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其实后半句才是精髓,老祖宗的处世智慧

古人说“有子万事足”,认为有了孩子以后,一生就已经趋向圆满,再也没有可以让自己变得劳累的事情了,但其实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更多的父母在有了孩子以后,就开始操心孩子上学的事情,等到孩子毕业以后,又开始操心孩子找工作的事情。

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其实后半句才是精髓,老祖宗的处世智慧

孩子好不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了,又开始担忧这个孩子的婚姻大事,一到逢年过节就开始催婚,没事儿还给孩子报《非诚勿扰》。等这孩子找到对象结婚了,又开始催生,让孩子尽快给自己生孙子,然后就又开始带孙子,操心孙子的学业、工作、对象等等事件,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儿孙辛苦,从头到尾都没有自己的生活。

针对这样的父母来进行劝诫,古人有一句很著名的俗语,那就是“儿孙自有儿孙福”,说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命运与福气,当然这句俗语的后半句才是精髓,那就是对父母所说的“莫为儿孙作马牛”,尽管看似简单朴素,但其中真真正正蕴含着老祖宗们处世的大智慧。

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其实后半句才是精髓,老祖宗的处世智慧

在《战国策》中就记载了这样的一个小故事,赵惠文王于公元前266年去世,他的儿子赵孝成王继位,不过由于年纪尚小,所以就由母亲赵太后执政。秦国在得知赵国政权更替的消息以后,便发动大军前来进攻,当时赵太后尚且没有太深的根基,无法独自抵御秦国,于是就派人前去齐国求援。齐国答应了赵国的求援,只是却也提出了条件,那就是要用赵太后最小的儿子长安君,去往齐国充当人质,才能够派出齐军前来救援。这是因为齐国知道赵太后很喜欢长安君,所以想要以此来制约赵国,而赵太后在得知消息以后也是相当愤怒,说母亲又怎么能够忍心让孩子离开身边呢?于是坚决不准。

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其实后半句才是精髓,老祖宗的处世智慧

为了能够让齐国派出援军,也是为了赵国的安危着想,赵国众多大臣纷纷去向赵太后进谏,结果赵太后听得不耐烦了,说:“谁要是再敢跟我提这个事,那我就吐他一脸口水”,大臣因此而不敢劝,只有一个叫做触龙的人前去,以极其巧妙的方式让赵太后成功地回心转意了。

触龙并没有一开始就劝,而是说自己年纪大了,小儿子还只有十五岁,也不知道这个孩子以后怎么谋生,希望太后能够给他一个黑衣卫士的工作,他说得非常诚恳,成功地打动了赵太后的心,于是微笑着答应了,并且还反问了一句:“你们男人对待小儿子,也是如此疼爱的吗?”

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其实后半句才是精髓,老祖宗的处世智慧

触龙回答说:“男人对小儿子的疼爱,那比女人还要更加厉害!”赵太后对此不以为然,触龙回应说:“长安君是您的小儿子,但是您对燕后的疼爱却远远超过了对长安军的疼爱。”

随后又进行更深入阐释:“燕后出嫁的时候,您痛哭流涕,显然非常爱她,可是在进行祭祀的时候,却说希望她能够一直在燕国,不要回赵国,让她的子子孙孙都成为燕国的国君,这难道不是一种深沉的爱吗?而您口口声声说最爱长安君,可是却不愿意让他去国家建立功勋,您看那一些有地位却没功劳的人,最终又有几个获得好下场了呢?一旦您去世以后,您忍心看到长安君的下场吗?”

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其实后半句才是精髓,老祖宗的处世智慧

触龙的话语成功打动了赵太后,于是长安君得以出使齐国,而“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的道理,其实也就藏在这个故事之中。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像是赵太后一样,想要给孩子最好的,不愿意让孩子吃一丁点的苦,受一丁点的累,但是这种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生活状态反而往往不尽人意,在父母无法庇护这个孩子以后,他的生活会如何呢?所以说父母其实不需要为儿孙操心太多。

继续阅读