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世民要纳小表妹为妾,长孙皇后为什么会点头同意?原因很简单

很高兴你能百忙之中点开小编的文章,小编也会努力创作给你们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如果在你阅读中发现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也请告诉小编哦,我会及时指正,也将虚心接受你的建议。大家有好的文章也可以在评论区交流哦,谢谢大家!你们的支持和鼓励也将是我最大的动力!

李世民要纳小表妹为妾,长孙皇后为什么会点头同意?原因很简单

大家都知道,李渊起兵打进长安,并没有说反隋,而是打着“废昏立明,拥立代王”的旗号起事。李渊的皇帝宝座,从礼法上来讲,是隋恭帝禅让而来的。大唐朝的江山,从法律意义上来讲,是继承了大隋的江山。李渊称帝之后,大量的隋朝老臣,直接成了大唐臣子。李渊上朝的时候,从龙椅上往下看,满殿的文武大臣,清一色是前隋老臣。

咱们别的不说,就单单说一说李渊的宰相们,就知道前隋老臣们在唐朝有多大的势力了。李渊的宰相,最尊贵的要数窦威了。窦威这个人,是隋杨皇室和李唐皇室的双重亲戚,他既是李渊家族的姻亲,也隋炀帝的家族的姻亲。窦威既是隋朝老臣,也是大唐宰相,这样的人,在初唐朝廷里面比比皆是。比如大唐宰相宇文士及,既是隋炀帝的女婿,也是李渊家族的姻亲。再比如说大唐宰相萧瑀,既是隋炀帝的小舅子,也是李渊家族的姻亲。

李世民要纳小表妹为妾,长孙皇后为什么会点头同意?原因很简单

大唐朝的文官们,大多数跟隋朝皇室沾亲带故,又跟李唐皇室沾亲带故。武将们的情况,也是差不多。有大量的武将,都是前隋旧将转投而来。比如日后的凌烟阁功臣屈突通、李靖、殷开山等人,都是久食隋禄,久沐隋恩之人。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就是李世民的舅舅窦抗。窦抗的妈妈就是隋炀帝的亲姑姑,所以他既是大唐皇亲国戚,也是大隋朝的皇亲国戚。

除了前隋老臣,大唐朝廷上还有一股势力,就是前隋宗室。李渊这个人,跟隋文帝杨坚不一样。隋文帝取代北周的过程当中,几乎把北周的宗室都杀光了。李渊对于前隋宗室,采取的是拉拢重用的怀柔政策。隋朝宗室在唐朝也是混得风生水起,前隋宗室观王杨雄的两个儿子杨恭仁和杨师道,就一个当了大唐宰相,一个成了李世民的亲姐夫。前隋的文臣、武将、宗室的影响力,在大唐朝是非常巨大的。李世民的理想,不是想当一个秦王,他是想成为天下之主。他非常清楚,一旦把隋炀帝的女儿娶回家当小妾,那就跟大量的前隋老臣搭上了关系,就是“娶一人而尽得满朝旧臣”。

李世民要纳小表妹为妾,长孙皇后为什么会点头同意?原因很简单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萧瑀是隋炀帝的小舅子,他的姐姐是隋炀帝的萧皇后。按照宗法制,隋炀帝的女儿不管是不是萧皇后生的,都要叫萧皇后为嫡母,都要叫萧瑀为舅舅。再举一个例子,隋炀帝的女儿,肯定要叫窦抗为表叔。反正只要是隋朝皇室的亲戚,就能跟隋炀帝的女儿攀上亲戚。李世民要是娶了隋炀帝的女儿,就能跟这些人亲上加亲。

大家都知道,隋炀帝出身世家大族弘农杨氏。弘农杨氏是从西汉开始显贵的“东京名族”,这个家族持续显贵了数百年,门生故吏遍天下,姻亲藤蔓攀四方。这股势力,是任何一个皇帝,都要拉拢的对象。李渊把女儿嫁给杨师道,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任何一个想当皇帝的人,都必须争取弘农杨氏的支持。李元吉的老婆齐王妃,就是正儿八经的弘农杨氏女。如果李世民不娶弘农杨氏女,弘农杨氏就会支持李元吉,就会增加李世民夺取储君之位的难度。

李世民要纳小表妹为妾,长孙皇后为什么会点头同意?原因很简单

李世民经过权衡利弊,决定纳隋炀帝女杨氏为妾。大家都知道,李渊和隋炀帝是表兄弟关系。李世民和杨氏女,也算是远房表兄妹关系吧。在古代的时候,表兄妹结婚是符合伦理道德的。李世民在娶了隋炀帝女之后,果然是得到了许多前朝旧臣的支持。比如说大唐宰相萧瑀,就非常坚定的支持李世民。再比如说前隋名将屈突通,就成了李世民的死党。这两个人,都是李世民争储君之位的得力助手。萧瑀和屈突通,都入选了凌烟阁功臣的行列。

尤其是萧瑀,功劳更是特别突出。萧瑀对李世民的帮助,主要体现在李渊面前的话语权上面。萧瑀经常在李渊面前替李世民美言,李世民登基称帝之后,为了感谢萧瑀当年的美言,还特意写了《赠萧瑀》。里面那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成了千古名句。萧瑀的第二大功劳,就是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劝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给了李渊和李世民台阶下,避免了父子火并的情况发生,使得李世民不必承担弑父弑君之罪。

李世民要纳小表妹为妾,长孙皇后为什么会点头同意?原因很简单

顺便说一下,李世民娶的这个隋炀帝女,在历史上颇多争议。史学界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李世民娶的隋炀帝女,极有可能是宗室女假冒的。大家都知道,历史上宗室女假冒皇帝女儿出嫁的事情,可是车载斗量不可胜数。比如著名的文成公主,他就是宗室女假冒李世民女儿出嫁的。在我看来,李世民娶的这个隋炀帝女,是不是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身后的前隋旧臣、前隋宗室和弘农杨氏的支持。这个道理,在李世民娶李元吉的齐王妃时同样适用。在我看来,李世民顶着与弟媳乱来的骂名娶齐王妃,主要是为了安抚弘农杨氏、前隋旧臣、前隋宗室三股势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