雇佣军队,转而将目光对准了伊比利亚半岛。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迦太基人开始了对伊比利亚的征服,并通过与北非游牧族群的合作强化了陆军建设。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之后,虽然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穿越阿尔卑斯山、在意大利半岛驰骋十几年,并且屡屡战胜对手,但罗马军队总能在损伤折半之后再度恢复编制。最终罗马人将汉尼拔的指挥战术和战略思想都学去了,并成功击溃驻扎在伊比利亚的迦太基守军。

从罗马人早期的社会结构和扩张进程,解读布匿战争胜利的原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